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福佑路168号,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已有450余年历史,占地30余亩,与露香园、日涉园合称为“明朝上海三大名园”,名列现存的上海五大古典名园之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经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在明代中后期被公认为“东南名园冠”。豫园有着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体现了明清两代南方园林“清幽秀丽、精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园内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树名木及明清家具、名人字画、泥塑砖雕、额匾楹联等文物珍品,凝聚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豫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上海豫园是江南五大园林之一,拥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研究价值。豫园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别具特色的一座,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又被赞为“奇秀甲于东南”,是上海市内唯一一座明式园林。</p> <p class="ql-block">豫园是上海著名的城市地标,在经历反复兴造与毁废、面临存续危机和不同时期改造后,在新时期被有限更新并作为遗产加以保护。虽然其发展进程看似与江南大多数园林空间迭代“定式”雷同,但豫园自身独特性也非常显著:在上海城市发展中豫园保持了与城市空间的高度互动,尤其是豫园所在老城厢地区自晚明筑城至今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其独有的空间特质被跨时空延续至今,使豫园在与上海城市的互动中完成了从“传统园林”到“历史遗产”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豫园作为传统历史园林空间,被保存于城市空间之内,其园林空间中的历史建筑、山水大池、花木树石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变迁,使园林边界随城市发展被多次调整,而其自身属性也经历了多重变迁。一方面,豫园的园林空间呈现出的包容性使其成为承载、安置城市历史文物碎片与记忆之所。尤其1949年后,豫园园林内安置了大量从城市不同区域获得的园林建筑物资,如元代石狮、五老峰以及其他历史园林中的遗物。另一方面,以豫园管理处为主要依托单位,诸如“沉香阁”这样的历史文物,通过文物普查和登记的方式也被整合进“豫园”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晚明、清代乃至民国期间对豫园园林空间不断重建的历史,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豫园局部的抢救性修缮,尤其是80年代陈从周对豫园东部的整体重修复建,某种程度上都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现实的深刻认知的前提下,就寻求到相关约束(目标层面、技术层面)加以统合并通过多种方式(修整、接续、再造)来完成当代文化传承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作为当代遗产,豫园在建构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转译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其演进历史为建构传统园林价值阐释框架提供了完整的谱系;另一方面,谱系内部的变迁为价值变迁的评估提供了评估基础。相较于其他中国传统园林稳定的价值体系(如苏州园林),豫园在当代保护实践方面的连续变迁,带来的价值阐释框架具有更为开放和包容的特性,也更好地与当代中国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转译相适应。</p> <p class="ql-block">豫园既可提供城市优厚的物质生活,又有乡村幽静雅致的自然景色.而尤以建筑为主景,组成具有多变的层次、丰富精致的卒间为特色。中国古典园林较好地解决了人性中的平衡需求与亲自然性,豫园可作为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2023豫园官方日历壁纸</p><p class="ql-block">免责声明:</p><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上海豫园微信公众号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立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