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厦”行(15)永定土楼

百一夫

<h5></h5><h5>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其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br></h5> <h5><p></p></h5><h5>永定已经不属于漳州,而归龙岩市。<br>永定土楼的高北土楼群,分布在福建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东南高头镇11个自然村内,是永定土楼的代表作。2008年,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其中,高头镇高北村的土楼王景区,由五云楼、承启楼、世泽楼、侨福楼组成,为江氏家族聚居地。是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精华之一。</h5> <h5>从云水谣景区乘坐旅游车到高北村的土楼王景区,全程约26公里,车程25分钟左右。</h5> <h1><b><font color="#ed2308">(一)景区大门</font></b></h1> <h5><p></p></h5><h5>土楼群背靠海拔近800多米高的金山, 山上林木葱茏。<br>(游客中心)</h5> <h5>土楼前,高头溪穿流而过,汇入金丰溪(永定区三大河流之一)。</h5> <h5></h5><h5>土楼正面有过境的公路。<br></h5><h5>(景区入口)</h5> <h1><b><font color="#ed2308">(二)旅游商品街</font></b></h1> <h5>从景区入口前往土楼群,要走过一条商业街。</h5> <h1><b><font color="#ed2308">(三)五云楼</font></b></h1> <h5>五云楼,位于土楼王景区的最东侧,长方形,坐北朝南。是高北土楼群中最古老的土楼,也是福建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方形土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非常珍贵。</h5> <h5>南宋末年中原河南受少数民族侵犯,江氏祖先被迫南迁躲避战乱,后生江百八郎于14世纪中叶(元代末期)从龙岩上杭县迁到高北,成为了永定县的第一世祖,在明朝时期培养出大量人才。<br></h5><h5>明朝永乐年间(1360年-1424年),江氏家族以超越常人的思维建造了五云楼 ,传至清朝时人才青黄不接,卖给亲戚江集成。江集成担忧五云楼风水外泄,加高了地基加高了楼,由原来的3层<span style="color: inherit;">扩建为4层。</span></h5> <h5>五云楼是没有石砌墙基的土楼,1918年强烈地震造成地基变动,楼前的墙体向内倾斜了1.5米,但过了100多年依然稳固不倒,所以,五云楼俗称“不倒楼”。由于该楼年代久远,已经失修,现只能远观外景。</h5> <h1><b><font color="#ed2308">(四)承启楼</font></b></h1>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来,由于五云楼里面的人口越来越多,过于密集,于是,距离古老的"五云楼"大约100多米又开始修建承启楼。</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崇祯元年(1628年)破土奠基,历时3代,花了81年时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竣工。相传建造期间,凡是夯墙时都是晴天,竣工之后才下雨,故当地人又叫它“天助楼”。</span></h5> <h5>承启楼楼主、设计师是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1635年-1719年)。</h5><h5>他精通易经八卦,楼的选址与建造充分运用了其中的道理,他认为这是富贵吉祥的风水宝地,没有建造外大门围墙。建成圆楼则是受金山圆寨(福建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圆形土楼)的影响。</h5> <h5><p></p><p></p><p></p></h5><h5>承启楼是建筑规模最大,圈数、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被称为“土楼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1981年,承启楼被收入《中华名胜词典》,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同年还被列入《世界建筑史》,在广州、深圳的“锦绣中华”、台湾“桃园小人国”还展出其模型。<br>1986年,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庞大的承启楼借助这方寸邮票名扬四海,承启楼也就变成了福建土楼的标志。<br></h5> <h5>2010年4月入选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h5> <b>1、结构</b> <h5></h5><h5>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br></h5><h5>外圈(外环楼)共4层,高16.4米,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个房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br></h5><h5>第二圈(第二环楼)共2层,每层40个房间。<br></h5><h5>第三圈(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br>中心为祖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 </h5><h5>全楼外高内低、逐环递减,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br></h5><h5>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可住60余户,400余人。