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板史话

《燕山文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本文所配音乐为</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燕山大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携手迈进新时代》</b></p> <h3>☞在上世记七十年代中期,燕山大板作为一种新兴的曲艺形式,曾远近闻名,风靡河北燕赵大地,是河北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而燕郊高级中学是燕山大板的发源地和成长摇篮。</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产生的沃土</b></p><p class="ql-block">☞巍巍燕山,绵延千里,燕山文化,博大精深。燕郊高级中学坐落在京东燕山脚下,潮白河东岸的京东重镇燕郊。这里曾有皇帝拜谒东陵的第一座行宫,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称,如今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远近闻名。燕郊高级中学曾是三河的一中,历史文化深厚,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材,在省、地、县教育质量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王克非校长为首的燕郊高级中学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身边的人和事,用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在学校有重大活动或节日时,各班选优秀节目参加学校的演出。还在各班精选文艺人材组织了校演出队,多次在县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夺魁。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和表演才能,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p><p class="ql-block">☞王克非校长解放初曾担任县教育科科长,退休前任三河县人大副主任多年。他不但具有学校管理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也是教学内行。他对文言文教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大多文章都能熟背如流,授课从不拿课本,讲述句句精湛。他当燕郊高级中学校长后,经常亲临一线指导教学。他在教室内(外)听年青教师讲语文课时,发现老师讲的不到位或有些差误,他便走上讲台亲自示范究正,还能说出引经据典是哪本书,作者是谁,在多少页,第几行。</p><p class="ql-block">☞王克非校长非常支持和重视学校文艺人材的培养和各种学生文艺演出。在学校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挤出钱来为学生请老师辅导和购买服装、道具和乐器等,还时常亲自指导和编审节目,使学生的表演水平和节目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王克非校长的主导下,学校先后精选出擅长编导节目和画布景道具的胡嘉梁老师,有文艺表演天赋的刘燕老师,组织和指导学校演出队的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燕郊高级中学对校、班演出队文艺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校演和参加省、市、县汇演、调演,对演出节目的质量和形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创新,这些都为燕山大板的孕育和诞生创造了前提和基本条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燕山大板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在1974年春,为参加秋季廊坊地区文艺汇演,胡嘉梁老师创编了一个新节目【向阳中学志红多】,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胡嘉梁和刘燕老师,运用了当地广泛流行的“莲花落”基本曲调和大板节奏,吸收了霸王鞭的舞步,经过了不断的创作、加工和实践,编创出新的板花、舞步,融进学校新编的节目中,形成了燕山大板的雏形。</p><p class="ql-block">☞当时文教局文化馆蹲点干部孙万千、马金元老师,时常在燕郊中学吃住,为这次准备廊坊演出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做了很多工作。孙万千老师还亲自编写了一个新节目【新生事物好】,后由马金元老师导演,北关宣传队表演,经多次排练和加工后,演出效果也非常好。最后文教局审查通过了这两个节目,参加廊坊演出。</p><p class="ql-block">☞1975年初,在春季廊坊汇演中,三河代表队上演的【向阳中学志红多】和【新生事物好】两个节目获得了优秀节目一等奖,并在廊坊文艺上刊登。</p><p class="ql-block">☞燕郊高级中学表演的【向阳中学志红多】获奖,极大的提高了师生的自信和创作积极性。此时胡嘉梁老师提出了一个新建议,要把《向阳中学志红多》提升为一个新曲种,并对此节目创作方向、曲调定位等问题的想法作了说明。文教局领导和王克非校长极力赞赏,并表示要全力支持这个新事物,鼓励大家展开想象,大胆改革,积极创新。</p><p class="ql-block">☞胡嘉梁老师在《向阳中学志红多》文字和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二稿,初步形成了以曲艺为主的音乐模式。并向廊坊文化局王吉田副局长作了详细的汇报,王局长非常支持,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并建议学校借调三河评剧团善于作曲的王德华老师到燕郊高级中学共同创作此曲种。</p><p class="ql-block">☞从此,胡嘉梁丶王德华丶刘燕三人创作组正式成立。胡嘉梁老师负责文字、曲牌、音乐、节目编排等工作,王德华老师负责音乐的修改、创编工作,刘燕老师负责舞蹈的设计和编排等工作。后又将“莲花落”伴奏和表演用的竹板进行改制,改造后的大板与传统“落子”所用的竹板形同,但略小一点,小板经过改造,由三块板组成,宽度也变窄。演唱者一手执大板,一手执小板(亦称“节子”)。根据乐曲的节拍与唱段的内容,借鉴舞蹈中各种舞姿及“落子”中的部分击板动作,双手有机配合,击打出不同节奏的点式和花样。</p> <p class="ql-block">☞当年4月,学校编创的新节目《向阳中学志红多》基本成功。