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鞭炮

关金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一年。年关将至,虽然当地政府动用各种媒体宣传禁放烟花爆竹并且还把告示贴在了小区门口,但窗外仍然时不时地传来零零星星的鞭炮声,把人的思绪又带到了遥远的童月岁月。</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爆竹声才让人真正感受到了新年的气息和快乐,儿时的记忆中新年是和清脆连响的鞭炮声连在一起的。在那个年代春节放鞭炮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习惯,是过年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生活很艰苦,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买鞭炮和买鱼买肉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过大年怎么会没有鞭炮的声音,那还叫过年吗?所以每蓬过年家家户户都一定会放鞭炮。</p> <p class="ql-block">  印象之中,一进腊月,孩子们就天天盼着大人给买鞭炮,谁家先买了鞭炮,他家的孩子走路都是土豪模式,说起话来都趾高气昂,拿着鞭炮在街上边放边显摆,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那时候大多数家庭经济不宽裕,怕买早了孩子们还没到过年就都放完了还得再花线重新买,只能推到年前最后一个大集,那天才是买鞭炮的好日子,一大早孩子们就早早的吃完饭穿戴整齐后拉着老爸手就真奔炮仗市,年龄大一点的就结伴同行。</p> <p class="ql-block">  大集上的炮仗市一般都安排在远离民房比较空旷的地带。</p><p class="ql-block"> 每年这个时候,一辆辆小推车、板车组成的鞭炮摊位便在这里一路两旁的排列整齐足足有两里地长。这些摊主来自远近不同的传统鞭炮作坊,他们冒着危险一个冬天都窝在地窖中用手一只一只的把鞭炮卷好,再穿成挂封好拿来集市上出售,一家老小都指望着卖个好价钱给孩子们割上几斤肉过个好年。</p><p class="ql-block"> 出于安全考虑,鞭炮都装在木箱里,外面只留少量的样品,每个摊位一般都得三到五人,有的负责叫卖吆喝,有的负责燃放,有的负责收款,有的负责卖货。每个摊位上都竖着一根专门用来放鞭炮的长长的竹竿子。 </p><p class="ql-block"> 一上午人们都是到处跑跑,看看谁家的炮好价格便宜,鼓动摊主试放几挂鞭炮,一般都不下手买货。</p><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开始往这里聚集,鞭炮市场开始人山人海,每个摊位上都人头攒动。摊主们见时机成熟,个个象打了鸡血似的,一边站在车上高声叫喊一边用长长的竹竿燃放着自己的样品鞭炮,以求引起买主的关注,在一浪高一浪的叫喊声和鞭炮声中,时间己到了下午,这时的炮仗市慢慢的平静下来,摊主们的货大部分己售完,赶集的人们各自选好了足够过年用的鞭炮,那些刚才还在人群中窜来窜去的孩子们拿着刚买的鞭炮带着些许的满足和不舍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炮仗市。</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市面上卖的炮多为100头、200头、500头的为多,1000头的就不太多,父母给我们的买炮钱确实不多,我们只能买点100头、200头的小炮和滴滴筋、摔炮等小炮。"二脚蹬”等大炮就很少买,因为它的价格太高了。买回来的鞭炮全部拆开化整为零,抓一把放在口袋里,点上一根香,走到那里放到那里,好不惬意,有时候逞能用两根手指夾着放,把两个手指震的发麻发木,就是这样还能开心地玩上半天。</p><p class="ql-block"> 在与放鞭炮有关的记忆中,最感到有意思的就是拣"哑炮”了,所谓的哑炮顾名思义就是放炮时没有响的小炮,初一早晨一群小伙伴们便开始拣拾哑炮,细心地剝去炮身上的外衣,把里面的火药倒在一张纸上,再点燃一根火柴猛地扔上去,那些火药轰的一声燃烧起来,先是一道火光后是一股硫磺味,引起小伙伴们一阵一阵的惊呼。</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左右,村子里的鞭炮声开始密集起来,整个村庄就像炸了锅一样,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从初一到十五,天天都有鞭炮声,人们在鞭炮声中走亲访友,互致问候,往日的辛劳和忧伤在弥漫硝烟的正月里一扫而光。</p> <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半个世纪己经过去,儿时的哪些鞭炮声已经远去,但那燃放鞭炮的欢乐时光总是萦绕不去,成了我记忆中永远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