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距离县城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p><p class="ql-block">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p><p class="ql-block">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p><p class="ql-block">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因年代久远,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因此旁边有个专门记述“述圣纪碑”现存文字的牌子,上面可大致了解碑文内容。</p> <p class="ql-block">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共有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p> <p class="ql-block">有的直阁将军已残缺。</p> <p class="ql-block">还有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石马的是一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这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是 无字碑和述圣纪碑旁的闕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乾陵引人注目之处,是在闕楼旁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在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还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p> <p class="ql-block">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在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于神都。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滥杀无辜[179],同时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用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所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p> <p class="ql-block">乾陵“因山为陵”,有效地防止了盗掘。</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p><p class="ql-block">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p><p class="ql-block">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p><p class="ql-block">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视频主播在绘声绘色地进行直播。</p> <p class="ql-block">以山为陵有效地防止了盗墓。</p> <p class="ql-block">陵道旁有许多诗词石刻。</p> <p class="ql-block">制作一个小视频,告别乾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