表演形式为多名演员手执大板以变化无穷的板花及优美的舞姿边打边唱配合着坐唱演员,使画面不断变化,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新型坐唱。在风格上自成一派,颇具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些发挥和创新,使当时的“燕郊高级中学文艺演出队”成为演出非常有特色的业余文娱团体。因此,当地群众很是欢迎和赞赏,称之为“三燕大板” (因为主要流传于京东的三河、燕郊一带)在当地流传。</p><p class="ql-block">☞在1975年6月三河县的学校文艺汇演中,燕郊高级中学表演的三燕大板《向阳中学志红多》受到群众的欢迎和领导高度赞扬和肯定。当年8月,还获得了优秀节目奖。《向阳中学志红多》的内容是表演两个小记者(学生)对学校教育改革成果进行采访的经过。使用“莲花落子”的曲调,采用坐唱的方式,有问有答,有说有唱,有舞蹈有动作叙述故事的情节。两个小记者采用“霸王鞭”的一些步法,右手打大板,左手打小板,随着节拍,边歌舞边说唱,与坐在凳子上的一排采访对象进行互动。</p><p class="ql-block">☞廊坊文化局王吉田副局长对三河燕郊高级中学的文艺宣传队十分重视,对排练的“向阳中学志红多”非常赞赏,对参加省会演此节目获奖抱非常大的希望。曾先后把廊坊文化局的创作团队临时调入燕郊高级中学深入工作。以组长支俊杰(后升为副局长)为首的创作组,组员有群艺馆的馆长孟杰、仝正年等。后来又把廊坊说唱曲艺团,以刘文亮为首的演员组调来,参加“三燕大板”的研究和演唱。此段时间仝正年老师编写了“种子迷上大学”这个节目,文化局领导安排刘文亮老师演唱。这些举措和班底,对参加省会演的节目有很大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1975年底,三河燕郊中学文艺宣传队排演的《向阳中学志红多》和著名燕山大板演员刘文亮演唱的单人板《种子迷上大学》同时参加了河北省曲艺调演,并被评为优秀节目。从此,燕山大板被列为河北省主要曲种之一。</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廊坊地区举行文艺汇演,坐唱《向阳中学志红多》获得了好评,还被河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专门录了音像,做为今后重点研究和推广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河北省定于1976年4月举办全省专业曲艺调演。廊坊文化局副局长王吉田推荐了燕郊高级中学编创的《向阳中学志红多》参演。并亲自到燕郊高级中学对这个节目进行指导和完善。胡嘉梁、刘燕两位老师根据这一曲艺形式是在燕山脚下一带流行的,又以大板为道具有说有唱的表演,建议将三燕大板这一演艺形式定名为“燕山大板”,得到了学校和三河县文教局、廊坊文化局的一致赞同。</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向阳中学志红多》在1976年4月8日河北省举办的专业曲艺调演上,引起了轰动,得到了广大观众和曲艺界前辈的肯定和好评,并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河北省文化厅为此举办了燕山大板专题研讨会,决定加大对这一新生事务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并向全省推广,在各地区掀起了学习燕山大版的高潮。从此燕山大板逐渐成型,走向成熟,享誉省内外。</p><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刘文亮的单人燕山大板“种子迷上大学”参加了全国调演并获得专家好评。此后刘文亮调到河北省曲艺队,省曲艺队也就有了单人燕山大板的保留节目。</p><p class="ql-block">☞燕郊高级中学编创的“向阳中学志红多”这一节目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也是燕山大板这种曲艺形式产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燕山大板的曲牌</b></p><p class="ql-block">☞为对燕山大板进行更深的挖掘和研究,在廊坊文化局王吉田副局长的建议下,三河县文教局责成县评剧团的板胡演奏师王德华(评剧团板胡主弦)深入到到燕郊高级中学,主导对燕山大板的曲谱、板式,进行创新和再加工。</p><p class="ql-block">☞胡嘉梁、刘燕、王德华老师在借鉴清代就流传于民间的“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吸收了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如「硪歌」、「小悲调」、「八板腔」、「翠屏山民歌」以及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的演唱因素、特点与精华,根据演唱情节的需要,为燕山大板设计了“燕山调”、“燕山春”、“泃河水”、“潮水怒”、“燕山红”、“万民欢”、“硪歌引”、“落子腔”、“秧歌调”、“快板腔”等多个曲牌,丰富了燕山大板唱腔表演的内涵和外延。</p><p class="ql-block">☞刘燕和胡嘉梁老师在研究大板打法和大板舞蹈的基础上,又将这些曲牌按其功能配以不同的大板打法使之定位。但这些曲牌多为群板群唱,速度快,打起来板声震天,但缺乏细腻、深沉、柔和的表演形式。因此王德华等又开始研究以说唱为主的“单板单唱”的慢板行腔,后来就有了“大开板”、“影调锦”、“西河景”、“小开板”、“四句腔”、“双对句”等曲牌。这些曲牌能使演员做到慢打慢唱,行腔润色,收放自如,叙事抒情的效果。这就形成了燕山大板的两套表演形式,“群板群唱”和“单板单唱”。燕山大板的曲牌多为4/4和2/4拍式,这就有利于乐曲变化,使表现力更为丰富,方便的适应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各类演唱。这些主要曲牌的表现特色是:</p> <p class="ql-block">☞【影调锦】乐曲采用小调式,委婉流畅,尤其适合抒发人物内部世界及叙事,给人以细腻感。</p><p class="ql-block">☞【泃河水】乐曲采用大调式,多用于抒情或诉说,格调积极向上,较为明朗开阔。</p><p class="ql-block">☞【潮水怒】曲牌精短简洁,曲调不但铿锵刚健,而且巧妙地运用了小调式的清雅华美,最适合表现激昂的情绪和沸腾的场面。</p><p class="ql-block">☞【燕山调】此曲牌是燕山大板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燕山调Ⅰ、燕山调Ⅱ等五首。旋律虽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活泼、欢快、抑扬顿挫,既有跳跃感又具流畅自如,对唱段的主题表现、气氛等起着烘托、喧染作用。</p><p class="ql-block">☞【西河景】这一曲牌的旋律别具一格,既有民间小调的浓厚味道,又带曲艺唱腔中传统数唱的特色,风趣诙谐但不落俗套,是演唱段落中罗列的排比、对仗句的极佳音乐。</p><p class="ql-block">☞【小开板】【大开板】此两种曲牌在燕山大板中作为开始曲或间奏曲。