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在腊月的忙碌中

一叶飘萍

<p class="ql-block">一年又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过得越来越多,年味却越来越淡,以致到现在过年只剩下了春晚和饺子,就越发地怀念小时候物资匮乏的时代,所过过的有着浓浓年味的春节。每逢飘雪的时候,思绪也随着雪花飞舞,仿佛又回到了童年。</p><p class="ql-block">乡村的年味十足,一进入腊月,过年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称春节为“过大年”。“过大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节日,节期很长,一般从腊八日起,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厚起来。为过年而操办的一切事情,统称之为“忙年”。</p><p class="ql-block">腊月里最忙碌的是女人们,家里家外,吃穿住用,洗涮扫除哪样不操心都不行。过年的新鞋和新衣必不可少。女人们忙着纳鞋底做鞋帮,每人面前放个做手工活的小竹筐,有纳鞋底的麻线,锥鞋的锥子,剪刀、顶针等。为了保证家里的每个人在过年时都有新鞋穿,女人们手里都会拿着个鞋底子,抽空就纳几针。村里有缝纫机的人家并不多,大部分人家还是手工缝制衣服,无论如何过年得有个新衣服穿,不管针脚大小,样式好坏,只要是新的就行。</p> <p class="ql-block">男人们也不闲着,开始做粉条磨豆腐,杀猪宰羊准备过年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做粉条和杀猪的场景,杀猪的场景太血腥不愿回忆。腊月天一上冻,就迎来了做粉条的大好时机。秋天收来的红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从红薯块茎上育的苗叫老红薯,这种红薯长得大,淀粉多,适合做粉条。还有一种是等种到地里的红薯秧苗长出长长的藤蔓后,截取藤蔓种到田里,这种红薯叫小红薯长不太大,淀粉少,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存放在土窖里,就是冬天的主要食物了,每天都离不开红薯,烤红薯比较费功夫和费劲,吃蒸红薯比较多,再有就是早晚的玉米面煮红薯疙瘩。过年的主菜就是猪肉白菜炖粉条,红薯做成粉条后马上就高大上了。</p><p class="ql-block">做粉条是个体力活,一般都是青壮年男劳力的活。队部的院里支口大铁锅,下面烧着柴火,等锅里的水开了,热气蒸腾,锅这边站一年轻后生,左手绑一半个大葫芦做的漏瓢,漏瓢里有调好的红薯粉,右手不断拍击漏瓢,丝丝缕缕的红薯粉如线般从漏瓢进到滚水里,翻个个就成了透明的粉条了。另一边有个人拿着个长长的筷子,从滚水里捞出成条状的红薯粉条,绕到特制的架子上挂到绳子上。几个人配合默契,一会儿绳子上就挂满了一架架的粉条。调粉和漏粉都是技术活,粉调的不稠不稀没有疙瘩,拍漏瓢的手也要匀速用力,这样漏到锅里的粉条又长又直。粉条非得经过高温煮和低温冻方能筋道爽滑,不像现在的粉条要加好些添加剂,没有了粉条的天然口感。晚上把做好的粉条放到外面冻到邦邦硬,第二天放到太阳下面,让风吹一天 ,就成干粉条了,收起来过年用。</p> <p class="ql-block">老家的风俗,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烙一种甜火烧,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甜火烧其实就是一种发面饼,里面包上红糖,因为做法比较复杂费时间,每年也就是这天做一次,没甜了灶王爷的嘴,倒是甜了我们的嘴。每天都吃蒸馍,偶尔吃一次炉火上烤的甜饼,那种美味到现在都忘不掉。</p><p class="ql-block">祭灶除了糖火烧还有一种用糖稀做的麻糖,外面沾满芝麻,有人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叫卖,只要一听见铜锣响,就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高兴地跑出去,买上一条,一咬嘎嘣脆,甜丝丝的粘到牙上。灶王爷吃了一准张不开嘴,肯定忘不了上天言好事。</p><p class="ql-block">灶王爷上天百无禁忌,过了二十三哪天都是好日子,娶媳妇嫁闺女的也赶着年前把大事办了,村里也没什么娱乐活动,逢着有人结婚办事大人小孩都过去凑热闹,逗逗新媳妇作弄一下新女婿,沾点喜气,回家接着忙年。</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或二十五要打扫房子,那年头生活简朴,家具也没几件,扫房时把家具都搬到院子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清理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给土墙贴上报纸,窗户换上新麻纸,再买上几张年画贴到墙上,一下就有了过年的气氛。</p><p class="ql-block">家里的被子也要拆洗,把粗布被里子洗净晾干,再粗针大线的缝起来。寒冬腊月,女人的手冻得像红萝卜,有的还裂着大口子,双手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使劲地用搓板搓洗着粗布被里子和床单,一遍遍地淘干净,晾到院里的绳子上,再穷也要过个干净整洁的年。</p><p class="ql-block">二十八、九发面蒸馒头,只蒸刀切的方馍不蒸手捏的圆馍。邻居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大婶大娘们凑到一起,揉面的烧火的各行其事,说说笑笑就把活干了。一笼笼冒着热气的白面馍馍红枣儿点缀的花馍,摊开放凉后收到面缸里够吃一正月。过年待客时,猪肉白菜炖粉条配上两个大白馒头,那个香那个实惠,才是过年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春晚,邻村有排样板戏的,抽空去看看人家排练,大人小孩挤满一屋子,好不热闹。三十那天,村里会写字的人,承担了写春联的任务,大红的春联一贴,满院的喜庆。架子车上贴个出入平安,水缸外边也贴个细水长流,或吉庆有余图个吉利。</p><p class="ql-block">除夕的饺子必不可少,一家人围在一起,你擀皮她包饺子,一会儿高粱杆编的箅子上就排满了饺子。老早就知道,过年要多说吉利话,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吃完饺子就开始守夜,零点后接财神迎灶王爷归位。小时候不知道守岁的意义,瞌睡的迷迷糊糊时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赶快叫爷爷把鞭炮也点着,爆竹声中一岁除,又是一年新春到。穿着新衣,磕头拜年拿压岁钱,终于有零钱可以买糖吃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长大了又特烦过年。主要是生活好了,天天都像过年,没有了对年的期盼,也不必要忙年,年味越来越淡,以至于所有关于年的美好回忆都停留在童年那段。真想穿越到过去,手牵手,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此文是为“手牵手,回家过年”的主题而写,于2024年1月30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