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之门———保定

阿荣

<p class="ql-block">“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也许是这句口号的诱惑,亦或是北京已经玩够了,想去北京周边城市看看的想法促成了这次保定之行。</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6日,上午9:20分搭乘北京西站至保定东站的G689次高铁,经过40分钟的运行于十点到达保定东站。</p> <p class="ql-block">保定地处京津石金三角,距北京140公里,距天津145公里,距石家庄125公里。</p> <p class="ql-block">保定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此为保定设府之始。清代,保定为直隶总督驻地。</p> <p class="ql-block">保定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市区有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等文物古迹;有国家AAAAA级景区白洋淀、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p> <p class="ql-block">按照事先做好的计划,第一站去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共办了九期,1923年停办。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被誉为中国“将军的摇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中的很多将军出自保定军校。保定军校也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p> <p class="ql-block">到1923年8月停办,军校共培养了一万一千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多名,其中包括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张治中、傅作义等中国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至军校旧址。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军校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p> <p class="ql-block">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生于直隶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塘沽),中国近代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首领,也是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因驻军保定,又称“保定王”。</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1882年10月13日—1938年11月4日),名方震,字百里,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中华民国军事教育家。民国元年(1912年)年底,袁世凯起用蒋百里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百里赴任之际,就承诺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如不效,则当“自戕以谢天下”。</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要办一流军校的理念,与北洋政府把军校当摆设的设想南辕北辙。半年之间,经费屡屡克扣,段祺瑞所掌管的军部一再告诫蒋百里莫要改革。1913年6月18日早晨,蒋百里因改革校务遭到段祺瑞等人百般阻挠,愤而自杀。被勤务兵力阻,子弹由肋骨间穿出,幸未受致命伤。袁世凯闻讯,立即商请日本使馆派军医带护士坐专车赶赴保定医治。随后蒋百里康复。之后结识日籍看护佐藤屋登,与其结婚,婚后佐藤屋登改名为蒋左梅。</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和蒋佐梅生有五女,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蒋百里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抗日战争的战场上,蒋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叶挺、赵博生、董振堂、张克侠、何基沣、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等众多将领都曾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学员,在军政届任要职的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秦德纯(国民政府国防次长),还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p> <p class="ql-block">从保定军校出来便来到大慈阁。大慈阁,原名大悲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span>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由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慈阁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的山门,门楣书“真觉禅寺”。</span></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观音菩萨矗立于阁内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两侧有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见,神态各异,是阁内艺术珍品。<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登上三层阁楼,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span></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保定“上谷八景”之首,是保定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黄檗隐元禅师所书“红见”二字,出自杜甫诗《晴》,诗曰:“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p> <p class="ql-block">驴肉火烧是华北地区极为流行的传统小吃,河北省保定市是起源地之一。所以这里的驴肉火烧应该是最正宗的。路过这家老字号驴肉火烧店,也正好是吃午饭的时间,店家看我一个人,就推荐了一款两种口味的驴肉火烧加驴杂汤套餐,果然好吃。</p> <p class="ql-block">本来是步行导航去直隶总督府,然后去古莲花池的,路过一个像似景点的大门,抬头一看门匾就是古莲花池,那就走过路过别错过了,先去古莲花池玩吧。</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莲漪夏艳,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元帅创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是集园林、行宫、书院为一体,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以水为胜,因荷得名。</p> <p class="ql-block">直隶图书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园林内主要有春午坡、濯锦亭、篇留洞、观澜亭、绿野梯桥、红枣坡、藻泳厅、君子长生馆、水东楼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藻泳楼</p> <p class="ql-block">水东楼</p> <p class="ql-block">秀丽的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的白玉桥,参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各景点有机组合在一起,保持了古莲花池小巧玲珑、漪碧涵虚的风格。园景布局严谨,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在古莲花池转悠了将近两个小时,赶紧去直隶总督府,否则关门进不去了。直隶总督署广场就在古莲花池旁边。