小开板基本为小调式,大开板为大调式,虽调式不同,但旋律同样热烈、奔放,有喜庆感。</p><p class="ql-block">☞【硪歌引】取材于当地人们在劳动中所唱的一种“号子”,乐曲高亢粗犷,有一种唤发斗志、促进人们齐心向前的号召力,在燕山大板的音乐中具有典型的民间音乐特色。</p><p class="ql-block">☞【燕山春】是在燕山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曲牌。全曲短小精炼,仅有四个乐句,但热情亲切,极适用于唱段的开始及揭示人物内心独白。</p><p class="ql-block">☞【燕山红】此曲牌在表现力上与潮水怒有共同点,所不同处是趋于大调式特征。乐曲奔放、激昂,用于唱段的结束部分尤显坚定果断。</p><p class="ql-block">☞【快板腔】借鉴戏剧中跺板节奏,采用1/4拍式,并吸取了东北二人转唱腔中大起大落,委婉柔美的特点,乐曲干脆、急促又不乏连贯,最能展示人物的无畏性格和果敢心理。</p><p class="ql-block">☞【万民欢】曲调炽热、强烈,一气呵成,充满颂、庆祝的气氛,近似于歌舞音乐。在燕山大板中用于群舞群唱最为贴切适宜。 ......</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共创设了二十多个曲牌,基本能满足舞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演形式。其中“硪歌引”、“大开门” “八段锦”、“潮水怒”等曲牌最为百姓喜闻乐见,为燕山大板的的传扬和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燕山大板的发展 </b></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有演出形式简单,伴奏乐器灵活,曲调节奏强烈鲜明,宜说宜唱,宜歌宜舞,且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发展创新的特点。燕山大板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即散乱于民间的曲艺说唱期和曲调曲牌成形的曲艺剧种创编期。实际也正是由于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贡献,才使得燕山大板成为河北省一个完整的民间曲艺曲种。</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活泼新颖,音调优美,爽快清新。不仅具有很强的互动效应,容易传唱,而且对各类题材的唱段都能适应。</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属快板类曲种,与传统快板书所用竹板形同略小。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边舞边唱。演唱者根据乐曲的拍式与唱段内容,借鉴舞蹈中各种舞姿及“河北落子”部分击板动作,加以发挥、创新,双手有机配合,打击出不同节奏的点式和花样。 </p><p class="ql-block"> ☞ “燕山大板”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曲艺形式,通常是一人表演,用三弦、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伴奏。燕山大板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成熟,之后又将河北梆子、西路评剧、京韵大鼓、关外的劳动号子、京东大鼓等的音乐素材融入其中。在数板上借鉴王凤山派的甜、脆、爆、俏的特点;在竹板的打法上将翻、转、磕、扣、抖、代、轮、连等技艺亮给观众;在表演上,根据内容情节的需要,借鉴了戏剧、皮影的表演技巧;在伴奏上,又增加了竹笛、笙、板胡等乐器,有效地提高了燕山大板的艺术感染力。“燕山大板”传统节目有《向阳中学志红多》、《种子迷》、《老俩口上阵》、《进城路上》、《掐尖》、《捉脏》等作品。 </p><p class="ql-block">☞ “燕山大板”刚趋雏形时便受到了本市及周边地区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1976年底,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全省文艺汇演中,“燕山大板”以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所有的观众,并因此而获奖。</p><p class="ql-block">☞河北省廊坊市著名相声演员刘文亮在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中表演的“燕山大板”“种子迷上大学”,得到全国曲艺界的肯定。他唱腔高亢,表演优美,吐字清澈,板式新颖,轰动一时。各地、市、县文艺团队纷纷录音、录像,带回去研究和学习,成为当时众多《燕山大板》追捧者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刘文亮老师为“燕山大板”的传扬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承德市平泉县的马双福在1975年求教于著名燕山大板演员刘文亮,后在河北省曲艺团老师的引见下,被刘文亮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得到真传。马双福在艺术上刻意求新,扬己之长,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演唱表演的“燕山大板”曾多次参加县、市、省、国家的文(曲)艺会演,均获群众的赞誉和行家的好评,并多次获奖。</p> <p class="ql-block">☞1977年夏为普及“燕山大板”和为三河培养文艺教师的需要,三河县政府在河北省和廊坊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专门在燕郊高级中学成立一个文艺班,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了63名各初中学校中的学生文艺骨干,每个学生每月补助8元伙食费,组成了燕郊高级中学文艺班(59班)。</p><p class="ql-block">☞计划把培养出的优秀学生派往各地、县,进一步把“燕山大板”这一曲种在全省进行推广,使之成为河北省的文化品牌。燕郊高级中学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文艺班的各项工作,校长王克非亲自组织和指导教学,精选学校中最好的老师任课,积极筹备资金,为文艺班购买服装、乐器、道具等。学校安排陈克强老师任文艺班班主任兼器乐和乐理教师,刘燕老师教舞蹈艺术,胡嘉梁老师教美工、文艺理论兼节目创作和编导,白瑾老师任声乐指导。文艺班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乐理、器乐、舞蹈、声乐、美工等,同时还开设了语文、数学、体育、政治等基本文化课程。