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白诗中的龙意象</p><p class="ql-block"> □ 朱文杰</p><p class="ql-block"> 龙,是李白诗歌创作中钟爱的意象之一,其出现数量之多堪称空前。这不但使“谪仙人”李白的诗在表现手法上更为奇幻玄妙,色彩斑斓,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更好像与他的生命融为了一体。无论是人生得意抑或是失意,龙意象都成了李白情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其实,龙的意象在李白笔下不是单纯的意象本身,诗人赋予它们感情和生命,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的作用。首先,李白《蜀道难》中的龙意象就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之句。这“六龙”即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六龙回日”——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环往复形成昼夜;“六龙回日”也用来比喻太阳神。李白在诗中通过“六龙回日”这一典故,体现蜀道穿越秦岭及主峰太白山之高峻,仿佛可以触碰到天上驾驭六龙的羲和或太阳,体现了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作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李白是清醒的,他在《日出入行》中提出“六龙所舍安在哉?”这一对“六龙回日”神话传说的质疑,也显示出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不同凡响之处:形象思维与科学思维并重,这种创作态度着实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骑二茅龙上天飞”出自李白诗作《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一句,该诗也是古代写西岳华山与黄河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茅龙”据《列仙传》讲,仙人使呼子先与酒家妪骑二茅狗,骑上后即茅狗化龙升天。呼子先是汉中郡城关外的卜师,临将离开时对卖酒人家的老妇人说,“赶快装束,当与你一起到中陵王那里去报到”。上述传说颇为有趣,也增加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 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其一生与李白关系密切,友谊深厚。李白与之从游甚久,赠诗亦多。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该诗是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送别元丹丘归赴长安时写的,诗写于华山云台峰(北峰)。当时李白44岁,已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李白在诗中幻想着丹丘子从蓬莱西归京师,出入于九重之中,沐浴着圣上的光辉。倘若丹丘子的玉浆能赐故人一饮的话,俩人将像传说中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那样骑上能化龙的“茅狗”直上云天。这也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羡慕。</p><p class="ql-block">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有,“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是古地名,唐时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诗中的“龙标”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以龙吟来反映岩泉震撼,使得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浓郁。</p><p class="ql-block"> 李白《梁甫吟》一诗中写道“我欲攀龙见明主”。该诗可能是天宝三载(744)他离开长安时所写,通过吕尚、骊食其等人物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及期盼“欲攀龙见明主”,得到皇帝赏识重用。全诗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诗中还有“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之句;张公指西晋张华。据《晋书·张华传》载,西晋丰城县令雷焕掘双剑(即古代名剑干将、莫邪),雷焕把干将送给张华,自留莫邪。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失落。雷焕死后,他的儿子雷华有一天佩戴着莫邪经过延平律(今福建南平市东),突然剑从腰间跳进水中,与早已在水中的干将会合,化作两条蛟龙。这个传说故事表明,李白仍希望总有一天自己会得到明君赏识。</p><p class="ql-block"> 李白写到龙的诗的确不少,他的《玉壶吟》有“朝天数换飞龙马”之句。古时皇帝有多个马厩,其中飞龙厩所养的都是上等好马,在诗中泛指宫中的良马;《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诗中“青天骑白龙”,“骑白龙”即飞升成仙之意。《广博物志》载“东汉瞿武七岁便专服黄精紫芝,入峨眉山修道,由天竺真人授以仙诀,乘白龙成仙。”李白还有《送别离》中的“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意思是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一样。而权力被藏有野心的奸臣窃取到手,则会由老鼠变成吃人的猛虎;《北风行》中则有“烛龙栖寒门”之句,“烛龙”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