<p class="ql-block">撰文/宋育棠、沈金河</p><p class="ql-block">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1965年,为了“战备”需要和发展福建纺织工业,促进闽北山区经济建设,6月23日,福建省计委与上海市经委联合向华东局计委、国家建委、福建省委、上海市委提出关于从上海迁出11个厂支援福建建设的报告。经批准后,上海方面就在其纺织系统中选择了包括棉纺织、印染、色织、被单、针织、丝绸等六个工厂迁来福建。上海第十六丝织厂就是其中之一,它于1969年迁至邵武,更名为邵武丝绸厂。直属南平地革会管辖,称“地属企业”。</p> <p class="ql-block">上海第十六丝织厂的前身是锦新丝织厂,成立于1956年。1955年上海丝绸工业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以榆林路464弄(即隆仁里)的锦新绸厂为中心厂,将许昌路三益路里的久记绸厂,怀德路三益里的新源绸厂、五和协绸厂,扬州路三民坊的荣丰兴绸厂、振昌元绸厂,隆仁里的启明绸厂、隆仁绸厂、锦丰发绸厂、全源绸厂、合众织造厂、新生绸厂、鸿鑫绸厂、益新绸厂、勋记绸厂、民生铁厂等十五个里弄工厂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上海锦新丝织厂,于1956年7月4日正式挂牌成立,公方代表为:厂长沈金河,党支部书记徐瑞良,工会主席高金发;私方代表:副厂长陈土琦、姜文藻和钱尧坤三人。从此工厂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生产归上海丝绸工业公司领导,党政关系归中共上海榆林区委员会和区政府领导(后并入杨浦区)。经过体制上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厂党支部和工会委员会,全体职工享受到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劳动热情空前高涨。</p> <p class="ql-block">公私合营上海锦新丝织厂成立后,体制进行了必要的裁、并、改、合,厂部设置计划、财务、技术、设备、供销、人保六个职能股室和三个车间,拥有铁木织机124台、职工361人,全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统一了劳工条例和劳动保险制度,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和福利待遇。工人们纷纷扩大档台,努力增产,争做贡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私合营初期,全厂固定资产原值15万元,年产量达164万米,年产值411万元,实现利润37万元,除利润外,其它均为合营前的一倍以上,产品正品率力97.14%,全公司平均正品率为94.42%,在产品质量上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195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单位。设备技术改造方面,在一无图纸、二无优良设备的情况下,集中研制,土法上马,自行加工制造出“红旗牌”铁木织机,除保证自己使用外,还远销辽宁、四川等地。1958年被中纺部评为“跃进红旗”单位。1963年在全行业七只可比产品中,有六只产品的质量都在行业水平以上。在六大经济技术指标中,年产值完成104.19%,年产量完成102.53%,质量完成102.29%,劳动生产率完成106.2%,上交利润完成135.01%,成本降低4.54%,出色地完成国家计划。1954年被称为“五好企业”。</p> <p class="ql-block">1965年决定将工厂内迁后,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10月,福建省经委成立迁厂办公室,11月,迁厂有关人员到沪与上海市经委、纺织工业局、丝绸工业公司及有关厂领导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商谈。按照福建省的统一布局,所迁各厂均在鹰厦铁路沿线的邵武、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建厂。邵武是闽北重镇,交通方便,就决定丝绸厂在这是落户。12月10日,锦新厂领导,丝绸工业公司代表和省迁厂办的同志一起到邵武进行了实地勘察,选择厂址。按上级规定,选址原则是必须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于是对故县、药村、下王塘、莲塘、邵南片、鹤林坪等地进行了全面勘察,考虑到丝绸生产工艺对环境和水质有特殊的要求,最后选定在邵武至沿山公路5公里处的鹤坪村东坡地为厂址,这里是谷中盆地,独家设厂,依山傍水,有公路直达,又不占用农田,且有发展余地,与故县等地相比,条件更为优越,省计委、经委、建委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厂址。</p> <p class="ql-block">厂区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5.3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力织车间4732平方米,印染车间3398平方米,机动车间1019平方米,职工宿舍和福利设施11000平方米,以满足迁厂后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并发展成织、印、染、整联合企业的需要。福建省为此投资230多万元,全部工程由省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全面承包。为此,1966年6月省轻工厅组建了邵武丝绸厂筹建处,省建三公司和筹建处联合组成“邵丝工地指挥部”,在邵武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破土动工。</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上海锦新丝织厂更为上海第十六丝织厂。</p><p class="ql-block">1967年3月,经过十个月的紧张施工,邵武丝绸厂已建好准备、力织、印染、成品、机动五个车间,安装好印花、染色、整理设备及其所有水、电、汽、空调设施,建好两座仓库、十七幢职工家属宿舍楼、三幢单身职工宿舍楼。同时配套建成了办公室、医务室、中小学、托儿所和职工食堂等。邵武县还在厂里开设了百货、食杂、粮油、蔬菜等商业网点。至此,一个拥有丝织、印花、染色、整理等配套齐全的丝绸印梁联合企业在闽北重镇邵武建成。</p> <p class="ql-block">此时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却一时不能吹到邵武。原来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后,到处是武斗和夺权,工厂企业是“重灾区”。十六丝织厂的工人分为两大派组织,厂长被夺权靠边站,任何大事都无法作出决定,因此迁厂一事被搁浅,延误了整整两年多时间,直到1969年才实现两派联合,成立厂革命委员会,由上级委派军代表任革委会主任,原厂长张达先被“结合”进班子,当副主任,秩序才开始走上正轨。4月,在福建省和上海市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十六丝织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上海丝绸工业公司领导作了迁厂动员,南平专区代表也在大会上讲了话,全体职工纷纷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山区干革命。从此,在全厂范围内开始了紧张的迁厂组织实施工作。