</p><p class="ql-block">☞廊坊文化局和群艺馆为支持、开发“燕山大板”和培植全省唯一的一个“文艺班”,陆续往三河燕郊高级中学派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常年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时兼任文艺班的音乐、舞蹈、器乐、编剧、后台等工作。地区文化局著名编曲、配器和乐器演奏家李际安老师任乐队总教练,长驻在学校,呕心沥血培养了为燕山大板伴奏的中西乐队,为众多燕山大板乐曲和节目配器,极大提升了燕山大板的伴奏水平;地区群艺馆关媛媛老师任编舞和舞蹈教师,辅导了参加地区汇演的众多歌舞节目;编剧和导演罗德敬老师辅导了燕剧《红缨鞭》等节目;三河评剧团王德华老师负责“燕山大板”的编曲和导演;三河评剧团著名演员赵晓君老师配合王德华老师进行唱腔设计。这些老师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断探索求知的创新精神,为燕山大板的成长和走向全省,唱响燕赵大地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河文艺班有一只二十余人的乐队,在燕山大板以中国民乐伴奏的基础上,首次加入了西洋乐器大提琴、小提琴、小号、圆号、长号、黑管、长笛等乐器。在1978年暑期,三河评剧团为支持文艺班的发展,带全班人马在燕郊中学吃住1个月排演现代评剧《夺印》,文艺班的乐队全程参与了评剧“夺印”的伴奏,在评剧团乐队老师的指导下,文艺班乐队的学生基本能做到每人能熟练使用一中一西两件乐器,在伴奏和演奏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 </p><p class="ql-block">☞在省地县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文艺班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燕山大板的基本功,乐队也逐渐强大成为了一只在全省学校中有名的乐队。“燕山大板”在说唱的基础上,又编创了“燕山大板舞”,使单唱、单打、单舞发展成为群唱、群打和群舞,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这一曲艺形式的表演内容和方式。</p> <p class="ql-block">☞1978年春,胡嘉梁老师在原有基础上,又对“燕山大板”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创新,编写和导演了五幕燕剧《暴雨之前》,王德华老师为其编写了唱腔;艾群老师编写了燕剧《红缨鞭》,王德华老师谱曲,由罗德敬老师导演。李际安老师为两部燕剧做了配器处理,演出艺术效果,音乐气氛,场景布置等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使燕山大板由一个曲艺形式向一个剧种上发展,使其进行了一次根本的升华。</p><p class="ql-block">☞后“燕剧”《暴雨之前》获廊坊地区演出优秀奖,“燕剧”《红缨鞭》在河北省1978年底全省文艺调演中,喜获优秀创作演出奖第一名。这使三河的“燕山大板”和“燕剧”在全省老百姓的心目里进一步扎了根。</p><p class="ql-block">☞在省里演出的空暇时间里,各地区、县的文艺团队纷纷要求学习和排练“燕山大板”,为此三河文艺班的学生演员,在省里逗留了3天,为各地市县培养了一批“燕山大板”演员,这为“燕山大板”在全省普遍开花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至1979年夏,此曲种不仅在三河县内已普遍流传,在河北省内有几十个地区、县在流行和传唱,此曲种在当时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之后又有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省的文艺团队派演员专门到三河燕郊高级中学学习“燕山大板”。当时燕郊高级中学接待到此学习、研究燕山大板的文艺团体和个人应接不暇,只好委派专人接待,指定教师、燕山大板演员对外地来校学习的人员进行燕山大板的基本舞蹈动作、大板打法和唱腔等进行培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五、燕山大板在本土消失</b></p><p class="ql-block">☞由于燕山大板的诞生和发展处在文革末期,在发展过程中不免受到各种干扰,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才不至于被扼杀。文革后,刘燕老师随即创编了燕山大板(群板)舞《欢庆胜利》引起轰动。上台演员众多,声势浩大,大板齐鸣,声振天外,盘旋起落,飞舞起伏,翻身转跳,大有龙腾虎跃之感,板花奇妙,舞姿矫健,即发扬了传统色彩,又显示了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1979年秋文艺班解散,燕郊高级中学不再组织燕山大板的排练和演出。廊坊群艺馆的几位专业指导老师撤回原单位工作,胡嘉梁老师被廊坊文化局派往北京戏曲学校进修,刘燕老师、陈克强老师改教物理,白瑾老师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文艺班大部分学生离开燕郊高级中学返回原地上学。小部分学生留在了燕郊高级中学,被分到其他不同的班级继续读书。文艺班的学生在燕郊高级中学专业学习文艺专业课两年多,学习文化课比较少,但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参加了中高考,考上了大、中专学校。目前他们在三河的不同岗位上为三河的建设和发展做着突出的贡献,他们都成为了不同岗位上的文艺宣传骨干。</p><p class="ql-block">☞在八十年代初,随着当时的燕郊中学文艺宣传队的解散和编创者的调离,燕山大板渐渐走入了低谷,在廊坊的文艺舞台上已很难觅其踪影。但至1982年省内外一些文艺团队还在继续演出“燕山大板”,与燕郊高级中学保持着联系和交流。 </p><p class="ql-block"> ☞值得欣慰的是燕山大板在承德市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刘文亮先生弟子平泉县文化馆的业务干部马双福对燕山大板情有独钟,他在继承和巩固的同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保留了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音乐、伴奏和表演技巧作了较大的提高。1997年全国戏剧曲艺小品群星奖大赛中,他所创作、表演的燕山大板《补婚礼》获得了优秀奖,后在多次的“燕赵群星奖”的评选中,马双福创作的燕山大板都榜上有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六、燕山大板的回归</b></p><p class="ql-block">☞三河是燕山大板的发源地,曾是三河的一张文化名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燕山大板”这一曲艺形式在三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在一段时间内在本土销声匿迹,反而在河北省平泉等地发展壮大,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这一怪现象在2005年引起了三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使这项独具三河本土气息的艺术形式,重新在三河大地上发芽成长。