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上)

꧁༺浪迹天涯༻꧂

<p class="ql-block">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p><p class="ql-block">三环西路北侧,于1985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馆舍由觉生寺古建筑群和现代仿古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其中觉生寺古建筑群始建于公元1733年。觉生寺是清朝雍正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因寺内悬有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又得名“大钟寺”。这里曾经是清朝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整个古建筑群由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以及东西两路配殿、廊房组成。1996年12月,觉生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本馆设有阅古钟林、礼乐回响、质器庄严、妙境梵音、敕建觉生、金火流光、永乐大钟、诗韵钟声、外国钟铃9个常设展览,展出文物展品数百件,形成一部完整的古钟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展览平米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鼓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钟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王殿(钟韵洪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钟这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陶铃,到横截面为合瓦形的青铜乐钟,再</p><p class="ql-block">到横截面为正圆形的梵钟。中国古钟朝朝相袭,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钟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乐器,以“钟吕”、“钟律”独占鳌头。作为礼器,“钟鼎”并称,以至金文又称“钟鼎文”。作为法器,“晨钟暮鼓”是佛寺的写照。作为报时器“钟鼓“齐鸣,节度时间。作为政治符号“惟功大者钟大”,是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丰碑。作为文学意象,注入了古代文人内心“奉儒守官”和“钟馨清心”的情感。同时,钟在人们心目中也有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意义,伟人的爱国诗人居原就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可见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钟不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中国古钟构成的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份珍藏。研究、展示这份宝藏</p><p class="ql-block">,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雄宝殿(礼乐回响)</b></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檐接盖抱厦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作为"礼乐回响"展厅,陈列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编钟仿制品,并兼及礼乐制度的介绍。 </p><p class="ql-block">礼乐回响——先秦礼乐文化高度发达,这一时期贵族用于庙堂祭祀、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的乐钟,具有乐器和礼器的双重功能。作为乐器,乐钟为当时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八音"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礼器,乐钟则成为统治阶层权力、地位的象征,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复制品)——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时编钟分三层八组依次悬挂于钟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层悬挂三组甬钟,共33件,下层悬挂两组共12件,在下层正中悬挂着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赠送给曾侯乙的一件镈钟,整套编钟共计65件,总重量2500kg。与编钟一起出土的还有敲钟的彩绘木槌和木棒。每件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乐音。对曾侯乙墓编钟测音的结果以及钟体上的铭文都表明:战国时期已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p> <p class="ql-block">石编馨</p> <p class="ql-block">甬钟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8cm 口径:14*12cm</p><p class="ql-block">甬中空,有旋素面。合瓦式造型,钲部及纂带间铸有回形纹及其他象形纹饰。</p> <p class="ql-block">甬钟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1.3cm 口径:13.8*8.5cm </p><p class="ql-block">重量:0.67kg</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镈钟 ——清光绪(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p><p class="ql-block">通高:59.5cm 口径:48.2*40.8cm </p><p class="ql-block">重量:94.8kg</p> <p class="ql-block">道钟——北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127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4.6cm 口径:19.1cm </p><p class="ql-block">重量:5.1kg</p> <p class="ql-block">鼓形编钟—— 清光绪(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9cm 口径:17cm </p><p class="ql-block">重量:10.7k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雄宝殿西配殿(敕建觉生)</b></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西配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敕建觉生"展厅,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结合图文资料,介绍了历史上的觉生寺作为皇家寺庙的由来与兴衰。