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49)曹操:“武攻文备”,战力加倍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题字:李明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率军到达谯县,下令说:“我兴起义军,为天下扫除暴乱。故乡的人民,死得几乎都没有了,在境内行走一天,见不到一个认识的人,这使我悲痛伤心。现在我下令,自我兴起义军以来,将士们断绝了后代的,可以寻找将士的亲戚来继承其后,并授给田地,国家给予耕牛,设立学校请老师来教这些人。替活着的人修立祠庙,使这些人能祭祀先人,如果死者有灵魂,我百年之后还有什么遗憾呢!”</p><p class="ql-block">于是到了浚仪县,修治睢阳渠,派人用牛、羊、猪三牲的礼仪祭祀桥玄。然后又领兵前往官渡。</p><p class="ql-block">这年七月,曹操下令说:“自从国家动乱以来,已经十五年了,年轻人没有见过仁义礼让的好风气,我很担心。现在下令各郡国都要开办文化学业,有五百户以上的县设置校官,选择乡中杰出的青年加以教诲,这样大概能让先王的大道不至于废绝,而对天下一定有好处。”</p><p class="ql-block">建安十四年(209),曹操下令说:“近年来,军队多次出征,有时还遇上瘟疫,兵士死亡不能回家,妻子失去丈夫,百姓流离失所,有仁爱之心的人难道喜欢这样吗?这是不得已啊。现命令死者家中没有产业不能维生的,官府不得停发口粮,地方长官要加以抚恤慰问,以称我的心意。”</p><p class="ql-block">从《三国志》的这些记载来看,曹操不仅“武攻”犀利,而且“文备”了得,言语之“诚恳”、情意之“深切”、恤民之“体贴”、仁德之“尊崇”,实在让那个时代的诸多英雄们相形见绌。</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行军篇》曰:“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其基本含义是在军队治理上要恩威兼施,严慈相济。这里的“文”是指教化,“武”指的是军法军规、严密纪律、严刑重罚。孙子认为,在治军问题上,文、武二者不可偏废。</p><p class="ql-block">曹操把孙子“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拓展应用于争雄逐霸之中,对外强“武攻”,对内重“文备”。通过“文备”,巧妙化解“兵凶战危”的消极影响,积极争取民心、凝聚民意、聚合民力,为“武攻”提供强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一手抓“武攻”,一手抓“文备”,这是曹操对孙子“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不愧为世人称道的“孙子通”,而曹操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拔得头筹,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