努力打造一张发展三河旅游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三河市旅游文化局制定了一系列拯救保护措施,以确保“燕山大板”能够继续传承、创新和发展。首先搜集整理燕山大板的曲牌和有关文字记录和演出剧照。其次集中参加过燕山大板演出的老演员,寻找参加过燕山大板编创和指导的老师。再其次组织燕山大板的各种培训,形成燕山大板新的演出队伍和继承者。四是组织研究、发展和创新燕山大板的队伍,编创新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优秀节目。五是将“燕山大板”这一曲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省申报等措施。</p><p class="ql-block">☞三河市文化馆设立了燕山大板的研究、组织机构,确定专人创作,固定演员学唱,并定期推上舞台。燕山大板在阔别二十多年后又重返曲艺舞台,在自己曾经生存的土壤上重绽异彩。</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在2007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目前,“燕山大板” 已成为三河市评剧团的保留节目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三河市老年大学艺术团把反映三河新面貌的内容编成“燕山大板”到各乡镇、社区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2日下午三河市召开文旅大会开幕式,周边县市都派代表和文艺团体前来参加助兴,成为京、津、冀文化旅游经济大合唱。</p><p class="ql-block">☞大会主席台两侧两个大会吉祥物,即为显示三河独有的文化,传承燕山大板的“板娃”和“板妞”,他们手拿竹板表演燕山大板节目,象征着三河本土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在三河市文旅大会上,由马金元老师编导,文艺班主力演员杜起红等编舞的新燕山大板群舞群唱节目《携手迈进新时代》,由三河市老年大学艺术团排练演出,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和掌声。</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与其他曲艺品种相比,成长历史还很短,普及程度还很低。因此,不管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在唱词的创作、曲牌的编排和竹板的运用等方面,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改进和充实的空间。所以,使燕山大板成为三河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传承和发扬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重任在肩。</p> <p class="ql-block">☞希望原来燕山大板的老师和老演员,焕发青春,投入到恢复、振兴燕山大板的事业中来,培养新的演员和继承者,不断创新完善,使其更具特色,让 “燕山大板”这朵曲艺奇葩在祖国的文艺百花园中永开不败,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是三河独有的曲艺曲种,燕郊高级中学是燕山大板诞生的摇篮,三河是“燕山大板”的发源地。燕山大板是在三河这块土地上发芽、成长、发展起来的曲艺文化之星,在省内外曾兴盛一时,数次获大奖,是河北省和三河市的文化品牌。我们相信燕山大板将是振兴三河市文化、旅游事业的星星之火,并将引起燎原之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1.燕山大板三位编创者艺术简介</b></p> <p class="ql-block"><b>☞胡嘉梁:</b>号梁公,斋号半闲书房。一九四三年生于天津,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天津美朮学院。学生时期他创作并表演旳快板书巜抗洪凱歌》丶单弦《明灯颂》等作品在天津电台丶天津电视台演播。巜明灯颂》获天津大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三河燕郊中学任教期间,他和刘燕老师组建燕中文宣传艺队并带领队员们在三河的工矿企业和广大农村演出。多次参加省和地区的文艺汇演,他创作的歌舞丶曲艺丶音乐丶戏剧等节目多次获奨。他是北方新曲种巜燕山大板》的创始人之一,对巜燕山大板》的曲种策划,剧本编写,节目导演,曲牌设置,音乐设计等方面作了大量创编工作。代表作品有燕山大板巜向阳中学志红多》丶《揽月敢上九重天》丶单弦齐唱《天安门颂》丶歌舞巜学工歌》丶燕剧巜暴雨之前》等。 </p><p class="ql-block"> ☞胡嘉梁老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廊坊美朮家协会名誉主席,廊坊画院院长等职。他的中国画,笔墨蒼劲,气势雄浑,寓意深刻,自成一家。作品富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是融诗丶书丶画为一体的当代文人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丶国际美术大展并获奖。作品收入《河北八家画集》丶《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等画册,艺朮成就录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文化名人大词典》等多部辞书。</p> <p class="ql-block"><b>☞刘 燕:</b>女,1942年生于北京市,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三河县燕郊高级中学任教。刘燕老师从小喜欢文艺,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擅长民族歌舞的表演和创新。对传统舞蹈经常使用的大板、手绢和扇子等有较深的研究,舞蹈动作优美娴熟。是燕山大板创始人之一,她主导和编创的燕山大板舞蹈灵动飘逸,摇曳生姿,柔美清婉。她设计的大板打法和各种板花,多变复杂,成套成系列,很是精彩。</p><p class="ql-block">☞刘燕老师是学校物理教学的带头人,多年任物理教研组组长,团结同事,待人谦和,热情培养青年教师。她授课简练易懂,很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多次受到省、市、县、校表彰。