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望:参观贵州铜仁万山汞矿工业遗址_朱砂古镇

聚焦北京

<p class="ql-block">摄影:吴庸</p><p class="ql-block">文字:吴庸</p><p class="ql-block">编辑:吴庸</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万山汞矿而诞生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2023年岁末,北京已是大雪纷飞,一个特殊的机缘,我们走进了贵州西部重镇毕节市。突然而至的大寒流,使这个藏于贵州大山里的城市,一夜之间从23度,降到了零度以下。山上白雪皑皑,山下滴水成冰。一时间各条通往景区的道路先后封闭。我们临时改变计划,来到铁路所到之处的贵州西南部铜仁市万山镇,参观有着几千年采矿史的汞矿工业遗址-朱砂古镇。</p> <p class="ql-block">坐上绿皮火车,青春的记忆,兴奋而亲切。</p> <p class="ql-block">朱砂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汞矿业小镇。它的汞储量雄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有着4000多年的开采历史。是国内现存开采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地下采矿遗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说始皇时期 ,有方士徐福曾来到此矿采集朱砂(硫化汞),为秦始皇练长生不老仙丹。</p><p class="ql-block"> 除了炼丹之外,还是本草经中的上品中药。著名的安宫牛黄丸就有它的身影。用它做的颜料作画,千年色彩不变。古时候,美女用朱砂点缀唇间,殷红如血,叫点绛,极美。(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汞更是民用国防制造业的稀缺材料。(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万山汞矿回到人民的怀抱,融入新中国的建设洪流。它一头连着共和国内外交困的深重危难,一头牵着万山人精忠报国的厚重情怀,书写着感天动地名垂千史为国分忧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他们曾经连续四年年产量超千吨,累计担负起对苏还债半数以上的款项,陪护着祖国母亲共度难关。</p> <p class="ql-block">自1950年至2000年总产量是明朝至民国580年总产量的2.5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万山汞矿随着祖国走过历史的阴霾,在那特殊的年代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由于资源枯竭,于2001年政策性关闭。</p><p class="ql-block"> 万山矿的辉煌已经过去,轰轰烈烈的汞工业生产场景已不复存在,这个曾经造就了人类矿业史上的开采奇观,渐渐变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迈的它,宁静而从容。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了少有的计划经济下工业生产模式的观光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入这个街区,也走进了当年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一群人的工作生活。</p> <p class="ql-block">徜徉于这条古老但并不遥远的街道,呼吸着曾经熟悉的空气,许多被封存的记忆鲜活起来,感叹着他们的生活,脑海中回放着自己的过去,五味杂成,感慨惘然。</p> <p class="ql-block">这一排排的房舍,一件件的老物件,坚持的维系当年的繁华和激情。</p> <p class="ql-block">大概是春节吧,家家门里门外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个精致小院。猜想因给苏联还债,苏联派有专家长住指导并监督。这个精致的小院,莫不是当年苏联专家所住?或者应该有专门的专家楼,因天气太冷,并没寻觅到。</p><p class="ql-block"> 而矿山普通工人的住处却相差甚远。</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婚房,虽没有几大件,日常生活用品都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红床白纱帐,喜字映吉祥,恩爱一生世,幸福到白头。</p> <p class="ql-block">走在不宽的街道中,偶遇一位当年的老者从巷子口出来,见到游客(只此我和老伴二人)热情打招呼,主动为我们讲述他身后这个巷子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悲欢离合,聚散交织,生动而感人。</p> <p class="ql-block">是呀,不管当年的主角还是他们背后的那些纷纷繁繁的纠结琐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成了历史的故事、时光最美的风景。刻在当局者的心里,融在那个为祖国谱下的激昂的诗篇里。</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条不长的街道 ,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的光阴。我透过那一扇扇时光的窗口,窥探那久远的火热;我穿梭于一间间小房子,感受着历史沧海桑田的瞬间。回眸一看,街那头站着的竟是青春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街区的尽头是古镇的广场,广场上高高耸立的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浓缩了古镇的前世今生。(博物馆照片系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 我缓缓登上高高的台阶,迎面而来的是习近平主席看望万山矿老工人的巨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右边不远处两台老式绿色漆面的机床,排除周围展品的干扰,直入眼帘。它们是那么的沉稳而熟悉:一台型号C618普通车床,旁边的另一台是型号为C620的精密丝杠车床。我与它们共处四年,见证了我与师傅的师徒深情。师傅教我学技术,师傅教我做饭菜,师傅教我带娃娃,更是教我做好人。她们就像我的娘一样。</p> <p class="ql-block">我仔细端详,C618车床上赫然钉着“宜春工程机械厂”的金属标牌。真像见到久违的老朋友,诧异之外更多了几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这台是型号C620的精密丝杠机床。是当年全厂最好的机床,由同样是全厂顶级车工师傅吴之宁师傅操作。吴师傅是随工厂从上海、安徽一路搬迁来的师傅,说上海话。由此我也学会用上海话和师傅交流。</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万山汞矿的兴衰,成了渐行渐远的历史。在我们的寻踪下,仍显出它过往的精彩,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激情。我回望历史,记住那个亲身经历过的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有企业,也记住了那个火热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片献给我工作十六年的江西煤矿机械厂!</p><p class="ql-block"> 献给和我一样曾经的国企工业人!</p><p class="ql-block"> 献给我的同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