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善卷洞与国山碑记

吴振达【聚荣文化·延陵吴氏家谱】

<p class="ql-block">善卷洞,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溶洞之一。我国溶洞数以千计,已开发的有七百多个,宜兴就占了八十多个。其中唯宜兴善卷洞、比利时之汉人洞、法兰西之里昂洞并称“世界三大奇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穴之间相互连通,景色不同。步入洞内,宛如走进一座地下宫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善卷之名由来以久,据《慎子》记载:相传在4000多年前,舜以天下让善卷,诗人善卷坚辞不受,入深山而隐居于斯洞,因此才得名善卷。</p><p class="ql-block">善卷洞以上古先贤善卷为名,《善卷镇志》记载:“相传四千多年前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坚辞不受,入深山而隐居于洞,后人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善卷,又名善绻,单卷。上古时代高士之一,与许由齐名。曾为尧舜禹三代帝师,以德著称,被尊为“德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林木葱茏,风光旖旎,洞景巧夺天工,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潺潺,落地汇成水潭;顶部石乳,倒映潭中,奇异天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洞约180米,宽18米,高22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轻舟一叶,荡漾其间。交通:宜兴旅游2线直达。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约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轻舟一叶,荡漾其间。善卷洞风景区位于宜兴市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p> <p class="ql-block">上洞之景以缥缈之美而名扬四方。洞内往往云雾弥漫,故而又得名“云雾大场”。洞长70米,高为30米,环壁奇石应接不暇,有的状如绵羊,有的形似骏马,栩栩如生,姿态万千。泉水由石缝之中汩汩流出,各色钟乳石映照于水中,五彩缤纷,甚为美观。</p> <p class="ql-block">中洞为善卷洞的入口。</p><p class="ql-block">入门即见“狮象大场”--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石厅,形如守卫的巨型钟乳石立于门口,审视着每位游客。石厅的两侧立有形如青狮、白象的巨石,因而得名“狮象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洞景色斐然,具有乡间田园景致。飞流瀑布由山崖之上倾泻而下,澎湃激昂。洞内的钟乳石也与上、下二洞不同。这里的钟乳石或如香蕉、或如莲藕,形态各异,美不胜收。水洞景色可谓一绝。溪谷流泉,曲折幽深,水平如镜。各式彩灯映于水上,氤氲灯光折射出迷幻效果,宛如东海龙宫,晶莹剔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舍船步行可至善卷后洞。后东为善卷梁祝文化汇集之所,既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又有“祝英台读书处”等景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广泛传颂的凄美爱情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在这里观赏景致的同时,回味了一遍享誉世界的爱情悲剧故事!</p> <p class="ql-block">宜兴西南离墨山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记录江南地区地震史料的国山碑。如今,与之毗邻的宜兴善卷洞风景已经规划外延旅游线路,将这一珍贵历史遗存安排进观光线路。</p> <p class="ql-block">国山碑,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国山西麓,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据史料记载,三国吴天玺元年(276),阳羡(今宜兴)发生地震,出现了十余丈长的石室。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命司徒董朝来阳羡封禅,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以记,为国山碑。</p> <p class="ql-block">国山碑是我国留存至今的极为稀罕的三国时期石刻,其书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有周秦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国最早记载地震现象的古代石刻,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该碑由于长期处于山顶露天环境中,至宋代已有许多字迹剥蚀难辨。为了保护碑石,清乾隆十九年(1764),荆溪(今宜兴)知县唐仲冕始建护碑亭以蔽之。民国年间,储南强先生又扩建为六角石亭。1990年新建四方圆顶护碑亭,并辟国山碑院对其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关于国山碑的学术价值,以及历史上的相关记载,《善卷镇志》主编史国兴先生有相对丰富的认识。据史国兴介绍,国山碑是三国末帝孙皓所立,国山碑高2.35米,碑围3.3米,距今近1800年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社会领域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国山碑记载了天玺元年(276年)8月在今江苏宜兴发生的一次地震,在碑文上载有震前发生地声、地光等现象,地震使“大石自立”,“石裂十余丈”,使善卷洞的小水洞开裂30余米,洞中有一白蛇逃走,被称为“白龙腾空”。国山碑虽因记载“祥瑞”现象而立,但客观上记载了当时的地震现象,实际上是关于我国江南地区地震的记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地震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文献资料,值得地震学术界深入研究和挖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