</p><p class="ql-block">(照片为刘燕老师在示范、指导学生燕山大板表演)</p> <p class="ql-block"><b>☞王德华</b>(1939年﹣1983年):男,天津市武清区人,河北省音乐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音乐委员会委员,是燕山大板创始人之一。曾一度潜心研究、编创燕山大板的曲牌和一些燕山大板节目的曲谱多出其手。他编曲的燕剧“暴雨之前”、“红缨鞭”等沿用燕山大板的音乐因素和特点,婉转悠扬,叙事铿锵有力。燕剧“红缨鞭”曾获河北省调演优秀节目一等奖。</p><p class="ql-block">☞王德华是三河评剧团的主弦,板胡演奏家。其不仅精于戏剧曲谱创作,对北方曲艺唱腔也有一定研究。曾为三河评剧团创编的许多剧目设计过唱腔,其中《死心眼插足记》、《嫁不出去的姑娘》等曾经获过大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以上是燕山大板三位创始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河北省为普及燕山大板,在燕郊高级中学成立全省唯一一个文艺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陈克强任文艺班班主任,兼声乐、器乐教学和管理、指导乐队。曾为燕山大板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2.著名燕山大板演员:</b></p> <p class="ql-block"><b>☞刘文亮</b>(1940-2020),男。1940年生于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14岁学唱评戏,1960年拜天津相声艺人关春山为师。1963年到吉林市曲艺团工作。</p><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由他主演的新曲种燕山大板《种子迷》、《海河颂》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大获成功;1979年调入河北省曲艺团,燕山大板成为省曲艺团保留节目。是燕山大板著名演员,他嗓音圆润,演艺高超,为燕山大板的发展和传扬做出了较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河北电台录制的燕山大板《黄图墙桐油灯》、《一步一层天》、《庄严的时刻》等节目陆续播出,在业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刘文亮刚直秉正,做人严谨,扶持后辈,功底深厚扎实,嗓音高亢圆润、醇厚甜亮,台风帅气潇洒,擅长表演学唱类的柳活儿节目,是国家一级演员。</p><p class="ql-block">☞1993年4月,在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河北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河北相声十佳评选活动中,获得“相声十佳”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马双福,</b>男,满族,1953年生人,1962年毕业于承德戏曲学校,后为平泉县文化馆曲艺干部,燕山大板著名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承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75年,在参加河北省曲艺汇演时,发现刘文亮表演的燕山大板《种子迷上大学》很独特,便有意跟其学习,1986年被刘文亮收其为入室弟子。</p><p class="ql-block">☞马双福演唱的燕山大板,根据不同的内容,增加道口说白,将燕山一带所流行的方言土语、生活习俗、民间小调等都很恰当地融入其中,在表演过程中,除一般手势外,还可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加入表演身段,再加上马双福把快板艺术中的“翻、转、磕、扣、抖、代、轮、连”的技法发挥到极致,极大地提高了燕山大板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更生活化,更富有表现力。</p><p class="ql-block">☞马双福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汇演。1997年,在全国 “群星奖(戏剧曲艺小品)”大赛中,马双福创作、表演的燕山大板《补婚礼》获得了优秀奖。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3.燕山大板主要参与者: </b></p><p class="ql-block"><b> ☞ 领导:</b></p><p class="ql-block">王吉田(廊坊文化局副局长) </p><p class="ql-block">王克非(燕郊高级中学校长) </p><p class="ql-block"><b>☞老师:</b></p><p class="ql-block">仝正年 李际安 关缓缓 罗德敬 艾 群 </p><p class="ql-block">孙万千 马金元 赵晓军 陈克强 白瑾 </p><p class="ql-block"> 张松山 </p><p class="ql-block"><b> ☞学生:</b></p><p class="ql-block">燕山大板全体演员(文艺班学生)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4.燕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暴雨之前】</b></p><p class="ql-block">编剧:胡嘉梁 李长健 </p><p class="ql-block">作曲:王德华 </p><p class="ql-block">导演:胡嘉梁</p><p class="ql-block">(燕剧“暴雨之前”1978年春获廊坊汇演优秀节目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 缨 鞭】</b></p><p class="ql-block">编剧:艾 群 </p><p class="ql-block">作曲:王德华</p><p class="ql-block">导演:罗德敬 </p><p class="ql-block">男主角:杨茂珍 </p><p class="ql-block">女主角:杜起红</p><p class="ql-block">(燕剧“红缨鞭”1978年在芦台参加河北省文艺调演获全省优秀节目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5.