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丽江 —— (五)雪山脚下的石头村“玉湖村”、白沙福国寺

绿茶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29日,我游览了位于玉龙雪山南麓的“玉湖村”。玉湖村原称“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在玉龙雪山石崖脚下有一泓清泉如玉,称之为“玉湖”,玉湖是明代以前木氏家族组织人挖掘出来的人工湖,木氏在湖畔筑避暑夏宫、玉龙书院、建养鹿场。玉湖村最早的居民即是为纳西王护宫养鹿的人,纳西民歌中也常常提到玉湖和雪山鹿场。</p><p class="ql-block"> 我先去游览了玉湖,只见巍峨耸立、白雪覆盖的玉龙山脚下,一泓清澈的湖水,微波荡漾,水草摇曳,蓝天白云衬托着玉龙雪山倒映在湖中,宛若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展现在眼前,看着眼前的景色,我有些激动和兴奋,连忙用镜头记录下大自然赋予人类美好的画面,这“玉湖倒影”便是著名的玉龙十二景之一。在湖畔上是万顷草场,春夏草长莺飞,野花点缀,虽然,此时牧场草黄,但与雪山、玉湖色彩搭配,依然相映成辉,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从玉湖上行到半山腰处,就是玉湖村,一座座石头垒砌的房子呈现在眼前,古老的石头房子、石头路,马夫牵着马匹穿行于石头街巷中,我手摸到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和石头息息相关的,我忽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漫步到玉湖村中部,小巷中有一座纳西四合院,为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约瑟夫•洛克先生的故居纪念馆。洛克曾在丽江居住长达27年。走进故居,此时,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一片片洁白的雪花却飘落下来,晶莹的雪花随风飘舞,落在院中枝繁叶茂的树上、萦绕着盛开的玉兰花旁,蓝天、阳光、繁花、绿叶、白雪,交织相映,眼前难得一见的景象,真是奇妙至极,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玉龙雪山的魅力,令我欣喜不已。</p><p class="ql-block"> 洛克故居由一位纳西族老嬷嬷管理,老人家和善又热情,指引着我从哪间展厅开始参观,即故居几间房屋现在都作为展厅,里面展览有洛克先生的生平简介,1922年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哈佛大学燕青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从泰缅边境进入中国云南,从此在玉龙山脚下居住长达27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玉湖村。展厅里展览着洛克拍摄的很多历史资料图片和他用过的一些物品,让我通过他的镜头了解到一些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等。正房二楼是洛克的卧室兼工作室,里面有床、桌椅、柜子等家具,还有一些冲洗相片的用具等。偏房二楼展示有许多植物标本,各种干枯的奇花异草,令人称奇,大小不一、颗粒饱满的种子,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令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玉湖村,这座经历百年沧桑的石头村,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貌,与喧闹的城市相比,天然的石头给人一种自然的平和,走进一家石头建成的石墙咖啡屋,临窗而坐,感受时光的静好, 享受这样慵懒的悠闲时光,这座宛若世外桃园的古村,我非常喜欢。</p> <p class="ql-block">  1月29日,我还游览了位于白沙古镇芝山上的“福国寺”。福国寺藏名“奥敏南卓林”,意为“色究竟天解脱林”。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当初是木氏土司的家庙,名为“安乐寺”。后木氏土司请来汉传大乘佛教僧人在此住寺念经修行,成为汉传佛教禅寺,寺名为“解脱林”。公元1624年丽江土司木增曾替母亲向明熹宗朱由校祈请佛经,皇帝有感于他的孝心,不但赐予了佛经,还赐名“福国寺”,并御笔亲书,精制为金匾赐悬于寺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时,木氏土司迎请藏传佛教高僧八世法王前来弘法,并把福国寺供养给第八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弥觉多杰,自此福国寺成为了藏传佛教寺院。后来第十世噶玛巴确英多杰曾在福国寺住持传法达30年,历届噶玛巴、夏玛巴、司徒仁波切及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主持大法会,佛法极为兴盛,成为丽江五大寺的母寺,云南最大的噶玛噶举寺院。在寺中珍藏有很多关于噶玛巴活动的圣迹和文物。</p><p class="ql-block"> 乘车从山脚下沿着盘山路行驶,山中松木苍翠,飞鸟停栖,直至山顶一处宽阔的平台上,才看到掩映在古树间、高耸于山巅的福国寺。福国寺于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原有寺院公房五大院,僧房十八院,后又在“文革”时期被毁,仅剩下解脱林和五凤楼两个门楼,1979年迁至丽江古城区的黑龙潭公园内。现在所见到的福国寺一砖一瓦都是2009年于原址上恢复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福国寺依山而建,拾级而上,走进寺门,悠扬舒缓的经乐环绕在耳畔,令人肃穆神圣之感油然而生。院中有一座小水池,池沿上一尊大肚弥勒佛正对着寺门,池中莲花绽放,鱼儿畅游,这是告诉人们要笑口常开,心静如莲吧!抬头仰望,石阶高台上有一座金碧辉煌,极具特色的楼阁,门额上悬挂“解脱林”匾额,一个个经筒环绕着外墙,楼阁前置有一个大香炉,可供前来的香客烧香拜佛,楼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座二层小楼,分别为茶室和图书室。</p><p class="ql-block"> 沿石阶上行,宽阔的平台上伫立着一座大香炉,烟雾缭绕,给依山而建、精美壮观的楼阁增添了神秘色彩,这座造型独特、金光四射的楼阁就是最有名气的“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原为解脱林寺的大殿。殿高20余米,平面呈亚字形,三层八角飞檐楼阁,上中下共有24个吻天飞檐,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无论从哪个方向看,优美上翘的曲线犹如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人以轻盈灵动的飞动感,故得名“五凤楼”。五凤楼左右两侧小楼分别为“富贵园”和“仲巴活佛行宫”。</p><p class="ql-block"> 走进殿内,一幅幅色彩斑澜的经幡映入眼帘,对于不懂佛教的我,首先感到的是藏传佛教的华丽辉煌,同时,一如既往的对供奉的诸尊佛像心怀尊敬。我环视着整个大殿,只见屋顶、门窗、梁柱及穿枋上,都彩绘或雕刻着飞天、龙凤、纹饰、花鸟、走兽等图案,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雕刻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与高耸粗壮的红色圆柱相辉映,更显古朴雅致、厚重雄伟。</p><p class="ql-block"> 据《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记载,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旅行家徐霞客到丽江一游,丽江土知府木增于五凤楼前接待徐霞客,盛情款待这位汉族名士,徐霞客对纳西族独特的风味美食、精湛的手工艺品、壮美的自然奇观惊叹不已,同时,为偏僻之地有这般热情好客、精通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而惊讶。徐霞客在福国寺南冈的别墅里连续居住16日,并为木增所著的《云薖淡墨》书稿写序,整理编校,指导木氏少爷写作。从此,木、徐成为至交,也成为了历史上汉族与纳西族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福国寺五凤楼整体稳重壮观,建筑精美独特,斗拱复杂多变,雕画奇巧精致,彩绘典雅华丽,融汉、藏、白、纳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展现了纳西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是纳西族建筑的珍贵艺术品,为中国古代建筑精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