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府大楼的变迁

沃野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海建市不到百年,却饱经风霜,市府大楼也几经搬迁。这几天游览了各处曾经的和现在的市府大楼,现分享于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特别市组织法》,宣布上海为直属中央的特别市,这是上海设市的开始,从此上海就被称为上海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也从上海县中析出,成为独立的行政区,从此市县分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资料图)为黄浦区蓬莱路171号,原上海县署。1927年3月22日至4月1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政权——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在这里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冬,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根据中央指示,12月6日,上海各团体组成上海特别市政府市民公会。1927年3月12日,市民公会召开第一次市民代表会议,选举罗亦农、汪寿华等31人为代表会议执行委员。3月21日,上海人民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成功。3月22日,第二次市民代表大会召开,有1000余团体的代表4000人到会。大会产生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选举罗亦农、汪寿华、林钧、王晓籁等19人为临时市政府委员,其中中共党员9人。29日,市政府委员会举行就职典礼。直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被迫于4月14日停止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1926—1927年的冬春之际,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统一战线史上仍书写了光辉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年(1931年)6 月上海县治决定从南市蓬莱路171 号迁出,选址北桥,并开始在这里进行新的县政府各机关场所的建设。机关大楼于当年奠基,次年12 月竣工,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1 月入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民国上海县政府旧址,旧址位于上海闵行区颛桥镇沪闵路2550 号,马路对面是地铁5号线北桥站。需要步行,才能看到门口立着的白底红字的木牌,上面写着“军事重地,严禁拍照”的字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政府也从此析出,在市区徐汇区平江路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原址在徐汇区平江路48号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院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1919年建造的20世纪现代建筑,由两幢风格一致楼房组成,早先是于民国3年(1914年)5月设立的沪海道尹公署所在地,也是当时江苏省的对外交涉使公署,门前马路也因之得名为署前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地主政的先后有黄郛、张定璠、张群三位上海特别市市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10月10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将市政府由平江路迁往江湾新大楼办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间,上海市大道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成立于1937年12月。1938年3月28日,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上海市大道政府改隶维新政府,4月28日改为督办上海市政公署,由苏锡文任督办,改挂五色旗。10月15日,公署从浦东东昌路迁到市中心区(江湾)办公,并改组为“上海特别市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上海体育大学内的市府大楼,我在上篇《游览“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中有详细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迁入位于上海市汉口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州路所围合地块内的一幢半围合型建筑,这是历史上的工部局大楼,人们习惯将它称为老市府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地离外滩金融区不远,靠近繁华的南京路,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便于掌握商业信息。此地又毗邻圣三一教堂,肃穆的气氛中有利于安静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楼始建于1914年,落成于1922年,曾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22年11月16日,历时八年之久,工部局大楼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规模之大、用料之考究、设备之先进,堪称当时上海之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栋石头房子建成的第二年,爱因斯坦便跑来用德语演讲相对论,听的现场观众是云里雾里的。随后有人向他提问,对心灵学怎么看?这下搞得爱因斯坦也云里雾里了,不过大家也就是过来沾沾诺贝尔奖的喜气。所以爱因斯坦说了啥压根无所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门位于江西中路21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共租界工部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部局,即市政委员会,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因与中国之“工部”类似而名为“工部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公共租界(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9月合并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正从工部局大楼运物的日本自动车。(资料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侵占公共租界。1942年1月,日本人冈崎胜男接任工部局总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10月10日,英、美两国分别发表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等所有特权。日本政府闻讯,为进一步拉拢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推行对华新政策,于1943年1月9日,抢在英美之前,同汪伪政府签订了《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据此,1943年7月30日,法租界“交还”给汪伪政府。8月1日,汪伪政府“收回”公共租界仪式在工部局大楼内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押解日本战犯(资料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后,工部局大楼又见证了一次政权交接。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3日,国民政府任命钱大钧为上海市长。