文艺班燕山大板 </b></p><p class="ql-block"><b>☞ 主要演员: </b></p><p class="ql-block">谢晓颖 刘淑华 石建奇 田 卫 </p><p class="ql-block">王会平 可学云 徐雪松 杜起红 </p><p class="ql-block">褚玉玲 孙荣华 隋春平 刘宝霞 </p><p class="ql-block">刘 燕 郭阿霞 郝红文 杨茂珍 </p><p class="ql-block">刘桂芝 张向良 ...... </p><p class="ql-block"><b>☞主要学生乐队队员: </b></p><p class="ql-block">褚玉顺 队长 扬琴 </p><p class="ql-block">杨茂珍 副队长 唢呐 黑管 </p><p class="ql-block">张盛红 乐器管理 二胡 圆号 </p><p class="ql-block">吴玉龙 (板胡) </p><p class="ql-block">赵国瑞 (笛子、长笛) </p><p class="ql-block">张连岭 (三弦、大阮) </p><p class="ql-block">张保青 (笙、长号) </p><p class="ql-block">张立存 (中胡、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李長祥 (二胡、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王海燕 (二胡、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王玉华 (二胡、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李淑静 (二胡、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刘丛秀 (二胡、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孟庆玲 (中阮、大提琴) </p><p class="ql-block">张玉柱 (扬琴) </p><p class="ql-block">冯高峰 (小号)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马金元老师谈燕山大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艺班主力演员杜起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指导培训燕山大板新学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6.注:(查自网上)</b></p><p class="ql-block"><b>☞1.冀东“莲花落”,</b>又称为莲花闹、莲花乐、落子、莲花板等,流传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其实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p><p class="ql-block">☞莲花落从清末开始在冀东各县广为流传,出现了专门从事唱戏文的叙事性“莲花落”的职业盲艺人,演唱民间故事。此后,莲花落艺人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宜于抒情,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冀东莲花落与当地民歌、秧歌结合发展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清同、光年间(1862--1908)冀东各地莲花落盛行,多是饥民以唱莲花落乞食;也有农民好乐者,在年节、庙会时,以扭秧歌、唱莲花落的形式娱乐表演。</p><p class="ql-block">☞冀东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初为一人单口走唱,只用“乍板”和“节子”自击伴奏,不化装,常在集市、庙会和富户门前、院落或挨门串户演出。后有二人搭档唱“对口”,演唱者简单化装.扮成一旦、一丑,旦为“上妆”,俗称“包头”,手拿折扇和手绢;丑脸画“豆腐块”,扎腰包,为“下妆”,手拿大板、节子,他们边舞边唱,类似东北的二人转。有的配有锣鼓、唢呐、笛子伴奏,还有的有人伴唱。</p><p class="ql-block">☞后来又出现了“彩扮莲花落”,增加了生角,俗称“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乐器增加了大弦(板胡)等。传统的冀东莲花落“对口”演出程序是:击鼓开场——报四喜——单口(一人上演)——对口,有的还加上了十不闲、竹板书,群口唱、民歌小调等掺杂其间。 </p><p class="ql-block">☞冀东莲花落的主要曲调源自地方民歌,如[逛赐儿山]、[太平年]、[嗙调]、[锯大缸]、[小放牛]、[四季歌]等,这些既是曲调名称又是节目名称。冀东莲花落曲目繁多有《茉莉花》、《绣得勤》、《小姑恨》、《对花》、《采茶》、《小看戏》等,多达二百余个。特别是锯大缸、小放牛等曲调,在冀东是家喻户晓,人人都会哼唱几句。人们用这些曲子填入新词编成节目,进行抗战的宣传和保卫家园的各种演出。</p><p class="ql-block">☞冀东莲花落后经成兆才、张化文、任连会、杜知义(金菊花)、张德礼(海里蹦)、张玉琛(佛动心)、姚继盛等,从内容和形式上多方改革,逐渐孕育产生了评剧,作为母体的曲艺形式反而衰落了。</p><p class="ql-block"><b>☞2.燕山“霸王鞭”,</b>是一种民族传统歌舞形式,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行进队伍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在地方庙会上多有霸王鞭出现,在三河已有约200年的传承历史。</p><p class="ql-block">☞霸王鞭的基本动作是:以串上铜钱和彩绸的竹竿为道具,表演者人数不限,每人用手抓住竹竿中间,分别击打“上三路(手、臂、肩、背)”、“中三路(腰围前、后、左、右)”、“下三路(腿、脚、地)” 或双人对打等。其独到之处为:“跑跳腰扭鞭缠身,敲甩抡打不见人,上下翻飞钱作响,兴致高涨耍随心”。因舞蹈中贯穿着“玩儿、耍、逗”的情趣与竞技成分,使其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有很多的饥苦农民背井离乡,所以在山乡经常有年迈的老人手拿大竹板,领着身背花棍的儿童,以唱“莲花落”为生,到处漂泊。</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乡间民谣流传着“老汉起板高声唱,孤儿打鞭做伴当;竹板花棍叮当响,莲花落子口满腔;出了荒地来卖唱,携儿带女走他乡……”。到后来,燕山地区有“雄鸡一唱天下红,万众高歌毛泽东,花棍秧歌齐飞舞,翻身锣鼓响连声,歌唱共产党,歌唱毛泽东……”之类的歌谣描述了民间艺人的生活变化。</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后,“落子板霸王鞭”曾一度流行,即唱着莲花落的曲子,走着霸王鞭的舞步,边走边演的一种文艺形式。后来又有了分角色的霸王鞭表演,有两个演员穿着日军军服,涂成黑脸,手举花棍做举枪投降状,其他演员用花棍不断抽打鬼子,还真让人解气。