</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共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次,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直隶总督废除。直隶总督署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p> <p class="ql-block">1979年,直隶总督署成为保定市委机关驻地。1990年11月,保定市市委迁出,直隶总督署正式辟为博物馆,于1991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格。直隶总督署平面布局严谨,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庭院规整,等级明显。整座建筑群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组成部分。整体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这些建筑均保存完好。总督府东路的主要建筑有武成王庙、寅宾馆、幕府院、东花厅等;寅宾馆主要用来招待贵宾。西路的主要建筑有吏舍、马厩、幕府院及小教场等。</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的大门坐北朝南,是三开间的硬山顶式建筑,建在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前的明柱、门槛和六扇棋盘式板门都是黑色,大门上方正中悬挂着“直隶总督署””匾额,白底。有说大门匾额上是雍正皇帝手书的“直隶总督部院”六个黑色大字,与我今天看到的显然不同,也许替换下来放博物馆珍藏了。两根明柱上一边挂有“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的牌子,另一侧是“中国古代衙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清衙署的第二重门通称仪门,</span>仪门即为礼仪之门,仪门上方悬挂着“威抚畿疆”匾额,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是来客坐轿、骑马的起止点,就是俗话说的:武官到此下马,文官到此落轿。</p> <p class="ql-block">公生明牌坊赫然立在大堂前面的正中位置,是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南面写着“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这就是官箴建筑戒石坊,总督升堂理事,抬眼就能看见,以示儆戒。所以公生明牌坊亦称“戒石坊”。</p> <p class="ql-block">大堂,也叫正堂,是处理重大政务、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像迎接圣旨、拜发奏折、秋审等都在这里进行,布置以黑色油饰为基调,森严肃穆。屏风上方悬挂的“恪恭首牧”匾额,是雍正皇帝的御笔,赐给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直隶总督唐执玉的。</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日常办公、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举行一般性礼仪活动以及审理案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堂内悬挂着“政肃风清”匾额,二堂正中摆放着一面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一只麒麟,两侧雕有团鹤各一只。鹤代表文官一品,麒麟代表武官一品,象征了直隶总督既管军事又管民政,是直隶全省最高军政长官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二堂的东侧为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后暂时休憩并与幕僚们议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二堂西侧称启事厅,是书吏们整理文案,协助总督处理政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堂又叫官邸,是总督平时办公读书的地方。中间是穿堂间,东次间和梢间是内签押房,就是总督平时批阅公文和处理公务的办公室,西次间和梢间是总督的书房,是总督习经写字、著书立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四堂又叫上房,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以曾国藩在任时为背景复原了四堂。</p> <p class="ql-block">到了李鸿章幕府陈列室天色渐暗,参观的游客已经没有几个了,草草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开了总督府。</p> <p class="ql-block">走到街上路过一座白色建筑,大门紧闭,门口有块石匾,上书“光园”两字,当时也不清楚有什么来历,后来查了一下百度有所了解。光园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民国五年(1916年),曹锟对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因曹锟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改名为光园。</p> <p class="ql-block">吃完晚饭在回酒店的路上,看到一个大牌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牌楼上书有“关岳行宫”四个大字,穿过牌楼,是一幢金光闪闪的建筑,走到跟前一看是曹锟戏楼。</span>查百度了解一下,这戏楼还真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关岳行宫俗称“老爷庙”,”曹锟大戏台“,为国内唯一一座同时供奉关羽和岳飞的庙宇。始建于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经明、清两代重修,民国初年,坐镇保定的大总统曹锟将关岳行宫修建的愈增规模,作为其直系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当天是周六,每周六晚上这里都有相声演出,反正也没什么事,就买了张票去欣赏一下保定相声,也可看一看这古老的戏楼。</p> <p class="ql-block">戏楼经过多年的尘封保留至今依然非常宏伟宽敞,古韵十足,成为国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赶紧睡觉吧,明天还要去定州古城呢。</p> <p class="ql-block">定州也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古城,从保定东站坐高铁到定州东站也就20分钟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定州主要景点相对集中,主要在古中山国和定州贡院这一带,所以从定州东站出来坐上6路公交到大酒店站下来,就可以看到马路对面很有特色的一排建筑,那就是宋街。</p> <p class="ql-block">定州宋街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进行设计,整体建筑采用宋代风格,白墙、黛瓦、影壁与青竹,将中国生活文化中天人合一之精神融入现代都市繁华之中,让游人充分感受繁花似锦的定州市井百态。</p> <p class="ql-block">走过宋街,就看到定州市博物馆宏大建筑了,紧邻开元塔,古中山国遗址和定州贡院。</p> <p class="ql-block">定州开元塔建成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历时55年。因定州为辽、宋双方接近的军事要地,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又名“料敌塔”。</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早期称鲜虞,公元前507年建国,叫中山国,都城在顾(今河北定州),从鲜虞最早在史籍出现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跨越春秋、战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定州署始建于唐代,是唐宋以来定州知州署理地方政务的场所,为五堂六进院,内有西署、东署、大堂、戏楼、永定驿等,2014年按州志记载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庆历八年(公元1048)知定州,为定州百姓所称道。