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笔记|赵立春:《赵氏孤儿》与峰峰临水镇

张家楼艺术公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赵氏孤儿》与峰峰临水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立春/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个地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就是要讲清本地的历史,所以地方博物馆在筹建之时,展陈的大纲的编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像拍电影需要有剧本,拍电视要有脚本一样。我过去曾受邀给很多地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编写过大纲,如北京的延庆博物馆、山西的永济博物馆、邯郸的大名博物馆等,在这些地区博物馆大纲编写时,最重要的就是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除了固有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史料和历史事件外,大纲的编写者还要通过系统的对本地区的深入研究,挖掘出被本地遗漏的一些历史事实。一个县域博物馆是具有地方史志性质的,是通过物质形态来表现地方文化的知识传播系统。所以,要确保对观众所传递的的信息准备性和权威性。在编写大纲中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就是地方志。但有些地方志收集本地的资料也不一定全面和准确。所以,大纲的编写还需要查阅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典籍。在故纸堆里发掘和发现与本地区有关的事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落成后的峰峰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随着峰峰博物馆的落成,峰峰文旅局的领导专门到张家楼艺术公社找我,请我来编写“峰峰历史文化陈列大纲”。这样也就有了系统梳理峰峰历史文化的一个机会。在大量的查阅历史文献、典籍、地方史志过程中,一个过去峰峰地方志都没有记载的新材料被我挖掘出来。这就是《赵氏孤儿》中赵武的孙子赵简子——赵简子与峰峰也曾有过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氏孤儿》故事的原型来自《史记·赵世家》,实际上讲的是春秋时期霸权之间争斗的事情。赵氏于西周晚期入晋,历经挫折,势力逐渐发展,到赵衰建辅国之功,赵氏才稳定下来。到赵盾时期,赵氏发展进入巅峰,成为晋国权倾朝野的一股势力。“福之祸兮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赵氏的发展引起了其他世族的嫉恨。于是就引发了灭门血案,史学家称“下宫之难”。在这场灭门血案中,只有赵朔之妻、晋景公姐姐赵庄姬的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到了元代,这段沉寂于史料中简短的记载,被剧作家挖掘出来,编写成了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并广为流传。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称为是悲情戏剧小说的经典之作。王国维说,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世界著名悲剧作品相比也毫不愧色。伏尔泰、歌德等还将《赵氏孤儿》翻译成了不同的版本在欧洲传播。即使到现在,我们仍然在消费赵氏孤儿的故事——近年导演陈凯歌又将这段故事拍摄成了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氏家族后来经过孤儿赵武的逆袭而有了改变,赵武为人谨慎小心,身心俱疲,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人称赵文子。赵武去世后他儿子赵成受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被称为赵景子。然而又年轻早逝。还好赵景子留下个能干的儿子,称为赵简子,又名赵鞅。在春秋时期,成为一带枭雄,叱咤风云半个世纪。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他不仅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和军事家, 更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他与儿子赵毋恤 (赵襄子) 并称“简襄功烈”。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赵简子去世,太子毋恤继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到了西晋时期,被誉为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的张华编著了一部奇书——《博物志》。这部书被誉为继《山海经》后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填补了中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是我国的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共十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在《博物志》卷6“地理考”中,张华记载:“赵鞅冢在临水界;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回六七里。今在陰盘县界。北陵虽高大,不足以销六丈冰,背陵障,使东西流。”另据《孟子注疏》卷六记:“案《史记·世家》云:‘赵景公率,赵鞅是为简子,为晋卿。晋出公十七年卒。’张华云:‘简子冢在临水界,冢上气成楼阁。’”据说赵简子墓被石虎盗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张华出生于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卒于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在曹魏时期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学识渊博,博闻强记,擅诗赋,工书法。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我们常说的成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出自张华年轻时写的《鹪鹩赋》。东晋顾恺之的旷世之作《女史箴图》,也是根据张华所撰《女史箴》原文的12节内容,分为12段,一段一段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张华著《博物志》书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博物志》原来是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这十卷大概是张华认为最重要的内容。他在书中所记载的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已经得到了现代考古学的证实,说明张华书中所记录的有关墓葬的内容不是空穴来风。“赵鞅冢在临水界”也就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古临水县位于今峰峰矿区的临水镇一带,魏黄初三年(222年)开始设置临水县。根据民国磁县县志记载,临水县旧址的位置,为滏口古陉的山口所在,地处滏阳河自西向东北转向的大湾处。这里山水相依,百泉奋涌,水雾缭绕。所以,文献中记载的“冢上气成楼阁”,与临水的地理环境也是有契合之处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时间太久远,加上滏口陉一带争战不断。张华所说的位于临水的赵简子冢,早已无迹可寻,是真是假也就成为了历史迷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另外,在《晋书·石季龙载记》也曾出现了有关赵简子墓的记载:“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邯郸城西是指哪里?石子冈又是哪里?由于缺乏考古学证据,对《晋书》中记载的赵简子墓也只能是存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太原博物馆赵卿墓车马随葬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7年,在山西太原电厂扩建工地,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有一座墓葬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重视。这座墓碑编号为M251,附葬有车马坑。经过前期的准备,1988年3月正式开始对该墓葬进行发掘。经过三个月的发掘,该墓主人全部随葬遗物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玉器近300件。发掘人员说,该墓葬的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遗物之丰富,在之前所发掘的晋国墓葬中无与伦比,可谓研究晋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根据这座墓葬的规模和陪葬等级,考古人员认为,只有春秋晚期晋国执政之卿赵简子才能有如此规格的厚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个观点提出来后,也遭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有学者认为,赵简子于公元前476年去世,此时晋国正卿为知伯。而且赵氏畏惧知氏,赵简子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怎么敢用诸侯级别下葬?而且,赵简子的主要活动区域不在晋阳,都城也不在晋阳,应该在耿或是后来的邯郸。所以,赵简子的墓最有可能在邯郸。太原发现的这座墓葬不可能是赵简子墓,有可能是他的孩子赵襄子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卿墓出土铜器(太原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26日,我来到了太原博物馆,在太原博物馆副馆长苏玲玲和天龙寺博物馆研究员武新华的陪同下考察了M251出土的文物和车马随葬坑。数量众多,精美绝伦的文物叹为观止。这座墓葬现在被命名为赵卿墓。赵卿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倘若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可能就跟《博物志》中记载的临水的赵鞅墓一样,永远是个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献提供了线索,文本也成为了图像。我们没敢奢望在峰峰境内发现如此规模的古墓葬。能在浩繁的古籍当中,发现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与我们这座小城有所关联,也就足以令我们嘘嘘长叹了。现在,我把张华和他的《博物志》骄傲地展示在博物馆内,每每走到这里,讲解员都会从《赵氏孤儿》讲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年初稿于闲闲居</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