</p><p class="ql-block">☞在当时霸王鞭的花棍打法五花八门,舞蹈动作是层出不穷,深受燕山地区百姓的喜爱和欢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都会走几下舞步,人人都会打几下花棍。那时的孩子缺少玩具,在过年前,好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做一对稍小的霸王鞭花棍,在镇里花会表演时,让孩子在霸王鞭表演的队伍后踩着鼓点,跟着舞棍,还真有模有样,有板有点。</p><p class="ql-block">☞霸王鞭是植根于民间百姓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具简单及不受场地限制,易于推广普及,过去是燕山脚下人们庆祝或节日联欢时不可缺少而非常活跃的文艺形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编写此文曾多次采访燕山大板创始人之一的胡嘉梁先生,胡老师虽然八十多岁,但记忆优新,侃侃而谈。为《燕山大板史话》一文增加和纠正了许多历史片段,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们向他老人家致以深深的谢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燕山大板部分剧照和图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燕山大板、燕剧等部分曲谱。</b></p> <h3>燕剧《暴雨之前》油印唱腔</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05年后燕山大板部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演出剧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艺班主力演员杜起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表演燕山大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艺班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9年春(40)大厂相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燕郊高级中学文艺班(59)班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河燕郊高级中学文艺班划名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1979.9.20</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文艺班大厂聚会(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部分有关燕山大板的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燕山大板在三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文艺班主力演员杜起红表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燕山大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燕山大板《庄严的时刻》片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刘文亮演唱(无图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携手走向新时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三河评剧团在排练燕山大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本文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陈克强,</b>男,1954年生于三河市新集镇,笔名晨钟,燕山王子。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从事教育工作近四十年,曾四十多次受省、市、县表彰和奖励。曾任三河市副科级督学,兼督导室主任。</p><p class="ql-block">☞1977年一1982年在燕郊高级中学任教。曾在全省唯一的文艺班,担任班主任,从事文艺班的声乐、器乐等教学,为培养燕山大板演员、组织民乐乐队和传扬燕山大板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从小受父亲影响喜爱收藏,主集钱币、联环画、古籍、书画等。1996年曾举办个人大型钱币展览;是京东收藏家协会两位发起人之一;个人收藏业绩曾入编《二十世纪收藏家》等三十余部典集。</p><p class="ql-block">☞二线(退休)后着力于三河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抢救与编写。利用十五年时间调查采访,自筹资金,编写印制了《新集轶事》、《难忘家乡》、《宝蓟中学》等书。还计划编写《小镇春秋》、《泃水情深》、《古钱币的收集与书法艺术》、《诗画三河》等。继续深度挖掘三河市的历史文化,使之成系列丛书,为家乡将来的发展积淀历史文化基础。</p><p class="ql-block">☞曾主导编写《学校精细化管理全书》,全书240万字,上下两册;是《素质教育铸辉煌》和《素质教育评估系列》的副主编。有多篇文章和诗歌在报纸、刊物和网络上刊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世记收藏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退休后编写的书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书法家为陈克强编写的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题 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燕山大板史话”被三河政协编入《三河文史》2023年第一集中(总第6集),燕山大板和燕郊高级中学文艺班(59)被记载进历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谢谢收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2.12.2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欢迎点赞评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再 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