</p> <p class="ql-block">崇文街是依托古定州署复建工程而诞生的,它围绕州署而建,与定州开元塔、文庙、贡院以及宋街和开元寺大街形成定州文化核心区,也是定州首个完全仿造明清风格建造的商业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又名考棚,是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为坐北朝南,中轴式布局,平面呈方形,占地22150.7 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6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影壁,为当年揭榜之处,是贡院的起始建筑,总长22.5米,高6.1米,是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有遮避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考后放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门是考生进入考场的第一道关。门柱上书有一幅对联“为国为民遴萃拔秀,弘文弘德选贤举能”。后门柱上亦有一幅对联“文运通天笔卷风云闻凤翼,魁星点斗才倾江海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考生进入贡院要凭结票(即准考证),然后要搜身检查,包括笔纸,食物和衣物,防止考生挟带作弊。</p> <p class="ql-block">穿过三开间大门,是魁阁号舍,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span>魁阁下面是号舎大门,前柱上一副对联“不负苦心,三日辨才烧玉处;能酬壮志,十年磨剑亮禄时”。后面门 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凭三尺书案七寸素毫,写出安民策;把十年心血一生宏愿,化为辅国身”。</p> <p class="ql-block">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魁星是掌管天下学子文运的神明。魁星神像,供奉在魁阁里面,魁星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呈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中的“魁星点斗”。相传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历代招考文、武状元时,所考的试卷都要经他批阅。<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魁星上有一匾额,上书“笔参造化”四字。</span></p> <p class="ql-block">魁阁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考试的正式场所,可容纳上百人。</p> <p class="ql-block">监考官在魁阁二层阁楼上监考。</p> <p class="ql-block">号舍北门。</p> <p class="ql-block">从号舍的北门出来,有两根雕刻着云龙图案的柱子,非常华贵。这里被称作“龙门”,赶考的学子们希望能越过龙门,高中金榜,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堂北面就是二堂,是考官阅卷的地方。可惜现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贡院的最北端是揽胜楼,又称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登临其上,能俯瞰贡院全景。</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里还有一些文物遗存。乾隆双槐,位于大门二门之间。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亲手植下了这两棵槐树,左右对称。</p> <p class="ql-block">王瑚碑,由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冯玉祥为其老师王瑚所立。冯玉祥的老师,被誉为“天下第一循吏”的王瑚就是在定州贡院中举,最后进京赶考,考取进士的。冯玉祥称他是“中国第一流清官”,并在泰山建五贤祠,把王瑚列为“五贤”之一。</p> <p class="ql-block">定州文庙,又称“孔子庙”,唐大中末年(约857~858年),定州帅卢简求废佛寺创修定州文庙。去的时候正好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定州最后要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北庄子汉墓石刻。北庄子汉墓石刻、汉中山王墓和定州石刻馆三馆合一。北庄子汉墓是东汉中山简王刘焉之墓,发掘出土了很多石刻,连同其他地方收集的石刻汇集在一起,取名定州石刻馆。因为刘焉墓所在地位于北庄子村北附近,这些出土的石刻便被称为“北庄子汉墓石刻”。</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西汉共续十王,历经百余年;东汉延续七代王,历经140年。中山王死后,除靖王刘胜墓在满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内。</p> <p class="ql-block">中山简王刘焉墓,位于定州市北庄子村。</p> <p class="ql-block">墓室庞大,封土堆积高阔,高约20米,长宽各约40米,面积1600平方米。砖室外部有用4000余块方形和长方形的石块构成的石椁,椁长、宽各20米,高8.4米。</p> <p class="ql-block">墓室甬道。</p> <p class="ql-block">北庄子汉墓石刻。北庄子汉墓出土的482块铭文石刻,镶在石刻馆墙壁上。</p> <p class="ql-block">离开中山汉墓,打车前往高铁站,途中购买了前往保定东站的车票,由此结束定州古城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晚上回到保定,接着前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被誉为“直隶第一街”和“北方名街”的</span>保定西大街。西大街始建于宋代淳化年间,成于元、兴于清,是中国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明清、民国时期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标志和表征。</p> <p class="ql-block">保定西大街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筑画廊。</p> <p class="ql-block">在西大街塔斯汀品尝完中国汉堡,时间已经很晚,匆匆回到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一早醒来用完早餐,便开始新一天的游程。第一站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p> <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是中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清代徽式祠堂建筑和北方清式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群,集公祭、管理办公和公所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保定公所附近有个保定市动物园,因为时间尚早,便走过去瞧瞧。动物园座落于保定旧城南关,北依古城墙,南临府河,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习惯称为“南关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继续按照导航去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经过保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以前是直隶第二师范学校,早在1924年就有了中共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大门(即原保定育德中学大门)坐西朝东,门楣上挂着一方棕地金字匾额,上面有江泽民的亲笔题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幼云堂,这是育德中学的创建人陈幼云先生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来到保定市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与保定市图书馆和关汉卿大剧院毗邻,是保定市属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逗留了一个多小时。阅览了保定古城的悠久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边上就是关汉卿大剧院。关汉卿(约1220年──1330年)元代杂剧作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保定三日游圆满结束,明年春夏还要来欣赏白洋淀、野三坡、白石山等自然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