<br></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名间流传一首顺口溜,</span></h5><h5><b style="font-size: 15px;">“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b></h5><h5><b>圈套圈,圆中圆,历经沧桑数百年;</b></h5><h5><b>楼中楼,天外天,住上人口近一千;</b></h5><h5><b style="font-size: 15px;">阴阳八卦步其间,天地人楼合为先。”</b></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对该楼规模之大的生动写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b>2、大门</b> <h5>大门周边装饰有三层楼高的包框墙。</h5><h5><b>“承启楼”</b>的楼名,由出生在此楼的中山大学著名教授江静波教授补题,楼名含有承前启后的意思。楼门联是:</h5><h5>“<b style="color: inherit;">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b></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其实楼主正是靠勤劳和俭朴起家的,所以取名承启楼既是他的切身体会,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子孙后代的厚望。</span></h5> <b>3、“神州第一楼”门(二门)</b> <h5>跨入楼门,隔着一段约十米的过道,环形围墙的中央,耸起一道砖瓦结构的门庭,对联上写道:</h5><h5><b>“承前启后尽阅人间春色,</b><b style="color: inherit;">继往开来饱览世纪风光”。</b></h5> <h5>正中横批<b>“神州第一楼”</b>。</h5> <b>4、“笔花庐”门(三门)</b> <h5>“笔花庐”,这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1942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楼主之一江亚醒向同学林森介绍承启楼人才辈出的情况(一百多年间,该楼出了32名进士、举人,人才遍及东南亚国家)后,恳请林森为承启楼题词。林森也是福建人,便提写“笔花庐”,寓意“妙笔生花之庐”。</span></h5> <h5>这是第三道门,里面雕梁塑栋的大厅就是祖堂。</h5> <h5>门厅的栋、梁都髹红漆,顶部中间饰大幅八卦彩图,外沿为琉璃花格护栏。</h5> <b>5、祖堂</b> <h5>祖堂前面立柱对接的廊柱也镶嵌着琉璃花格屏风。</h5> <h5>笔花庐院内保存着十几块名人所题牌匾。</h5> <h5>据说,笔花庐曾经摆放过承启楼的传世之宝——楠木寿屏,由12扇楠木板连接而成,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镛7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京城太学士们合赠的。</h5> <h5>祖堂是全楼的议事厅,也是观音堂。</h5> <h5>客家人为了安身立命,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楼主都要在这里进香祈福。</h5> <b>6、三环</b> <h5>靠近祖堂的是第三圈(第三环楼),古代是女子读书的地方。古代重男轻女,女子是不能到楼外祠堂读书。不过当时承启楼的女子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确实很不简单。说明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h5> <b>7、二环</b> <h5>第二圈(第二环楼),一层是会客厅,也是宴请客人的地方,二层是客人住宿的房间,说明客家人热情好客。</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来人口增多,大都改作厨房、饭厅或住房。</span></h5> <h5>承启楼的巷道特别多,人们必须沿着屋檐的走廊,经过主通道到每一环楼门才能出去,跟迷宫一样,一不小心很容易走错,所以导游很自豪说,小偷进得来,出不去,插翅难飞。</h5> <h5>当地导游。</h5> <b>8、外环</b> <h5>外圈(外环楼)主楼4层,67开间,设4架楼梯、1个大门、2个侧门。</h5> <h5>与外圈(外环楼)主楼内廊相对的第二圈(第二环楼)外墙。</h5> <h5>它们之间构成承启楼最大的外环路。</h5> <h5>环路有许多卖土特产的。</h5> <h5>二楼粮仓内外都不开窗,防潮性很好,谷子粮食可以在里面存储一年以上。而且外墙不开窗可以保障安全,一举两得。</h5> <h5></h5><h5>三、四楼住人。承启楼鼎盛时期曾居住过80多户、600多人,全是江姓同族人。楼中弥漫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教授茂木计一郎称它是“家族之城”。<br>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范例,正如厅堂的对联:<br><b>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b></h5> <b>9、子墙</b> <h5>外环大门厅的左右、两侧门的南侧及中轴线后端连外墙处,各夯子墙至四层作隔墙。</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门、梯和后端的子墙,将外环分为八卦,每卦8间,共64间(含4个楼梯间,不含3个门),全楼平面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span></h5> <b>10、楼梯</b> <h5>外环4架楼梯分布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西北四方,连通各层走廊。</h5> <h5>三、四楼每道楼梯都有个窗口,实际上是瞭望台,用来观察敌情。</h5> <b>11、水井</b> <h5>也分阴、阳水井。