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故居,又称〝钱绳武堂〞,位于无锡城中七尺场(今梁溪区新街巷30-1、32号)。2023年12月23日,我们参观了钱锺书故居。</b></p> 故居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故居由两部分组成:其祖父筹建于1923年的钱绳武堂和其叔父在屋后两侧陆续建造的五间楼房及若干辅房。钱绳武堂面阁七间,原有平房二十八间,大小天井庭院十一个,备弄两条,古井三口。东有厨房,后有花园。整组建筑属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无锡不多的书香宅第,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钱绳武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绳武堂系钱锺书祖父置业,1923年建造,原为两进各七间,第一进七间中为大门,门外有钱锺书父亲钱葚博撰联砖刻:“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射潮是指吴越王钱镠强弩射潮的故事)。东左间为宗庙,东两间为钱基博教督子侄之所,称为“后东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少年时曾和族中兄弟在此听父亲授课,读书习文。钱锺书自小嗣给伯父,和伯父母一起生活,西三间为伯母和钱锺书居所。第二进七间,中大厅三间,钱福炯题额为“绳武堂”,原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炯集经史撰联:“以蔽风雨,曰止曰时,相协厥居,孤始愿不及此。既勤垣墉,爱众爱有,自求多福,汝兄弟好为之。〞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分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厅西侧为钱福烔居住,门悬集林晚翠句楹联 “辄有当世意,试究古人篇。”东侧为钱锺书父母居处,门前一联为集龚定庵句:“古抱不可存,长空有所思。”钱锺书叔父钱基厚(字孙卿)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数间,取名:“孙庵”。东后面园内有红梅一株,是为"梅花书屋”,钱锺书和堂兄弟经常在园内读书游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依稀少年事,历历在耳目。钱锺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祖父的勤勉,父亲的严厉,童年的顽皮,钱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b></p> 文学大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完成 《谈艺录》 《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管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亨年8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先生一生潜心于文学艺术的创作研究,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他以清醒睿智的头脑、审视批判的眼光和精准深刻的洞察力观察中西文化事物。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崇高位置,从而推进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的著述深刻地闸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亳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0年代钱锺书。</b></p> 永远的女先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曾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 《杨绛文集》八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逝世,亨年105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研究专家。她关于翻译的“一仆二主” 说脍炙人口,谓“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个主子就是译本的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是学界名人,却有一颗“平常人”的心。洞悉人情世态的杨绛当然理解世人的心态。读杨绛的作品和人生,正如感受初冬的一抹阳光,全身细细沐浴在柔和的光亮中,让人或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到慰藉,或在灰色的岁月里享受到温暖,或在麻木的状态里欣赏到一种美丽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0年的杨绛。</b></p> 伉俪情深 珠联璧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钱锺书在清华园得识无锡名门才媛杨绛。杨绛在东吴大学读的是政治系,但是她想报考清华研究院研修文学。1932年,杨绛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才貌双全,加之又是名门出身,一时成为了众多男生追求的对象。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杨绛结识了在全校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钱锺书,结果一见钟情。文学上的共同爱好与追求,成就了他们之间爱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与钱锺书是一对作家、学者伉俪。读书写作、谈天说地,潇洒自如其乐融融。他们之间既温馨和谐,又互相尊重的夫妻关系和家庭气氛,是典型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也没有年轻恋人的狂热与浮躁,有的是冷静、淡雅、细腻所表现的真挚和刻骨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与杨绛恋爱之后,两人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达到在一封情书中,杨绛只写了一个字“怂”,而钱锺书也只回了一个字“您”。这不仅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心灵相通,其中的情谊被二人藏在心里,涌出只有二人知道的无限欢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在众人的追问下,杨终说出了其中的含义:“怂”是“心上人有几个?”杨绛借着这个字表达少女心事,而钱锤书一个“您”字回应地十分干净利落:“何曾有他人呢?我的心上不过是一个你罢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两个字自此具有了爱的含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六十多岁时,才第一次学会划火柴,井为此骄傲不已。杨绛见状,不仅没有丝毫嘲笑他,反而和他一起开怀大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一生,竭尽全力保全了钱锺书的那份纯真,而钱锺书一生,满心都仅有杨绛一人。也因此,钱锺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b></p> 负芨英与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春天,钱锺书考上公费留学资格,杨绛即将毕业。她打算不等毕业,结婚以后自费伴随钱锺书一同出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的秋天,钱锺书与杨绛新婚后不久,一起乘船来到英国牛津大学的艾克塞特学院 (Exeter College),攻读英国文学。钱锺书和杨绛来到牛津后,很快就沉潜到博德利图书馆的书山文海之中。钱锺书戏称博德利图书馆为“饱蠹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钱锺书获得牛津大学文学B. Litt的学位。