</p><p class="ql-block">敕建觉生——觉生寺,即大钟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年)敕建,因寺内藏有著名的永乐大钟而闻名于世。觉生寺自乾隆朝至清末,一直作为皇家祈雨场所,倍受清代帝王重视,曾多次受到皇帝御制石碑、御书匾额、钦赐法器等礼遇。乾隆皇帝曾多次驻跸觉生寺,留下了吟咏诗句。民国时期,觉生寺定期举办的庙会名冠京师,享誉远近。</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般若真诠"匾——清乾隆(公元1736年一公元1795年)</p> <p class="ql-block">《京师寺庙细数折》(复制品)——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华严觉海”匾——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觉生寺出土青花瓷标本——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p class="ql-block">“大清雍正年制觉生常住”款青花瓷碗标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span></p> <p class="ql-block">《梦东禅师退院图》——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三次迁移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民国时期壁画——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p> <p class="ql-block">雕花石窗——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p class="ql-block">高:123.5cm 宽:64cm 厚:27cm</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庙产界桩——清(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p> <p class="ql-block">六鋬铜锅——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觉生寺祈雨(场景模拟)</p><p class="ql-block">皇家祈雨——觉生寺作为皇家敕建庙宇,自建成伊始,便服务于清代皇室的宗教与祀典活动。从现有史料来看,乾隆时期,觉生寺被钦定为京城地区重要的皇家祈雨场所之一。每遇旱年,皇帝便下旨在觉生寺设坛,或亲临祈雨,或派遣王公大臣前往拈香行礼,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观音殿 (质器庄严)</b></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作为"质器庄严"展厅,主要从古钟分类的角度,展示古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p><p class="ql-block">质器庄严——在中国古钟文化中,梵钟是人们对汉代以来横截面为圆形的正圆体钟的一种泛称。包括朝钟、佛道用钟和更钟。梵钟端庄厚重、铸造精美,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形制上借鉴梵钟样式的各种用途的铃。不仅丰富了梵钟的内涵与外延,也呈现出异彩纷呈、质器庄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威严皇权——朝钟与坛庙钟</p><p class="ql-block">朝钟与坛庙钟,是古代皇室用于朝会、典礼或国家祀典等政治活动的礼仪用钟。朝钟与坛庙钟通常器形硕大,铸工精湛,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工具,更是威严皇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乾隆朝钟——清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54.2cm 口径:157cm</p><p class="ql-block">重量:3108kg</p> <p class="ql-block">嘉靖地坛钟——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52cm 口径:154cm </p><p class="ql-block">重量:2242k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释道之间——佛钟与道钟</p><p class="ql-block">佛钟与道钟是梵钟的主要门类,为现存古代梵钟类文物的大宗。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历代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对中国古代钟铃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寺院里,佛钟不仅是有实用功能的报时器、警示集众作用的响声器,更是佛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法器,寺院生活的一切几乎全由"钟"来引导和决定。道钟的形制与功能效法佛钟而来,钟体上的铭文和纹饰是其区别于佛钟的最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三上五佛名钟——明正德(公元 1506 年﹣公元 1521 年)</p><p class="ql-block">通高:97cm 口径:62cm </p><p class="ql-block">重量:114kg</p> <p class="ql-block">太监铸道教钟——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56cm 口径: 91cm</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钟催报晓——更钟</p><p class="ql-block">更钟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向公众统一报时的钟,悬挂在钟楼之上。钟楼一般为高台建筑,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根据文献记载,用于报时的更钟在汉代时已经出现。佛钟出现以后,更钟借用了佛钟的形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元代更钟——元(公元1271年一公元1368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11.5cm 口径:130cm</p><p class="ql-block">重量:2048k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铃铎鸣响——铃与铎</p><p class="ql-block">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了陶铃,但先秦文献中对铃的记载不多。寺庙道观中的铃,主要作为宗教的乐器与法器,以及建筑的装饰。目前所见铃的形制主要受梵钟的影响,铃体与钟体造型相似,但发声方式不同,铃是通过铃体与内悬的铃舌碰撞发出声响。