组成了拆迁安装、人事劳工、生活安置、物资运输四个组分头开展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尽量减少在搬迁中因停产所造成的损失,筹建处一边抓紧完成了后处理车间的安装试车,一边做好迎接拆迁安装的各种准备与保障工作障。厂里按照边拆迁、边安装、边生产的原则,采取人员、设备配套搬迁的办法,分批投产。全厂职工除老弱病者外,有330人分三批于9月6日、16日、24日迁来邵武。当每批职工到达邵武时,邵武县党政军领导都亲自率队到火车站迎接,省地领导也多次到厂探望职工,给大家以很大鼓舞。职工中大部分是公私合营前的老工人,青年职工也多数是经过技校学习培养的,他们不但技术好,而且思想境界高,到邵武后不顾路途疲劳,白天上班,晚上安置家庭。不顾寒暑,日夜苦干,在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内,完成了124台拆迁来的织机的安装工作,年底前基本上开满了机台,当年就生产丝绸378097米,六个品种,产值达79.17万元。</p> <p class="ql-block">1970年国家正式给这个厂下达了计划任务,全厂职工精神振奋,努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恢复并超过了在上海时的生产水平。以迁厂前的1968年和迁厂后第一年1970年相比,总产量从250万米(坯绸)到234.91万米(成品),总产值从523万元到565.43万元,实现利润从52.8万元到74.66万元。</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78年后,年产量平均以5%、年产值平均以8.3%的速度递增,产品质量一等品率1980年达93.37%。从1981年起,印花涤纶绉在每年考评中均被称为省优质产品,并获奖状。1983年产值达1115万元,税利总额达166.75万元,被称为邵武企业中的千万元大户和百万富翁。</p> <p class="ql-block">1980年,国家拨款64万元用于当时老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厂里先后购进110公分、145公分、160公分、K251型全铁机120台,逐步代替了原有的铁木织机,并新建织造车间4671平方米。1981年国家拨款38万元,新装配四排自动式机印台板和高温∪型染色机,更新改造了印染、整理车间,大大提高了印染的质量和加工能力,这一年还新建印花车间及配套工程307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1984年邵武丝绸厂进入改革时期。9月首先在力织车间推行了计件工资制,取代原来的超定额计件工资制。把工人的工资、奖金、岗位津贴、加班工资等“梱”在一起,按照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奖勤罚懒,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平均日产量从计件前的11000米提高到13427米,质量一等品率也提高了2.5%。干部制度上实行考核选聘制,逐级选聘,定期任免,使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在经营上实行生产、经营双轨制,开设新产品门市部,扩大企业自销面。并成立丝绸服装厂,发展终端产品,为丝绸产品拓宽销路。</p> <p class="ql-block">1984年至1985年是建厂以来的鼎盛时期。84年实现产值119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15%,税利191.20万元,增长14.6%。1985年拥有织机233台,年生产能力为丝绸410.44万米,实际生产丝绸410.44万米,实现税利275.4万元,增长44.04%,税利入库666万元,比上年增长8.0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4391元,企业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三同步”。厂区建设也有新的突破,占地面积增至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3万平方米,其生产性建筑2.7万平方米,生活建筑2.6万平方米。全厂职工增至1179人(正式干部108人、工程技术人员63人),生产品种23种,花色160多种,其中印花涤纶绉在1984年被被为“中国丝绸公司优质产品”,产品主要销经北京、天津、上海、安徽、山东、新疆等19个省市,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1984年10月在企业整顿验收中被评为“二级”合格单位,同年获省政府授予的“创优质产品先进奖”。</p> <p class="ql-block">为了发展新技术、新工艺,迅速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企业决定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4年12月,经上级批准,由厂里派出考察小组赴意大利考察,进行设备选型调研。结果选定了八十年代国际上较先进的意大利TP500型剑杆织机作为引进对象。1985年元月在福州和意大利代表正式签订了定购剑杆织机32台的合同。随后,又与英国、瑞士、西德签订了包括准备与染整工序的各种配套设备,计有瑞士的精密络丝机7台,高速整经机1台,英国的筒子染色机1套,西德热定型拉幅机1台,连同国内配套的CD型准备车间设备和更新改造K274全铁织机36台,总投资1050万元,与剑杆织机形成配套设备,基本上构成了一套全新的较先进的丝绸生产线。1986年冬,这些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生产。产品质量优良,销路畅达,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p> <p class="ql-block">但好景不长。1987年起,原料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真丝价格一路飚升,至1988年,己从每吨3.5万元猛涨到23万元。此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所需原料由国家计划调拨,而国家根本无法保证供应,工厂为了保证生产,只得用高价自行采购,平均价格相差45%以上,致使成本大幅度提高,效益滑坡。</p> <p class="ql-block">1989年,全厂职工已达1361人(其中女工816人,占60%),而企业经营状况仍无好转,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国家计划仍无法保证供应,煤、电供应紧张,再加上银行贷款利率从0.4%提高到1.2%,企业每年为剑杆织机需付息140万元,流动资金利息120万元,成本大幅度提高。剑杆织机本靠“吃”真丝才有效益,现在只得兼以涤纶等粗料,等于轿车当马车用,优势不能发挥,企业效益持续下降。至九十年代,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企业仍未能走出困境,巨额货款无力偿还,大批工人下岗。至今部分车间、设备租与外商经营,其余则闲置封存。火红年代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四维整理补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宋育棠、沈金河撰稿的“上海第十六丝绸厂迁邵记”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由南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与众人分享与留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邵武丝绸厂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