钱锺书获得的庚款奖学金本来可以在英国留学四年,但因杨绛是专攻拉丁语言文学的,需要到法国去学习一段时间,于是钱锺书便提前两年结束了学业,于1937年秋与杨绛一起转到了法国的巴黎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钱锺书和杨绛赴英国留学途中。</b></p> 三人同乐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和杨绛无论是青年时期在英法留学,或是中年时期在文革中聚少离多,还是在晚年时期相偎相依,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厚谊始终末曾改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牛津,杨绛怀上了孩子,钱锺书谆谆嘱咐杨绛:“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对于 “像我”并不满意,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一个谆谆嘱咐一个并不满意,都希望孩子像对方,以此表达对对方的情和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女儿出生之际,钱锺书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家有小女及其后的成长岁月里,女儿给家庭平添了许多情趣和天伦之乐。这种感情是细腻而绵长的,远胜过海誓山盟和轰轰烈烈,显得真实而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杨绛及女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墙上挂着幸福的一家人不同时期的照片。</b></p> 携手同笔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1年夏,钱锺书与杨绛在沦陷的上海出不去了。在这种环境下,他和杨绛两人主要的精力用于文学创作。杨绛在文学创作上比起钱锺书要早些出名,她在1943年创作了喜剧 《称心如意》,后来又创作了更有影响的喜剧 《弄真成假》和《风絮》,成为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同时,杨绛还写了一些为数不多的散文、小说。最著名的是她的《小阳春》和《ROMANESQUE》。</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的几篇散文结集为 《写在人生边上》后,他开始写小说,四篇短篇小说《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后来结集为小说集《人·兽·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期间,杨绛甘做“灶下婢”,辅助钱锺书全力创作《围城》,成为当时文坛的一则佳话。在杨绛的督促和关心下,钱锺书从1944年到1946年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围城》。</b></p> 留国任教终不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杨绛一生心系祖国,而他们却将那段往事说得云淡风轻。1949年的上海,从美国归国一年的陈衡哲夫妇宴请即将赴美的胡适。同时被邀请的还有钱锺书、杨绛夫妇。席间众人在去留问题上摇摆着,钱、杨却早己下定了决心留在祖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他们有很多选择。朱家华请他们去黎巴嫩的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邀请钱锺书去台湾大学、杨绛去台湾师范大学任教授。牛津大学汉学家斯伯丁在1949年3月中旬还写信希望他们赴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认为:“人,最终还是要和祖国人民共命运的”,所以他们没有走,留在祖国。他们在1949年8月24日登上火车,两天后到达母校清华,开始任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蒲石路蒲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八十寿辰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绛八十寿辰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十祝寿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穿过庭院进入客厅 。</b></p> 故居大事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3—2002年钱锺书故居大事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4年至1946年间,在这张书桌上,钱锺书先生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围城》。从1941年到1949年,这张小小的书桌陪伴了钱锺书先生八年的时光,同时也完成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围城》全版本合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钱锺书叔父钱孙卿被推选为抗美援朝苏南分会主席,他发动工商界捐款购买首批27架战斗机,有力地支援前线。1952年1月,据苏南抗美援朝分会统计,总共捐献了120架飞机,由此组建了“苏南空军师”,在抗美援朝空中战场上,鹰击长空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图:钱孙卿(钱锺书叔父)。右图:钱锺汉(钱孙卿次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1月,在地下党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无锡工商界对中国共产党心存好感。为了进一步了解党的政策,钱孙卿、荣德生等人商量,决定派代表赴苏北解放区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春节期间,钱孙卿邀请李惕平、孙德先、袁鹤皋到家,在钱绳武堂的梅花书屋连夜讨论选派代表之事。经过商议并征得荣德生同意,决定派遣钱孙卿的次子钱锺汉为代表,与孙德先、袁鹤睿一同秘密前往苏北解放区,做好迎接解放的各项预案,为稳定无锡工商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荣德生、钱孙卿代表无锡工商界明确表示:“不迁厂、不逃资,稳住经济,保护地方工商业。”钱孙卿又与爱国人士一起,公开向反动派发起“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反对构筑城防工事”的抗争,配合了地下党的斗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梅花书屋见证了那段艰难岁月的革命历史,对年轻一代传承红心向党的爱国红色文化,有重要教育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淡雅的色调,简约的装饰,舒适温馨,客厅散发出一种极简的唯美韵味。</b></p> 遇见锺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馆内书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围绕钱锺书经典文句、人物形象、情感故事等主题,衍生设计一系列生活好物、礼品潮玩等文创产品。希望大家通过 “遇见锺书”,来感受锺书,领略钱锺书带来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认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钱锺书故居旁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艺术墙,留影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回想走过的钱锺书故居,极其感慨。钱锺书和杨绛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通透的人生智慧,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卓然于世的才情、相濡以沫的爱情、举世瞩目的成就、幸福美满的家庭堪称世人的楷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