</p> <p class="ql-block">金刚铃——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p> <p class="ql-block">金刚铃——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 <p class="ql-block">金刚铃——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23.8cm 口径:6cm </p><p class="ql-block">重量:1kg</p> <p class="ql-block">四季平安铃——清(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8.2cm 口径:7.8cm</p> <p class="ql-block">马铃——民国(公元1912年一公元194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8.9cm 口径:7cm</p> <p class="ql-block">铃——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p> <p class="ql-block">马到成功铃——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4.6cm 口径:4.3cm</p> <p class="ql-block">方檐铃——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p class="ql-block">通高:35cm 口径:23cm</p> <p class="ql-block">风铃——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4.7cm 口径:9.7cm </p><p class="ql-block">重量:0.7kg</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观音殿西厢房(金火流光)</b></p><p class="ql-block">观音殿西厢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共计十五间,其中十二间辟为"金火流光"展厅,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及模型等资料,介绍中国古钟铸造技术的基本方法、演变历程,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金火流光——中国古代铸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钟铸造技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大门类。铸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铸型工艺,更要运用精确的合金配比和精准的温度控制。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实际上是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的作品。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本展览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及模型等资料,介绍古钟铸造的基本方法及古代铸造的辉煌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面貌,同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艰辛劳动表达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泥范法铸镈钟</p> <p class="ql-block">失蜡法铸钟</p> <p class="ql-block">泥范法铸钟</p> <p class="ql-block">铸钟遗址——铸钟遗址是研究古钟铸造方法和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历史原因及铸钟工艺所限,保存下来的铸钟遗址很少。目前已知在河南、山西、江苏等地发现有铸钟遗址。2003年在河南郑州发现的铸钟内范,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较早的梵钟铸造遗迹。</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局部(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悬挂结构(模型)</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钟——明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p><p class="ql-block">通高:46cm 口径:31.4cm </p><p class="ql-block">重量:24.8kg</p> <p class="ql-block">李淮铜钟——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p><p class="ql-block">通高:85.7cm 口径49.5cm </p><p class="ql-block">重量:125kg</p> <p class="ql-block">善缘庵钟——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62cm 口径:46cm </p><p class="ql-block">重量:55kg</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铜像——明晚期</p><p class="ql-block">高:64.7cm 重量:80.75kg</p> <p class="ql-block">玄武大帝铜像——明早期</p><p class="ql-block">高:70cm 重量:84.6kg</p> <p class="ql-block">镀金送子观音铜像——明晚期</p><p class="ql-block">高:64.8cm</p> <p class="ql-block">栢林寺云板——清康照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p><p class="ql-block">高:130cm 重量:168kg</p> <p class="ql-block">双鸟饕餮纹鼍鼓(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三羊瓿(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浑天仪(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象纹铙(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斝(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鼎(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觥(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牺尊(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虎牛祭案(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藏经楼(妙境梵音,关闭状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藏经楼东配殿(外国钟玲)</b></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外国钟铃"展厅主要陈列来自亚洲以及欧洲的钟铃文物,意在使观众全面了解东、西方钟铃文化的差异与交流。展出的荷兰钟琴,可演奏出悠扬的乐曲,为欧洲钟琴在国内首次亮相。</p><p class="ql-block">外国钟铃——钟铃文化是世界各地共同存在的文化现象。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不同地域的钟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的世界钟铃文化。