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题跋文字:</b><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八字出自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梅庵牌匾。东大前身系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把此八字定为校训,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是我为东南大学李某某教授写的,算是一个见面礼。</p><p class="ql-block"> 我与李教授有缘。李教授与我单位有合作关系,我与他第一次谋面是在单位食堂。见面寒暄几句,问他工作单位,他回答是“中南大学”,在南京。我想当然地以为湖南的中南大学在南京有分校。因为埋头就餐,没有细聊。再次在餐厅碰面,就餐的只有我与李两人,便边吃边聊,聊至酣处,方知先前耳误,他的单位是东南大学而非中南大学。聊嗨以后加微信,一扫方知我俩已经加过了!原来先前我曾经审过他负责编撰的书稿,事后他曾想聘我为东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由于单位原因未就),并且有过文书往来。</p><p class="ql-block">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有些人可能只是擦肩而过,却没有机会再次不期而遇,而当有些人和我们最终相逢时,我们会感叹缘分的奇妙。先前我与李教授曾有过交集,只是未曾谋过面,现在相逢已是故交。</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充满相遇与分别的世界中,我坦然接受缘分的安排,并格外珍惜与我相遇的每一位过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提到东南大学,我便想起清道人李瑞清,便想起梅庵。梅庵与李瑞清三位妻子有关。</p><p class="ql-block"> 李瑞清年青时,时任浙江、广东县令的余祚馨对他十分赏识,便把爱女许配给李为妻,可惜该女受聘后不久便死去。余又把六女梅仙许配,婚后仅二年,梅仙以难产死。余祚馨不顾他人反对,仍坚持以七女妻之,旋又死。李瑞清这时方二十出头,连丧三妻,悲痛欲绝,誓不再娶。因为这三女的名字中皆有一个梅字,故李瑞清号梅痴、梅庵、梅花庵主,他把三姊妹合葬在一起,命名为梅庵。</p><p class="ql-block"> 李瑞清后来任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时,即在校园内著名的六朝松旁建梅庵为他的工作室。现在,学堂旧址东南大学内的六朝松仍屹立于原址,但李之梅庵已不复存,现今的梅庵为后建。</p><p class="ql-block"> 后人怀念李瑞清,不是因为他传奇的婚姻故事,而是因为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都是有红色基因传承的,他们的源头便是两江师范学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两江之前,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于1902年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开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先河。三江之后不久即改名为两江。1906年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句话出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代表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生几何,道路曲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菜根香,布衣暖,如何坚持走下去,直到取得一定的或者不菲的成就,都少不了一种嚼得菜根的精神作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是李瑞清留给东大、南大、南师大莘莘学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