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陪俩老游申园(十五)江南园林移步即景(仿油画版)

朱国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海【申园】在原来上海世博会旧址,改建成公园已经有二三年了。俩老想去却一直没有行动。主要是因为路较远交通不便。以前老翁还经常去【中华艺术宫】,后滩公园去参观拍摄。三年疫控期不出门,一下子走不动远路了。知道【申园】规模很大,想去又怕单路上要花五亇左右小时,所以下不了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周六女儿休息,天气很好,她来了兴致,问我们俩老想到什么地方去玩。于是我就说上海想去的地方前几年都去过了,就是新建成的【申园】,想去又跑不动了。女儿干脆说“爸爸没去过的地方,我肯定是没去过的,那么就去【申园】”。现在对我们八十岁老人来讲,出门外游一次不容易的。交通不便就不敢冒然行动。要考虑好来回公交线路,行走距离,中间休息等诸因素。不能去了走不动时,又没交通可乘。这就添麻烦了。所以女儿陪我们自驾车去,一切担忧心情就没有了,感觉到轻松开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申园建成于2021年,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总占地达5公顷,园内掇山理水、筑房建桥,总体规划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申园着力构筑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八景。山环水抱之中的建筑群落,呈现出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风格。它力求在现代化时空里,营造一座经典的江南园林,表现江南之态,传达江南之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申园】名称中的“申”字,代表着上海曾经常用的名称,与用“沪”字代表上海一样,解放前用“申”代表上海蛮多的。如称上海为“申城”,上海新闻大报叫“申报”。“申“字的历史,可上追逐到战国时期,楚考烈王,以黄歇为令尹,赐给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君。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公元前二百多年开始,申春君在上海地区修河开荒耕地,开创了历史上上海农耕文明时代,是上海形成真正意义上开拓人。所以在上海地区历史上申春君的名字流传甚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接下来按照分类边整理边上美篇。【申园】很大,它是江南园林中经典中经典,以老翁个人观点,它集苏,扬园林之精华之雅,取上海五大古园林之古典之美,“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上海玩园林,沒到申园也就太可惜了。 老翁除了爬山,山上的亭子没上去,地上沿着小道大多数景观都观赏了。游了大约三小时,其中近半个多小时在等景点喷雾。它每天10点,下午1点,3点喷雾表演。难得来一次不看到喷雾表演不甘心,于是只能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申园内亭台楼阁设置大气,经典到位。这是苏扬沪古园林所不能及的。亭子配古松,楼阁置碧湖,仰望逆光中亭松成影,远眺楼阁形影如画。古代私人园林哪里会有如此大气的碧湖抒怀怡情?上海也只有郊区公园有,而申园还是在“浦东新区”的热闹市区。它在本世纪初,由老工厂改造成世博会,又经过十年,由世博会旧址建成为老百姓服务的中式经典林园。在广袤的世博文化公园内,可以同时看到中外建筑相映成趣,很值得一游的。</b></p> <p class="ql-block">申园集江南园林之精华,在园林设计上也做到了精致细巧。自南门入西门出,一路观赏一路手机拍摄,到处是景。这点继承了江南园林设计之美妙,但由于是21世纪国家为民修建,园林面积大得多了,显得更为大气。以前苏扬古园林是私人园林,只有考虑为几亇人散心所用,所以建筑内廊道庭室窄小。现在是老百姓的旅游景点。人一多就显拥挤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申园再大,还是觉得宁静的园林感觉到不宁静,幽雅的环境点缀着移动的“杂色”。特别是一伙穿着古装,染着白发黄发的少男少女,手持剑,扇,在装腔作势摆拍。原本有古装男女点缀也不失为锦上添花,可是他们头发面容染得“卡通版”,显得不伦不类,与周边格格不入,色艳非花,形妖非妖,是人非类。这是受动画片影响的一伙入魔的年青人。也许这批“文化异类”会越来越少。为什么特此提及,因为他们占着佳景处不走,影响了摄翁拍摄扫兴不少。为了避开这些“杂色”,照片也少拍了不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