这里展出我馆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获得的外国钟铃实物和图片,涉及日本、韩国的佛钟,西方教堂铜钟、外国友谊钟以及欧洲钟琴。</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友谊钟——2015年8月1日,尼中经贸协会捐赠。尼泊尔塔莱珠女神大钟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日本佛钟(仿制品) </p><p class="ql-block">通高:52cm 口径:30.5cm </p><p class="ql-block">重量:22kg </p><p class="ql-block">原件是日本奈良时代末期至平安时代初期(公元八世纪末至公元九世纪初)的文物。日本古钟研究会2006年捐赠。</p> <p class="ql-block">圣德大王钟(仿制品) </p><p class="ql-block">通高:93cm 口径:57cm</p><p class="ql-block">2007年韩国镇川钟博物馆捐赠,由韩国著名铸钟师元光植先生仿照圣德大王神钟铸造。</p> <p class="ql-block">法国上萨瓦铜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81.7cm 口径:79.5cm </p><p class="ql-block">重量:325 kg </p><p class="ql-block">公元1910年由法国匠人安东尼·帕卡尔铸造。先被悬挂在摩洛哥的马拉凯什教堂,摩洛哥独立后,被运回法国。公元2000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与法国钟铃艺术学会通过藏品交换的方式征集入馆。</p> <p class="ql-block">中法友谊钟</p><p class="ql-block">通高:40cm 口径:45.2cm</p><p class="ql-block">重量:56kg </p><p class="ql-block">中法友谊钟是由23名欧洲钟铃专家于2000年1月赠给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这些专家曾于1999年访华,制作此钟是为感谢东道主在他们访华期间所给予的热情接待。友谊钟象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它把中国钟一钟二音的特色与西方钟的形状合二为一,把祖传的制作技术与电脑辅助设计结合在一起。如电脑辅助设计制造刮板,运用数学波谱分析仪控制音色,现代冶金处理技术等。</p><p class="ql-block">友谊钟由法国维勒迪约·雷·普瓦勒铸钟厂制作,其表面装饰及支架由法国艺术家马克·安东尼·奥雷拉那设计。</p> <p class="ql-block">Gillett & Johnston Croydon 1903 铜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44cm 口径:46.5cm </p><p class="ql-block">重量:72kg</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友谊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34.7cm 口径:27.7cm</p><p class="ql-block">重量:44kg</p><p class="ql-block">公元1993年意大利友好人士丽莎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参观,倡议该国铸钟厂制作友谊钟赠送大钟寺古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铜钟</p><p class="ql-block">通高:52cm 口径:46cm </p><p class="ql-block">重量:75kg</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日报社征集,当时被报社作为警钟使用。</p> <p class="ql-block">芬兰教堂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40cm 口径:32cm </p><p class="ql-block">重量:25.5kg</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友谊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20cm 口径:20.8cm </p><p class="ql-block">重量:0.2kg </p><p class="ql-block">这口钟曾安装在新西兰惠灵顿海港的一艘轮船上,为纪念其安全航行五万次所铸,1997年9月惠灵顿市市长将此钟赠送给北京市,以此作为两个城市友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多洛雷斯钟(仿制品) </p><p class="ql-block">通高:22.5cm 口径:25.7cm </p><p class="ql-block">由墨西哥驻华使馆捐赠</p> <p class="ql-block">巴黎基督教铜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51cm 口径:40.2cm </p><p class="ql-block">重量:50kg </p><p class="ql-block">铸于法国巴黎,近代由外国传教士带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62cm 口径:59.5cm </p><p class="ql-block">重量:128kg</p><p class="ql-block">公元1867年铸于法国卢兹</p> <p class="ql-block">中挪友谊钟</p><p class="ql-block">通高:36cm 口径:47cm</p><p class="ql-block">重量:80kg</p><p class="ql-block">公元2003年由挪威友人尤约翰捐赠</p> <p class="ql-block">无铭西洋钟 </p><p class="ql-block">通高:45.2cm 口径:57.3cm </p><p class="ql-block">重量: 90kg </p><p class="ql-block">原为车公庄的马尾沟教堂钟,马尾沟教堂停用后,该钟长期置于利玛窦墓地,上世纪80年代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从当时的北京市委党校征集。</p> <p class="ql-block">欧洲钟琴——钟琴是一种将键盘、脚踏板通过金属线与悬挂在高处的多件编组的圆形青铜钟组成的大型乐器,于公元 1480 年左右出现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Carillon"(钟琴)是一个法文词汇,最初源自于中世纪的拉丁语"Quadrilionem",是指四个圆形钟的组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多件编组。欧洲钟琴和中国编钟在声学、形制、功能、演奏方式和文化属性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独特之处。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浸染下,这两种类型的编列青铜钟类乐器,既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带给它们的发展差异,也寄托着人类对音乐文化的共同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藏经楼西配殿(集章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