</h5> <h5>水井上方的天窗。</h5> <b>12、水沟</b> <h5>承启楼每一环都有环形排水沟,总共有四条主沟,北高南低,雨水污水分别从东西两边自北向南流出。</h5> <h5>另外还有一条地下暗沟的入口设在祠堂的西侧,出口处设在东侧,与楼外明沟贯通,然后水向西面流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原理,楼内的水向西流去,寓意生机勃勃,人丁旺盛。</h5> <h3><b>13、侧门</b></h3> <h5>侧门的包框墙。</h5> <b>14、版筑墙</b> <h5>版筑墙下部是大块鹅卵石砌成的坚实墙基,底层墙厚1.7米,二层以上依次递减,顶端仍有1.1米,圆形屋顶出檐巨大(约4米宽),保护土墙免遭雨淋。</h5> <b>15、青石路</b> <h5>承启楼东面是世泽楼,西面紧邻侨福楼,楼与楼之间通过青石路相通。各座土楼分别有一条青石路通到楼后的总干道,一直延伸到后山腰。</h5> <h1><b><font color="#ed2308">(五)世泽楼</font></b></h1>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再后来,承启楼部分居民因为住房紧张,又新建了长方形的世泽楼,新楼坐北朝南,紧邻承启楼,两楼相距不过十多米之遥,楼顶屋檐方圆结合,形成“方圆一线天”式的景观具观赏性。</span></h5> <h5>世泽楼前面的地势比较低,而且不够宽阔,所以楼主特意在楼外建围墙和大门,以免财富外流。</h5> <h5></h5><h5>世泽即“世世代代恩泽”的意思。<span style="color: inherit;">楼门石刻楹联为:<br></span></h5><h5><b>“世传勿替家声远,泽本遗风椒衍长”。 </b></h5> <h5>世泽楼修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毁于战火,民国二十年(1931年)按原状重建。那时楼主担任厦门侨务局长,建这座楼是给他家乡的亲属居住,他每年也回来住一段时间。</h5> <h5>楼内一门、二井、三堂、四梯,设计合理,符合家族群居的特点。</h5> <h5>世泽楼外围四层建筑格局,长41.2米、宽40.8米、每层38开间。</h5> <h5>中间是一层房屋的“回”字形结构。</h5> <h5>民国十年(1921年)这座楼的中厅和部分木结构毁于战火,后来中厅没再修复。两侧是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h5> <h5>后厅是祖堂,上方悬挂着匾额,上面写着“邦家之光”。</h5> <h5>世泽楼的一、四层为内通廊式。</h5> <h5>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h5> <h5>全楼设4道楼梯、1座大门,内院两边各有1口水井(也是阴、阳井)。</h5> <h5>世泽楼的楼前楼。</h5> <h5>世泽楼与五云楼之间也有一个一线天,因为是两个方楼之间,所以称为“方方一线天”。</h5> <h1><b><font color="#ed2308">(六)侨福楼</font></b></h1>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侨福楼是景区最年轻的土楼,也是中西合璧的新型土楼,位于承启楼西侧,是曾经旅居缅甸、美国的侨胞江氏三兄弟为解决家乡亲人的住房困难,在1962年建造的。</span></h5> <h5>这大门就比其他土楼的大门洋气。</h5> <h5>永定土楼种类繁多,分圆形和方形两大体系。还有五凤楼、三合形、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br></h5> <h5>在众多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最有魅力,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侨福楼是一座典型的单环内通廊式圆楼。</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它占地面积为2300平方米,高3层,里面共有30间房,最大的特点就是洋味十足。</span></h5> <h5>这个圆形土楼的楼主绝大部分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地区,曾经出过11个博士。</h5> <h5>因此这座土楼也被誉为“博士楼”。</h5> <h5>楼内有向内院突出的祖堂,耸立的四根石柱与花岗岩地板,别具古希腊的建筑风情,别致典雅。</h5> <h5>中西合璧的祖堂,是新北村新型的土楼代表。</h5> <h5>雅致的侨福楼展示了旅居海外的拳拳赤子爱国爱乡的诚挚情怀。</h5>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七)三帝庙</b></font></h1> <h5>世泽楼与五云楼之间路旁看到一个三帝庙。</h5> <h1><b><font color="#ed2308">(八)田园风光</font></b></h1> <h5>土楼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美妙无比的田园风光。</h5> <h5>远看三座楼,它们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五云楼最高,世泽楼次之,承启楼最低,形成同一道弧线。这是根据后山山脉的走势东高西低建造的,太阳东升西落,这样每座楼都能照射到阳光,达到最佳效果。</h5> <h5>山区主要农作物一是茶树、二是烟草。</h5> <h5>漫山遍野的茶园。</h5> <h5>山区的盘山公路。</h5> <h5>土楼,像一座座堡垒屹立在大地之上;展示着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精神,见证着客家人坚韧不拔的品质,承载着客家人勤劳智慧的历史记忆;是一幅幅立体的画,是一首首凝固的诗...</h5>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3bxb5kf5"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百一夫美篇 · 总目录(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