9月12日,国民党政府接收汪伪上海市政府,这幢大楼成为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上升起五星红旗(江西中路215号,1949年10月2日,资料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这幢大楼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最初的办公地,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此举行,同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天,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也在这幢大楼前冉冉升起。从此大楼成为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之后,这里便由市劳动局、民政局、卫生局、市政工程局等单位使用,继续为城市管理发挥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市府大楼入门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10月8日起,“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在此启动试运行,让参观者在复原的场景中穿越时空,赓续精神。2024年3月后,这栋大楼又要旧貌换新颜,变成上海时尚新地标了,据说会包含商业功能,也就是会开个商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次主题展共分两层,一层为序厅,二层共有三个展示空间:回廊正中区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即1950年5月28日,陈毅市长为上海解放一周年纪念题词“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的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这幢大楼里,陈毅等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运筹决策,带领全体上海人民,先后打赢了敌人发动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共产党不仅在军事战场上打赢敌人,在经济战场上同样能战胜对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展览区“建设人民的城市”通过四个篇章——“完整保全上海”、“建立新生政权”、“应对各种挑战”以及“建设人民城市”,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回溯解放之初上海“万千改天换地手,遂使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定制的六角道具台展示百年大楼的模型和留存的老物件,感受历史建筑“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新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主展览区为陈毅市长办公室旧址场景复原,陈毅市长曾经使用的办公桌椅、书柜等以原物呈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在今天的上海外滩,各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各方来客不可错过的标志性景点。这些外滩建筑大多数建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其中,原汇丰银行大楼(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使用),这栋曾经在远东首屈一指的财富堡垒,至今仍被视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宏伟壮丽的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5月1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即市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将办公地点正式从江西中路215号迁往原汇丰银行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外滩万国建筑群里公认最漂亮的建筑,也曾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1921~1923年建造时整整花了1000万银元,占了当时外滩建筑群总造价的一半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栋身材不高、体态雍容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中部六根罗马柱支撑着顶部庞大的希腊式穹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3~1955年间,它由当时外资在中国的最大银行,汇丰银行所使用。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从位于江西中路215号的老市府大楼搬了过来,并在这里一待就是四十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上海市政府迁入了人民大道200号。而浦发银行则获得了这栋大楼的使用权,并按照修缮如故的原则将它修缮一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于风水的考虑,大楼建成后,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作为镇兽,镇守出入煞气。其设计、制作都是在英国伦敦完成的。运到上海后,模具即毁,以保证存世的唯一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张嘴吼叫的叫史提芬,以当时汇丰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a.g.stephen的名字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尊闭嘴的叫施迪,取自当时上海分行总经理g. h. stitt之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头狮子的尾巴上有一锯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期间,日本曾于1943年物资紧张时,试图将香港和上海的铜狮运到日本熔化取铜。香港的己拆运至横滨,日本投降后返回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虽遭日军锯割,但不知何故没能卸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对铜狮被上海市文管会移至上海滑稽剧团仓库,现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可供游人参观(我在6年前“上海历史博物馆开馆”一文中有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7年浦东发展银行获得汇丰银行大楼的使用权后,曾希望将原狮移回银行,但未果,后由浦东发展银行出资仿铸了两尊新铜狮。因其连铜狮背部的日寇锯痕也一并拷贝,仿真度极高,几可乱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仿的狮子,在外滩蹲守的100多年里,它们看着上海的金融业一步步走向繁荣,也看着这座城市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它们是上海近代屈辱和辉煌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大门,是八角形门厅,上面为穹顶,从地坪到顶部,高挑20米;分上下两个断面层,下层断面是构成八角厅的8根大理石立柱,上层为券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楼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无价之宝是八角形门厅上方那20m高的穹顶上,让你仿佛置身欧洲大教堂的彩色壁画中央。壁画的内容据说取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是巨大的太阳和月亮,边上的人物则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月亮神塞勒涅和谷物神德莫特尔。四周的八幅大型壁画则分别代表着汇丰银行在全球各地的八大分行,并以不同的女神和旗帜作为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厅里的八根大理石柱子是由整块意大利天然大理石制造,没有任何拼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彩色壁画均以彩色马赛克为材料,分别镶嵌在八角厅穹顶和上层壁面。这些壁画表现的内容宗教意味浓郁,一望而知非西洋莫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穹顶是古罗马万神庙式的画面,外圈为黄道12宫穹顶巨幅镶嵌,穹顶上的大型壁画堪称巨制,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英文字样,周遭有太阳神、月亮神、谷物神相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画面外圈的十二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大型壁画。图案分别是汇丰银行当时在全球设有分行的八座城市,依次(朝南逆时针方向)为上海、香港、东京、伦敦、纽约、曼谷、巴黎、加尔各答。每幅壁画都分别以这些城市所属国家的神话人物、自然地标、标志性建筑物、国旗等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称这些壁画当初均出自意大利工匠之手,技艺甚为了得。浦东发展银行在修复时将画面中的汇丰银行标志改成了自己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的图案主体为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妈祖,两侧为象征长江和东海的神话人物,背景为上海外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香港当时受英国殖民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京的背景为东京皇宫外壕、霞关官厅建筑群和富士山,纹饰为日本国旗和皇室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伦敦的构图中有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纽约的主体人物无例外的属于自由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曼谷有湄南河和曼谷王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巴黎则首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共和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加尔各答当时是英属印度的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市政府搬入前,在时任上海市规划管理局总建筑师陈植先生等人的提议下,采用了丝麻石膏捣摆的方法,厚厚的涂饰层使得这组彩色壁画暂时销声匿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动工之前,机管局还专门委托上海国际大照相馆,对其原貌进行了拍照留档。后来浦发银行入驻,得以恢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八角厅入内是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铺设柚木地板,四围则以大理石坪环绕。墙沿底部还暗敷冷暖排风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屋顶为巨大的玻璃天棚,皆以小块彩色玻璃镶拼而成,承重由两排大理石柱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石柱均以整块大理石雕凿而成,为当时亚洲独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汇丰银行大楼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建筑,见证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也将一直在黄浦江边屹立下去,成为永恒文化历史的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路对面有一"外滩牛",由著名美籍意大利雕塑家、"华尔街牛"创作者阿图罗迪.莫蒂卡先生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为外滩金融广场设计制作的标志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头比华尔街铜牛更加年轻,更加有活力,更加强壮的铜牛,重达2.5吨,长5.2m,高3.2m。它通体呈现出红铜色,牛眼圆睁,头微微上昂,寓意着经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率先走出阴霾。牛尾则是卷曲上扬,高高翘起,寓意着中国虽然说历经曲折,但最终取得了胜利,演绎着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古以来,牛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它就有坚韧、勤奋、富足、祥瑞的寓意。而在股市里面,大家也是更加喜欢牛市而不喜欢熊市。为什么好的叫牛市,不好的叫熊市呢?这是因为两种动物的攻击方式不同,牛攻击的时候,它的角是往上顶的,所以股票往上扬的时候叫牛市。熊本身就比猎物要高大,所以它是往下扑的,这也代表着跌的不要不要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摸一摸牛的头,选股不用愁,摸摸牛的腰,股票长高高,摸摸牛的腚,股市能涨停。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海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股市,抄了40多年的股,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去年以来,甚至跌穿了2700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去人民广场。这是停在汉口路上的20路无轨电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的无轨电车系统始于1914年,曾是全亚洲最大的系统,拥有22条电车线路和近1000辆铰接式无轨电车。现在还有199辆双源无轨电车仍在运营。</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人民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上海市政府迁入了人民大道200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栋楼里还有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在这里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1年9月,我还在宁夏上班期间,曾在上海浦东党校参加中组部委培综合经济管理研修班时,进去参观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上有音乐喷泉。(手机横过来看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市府大楼对面是上海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江路48号、清源环路650、江西中路215号、中山东一路12号、人民大道200号,这一栋栋市府大楼及围绕她们的故事,从侧面见证了近百年来上海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她们经历了上海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被外强殖民侵略、国人抗争、上海解放及繁荣昌盛的沧海桑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个时代的巨变,上海城市的属性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民的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