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译文与心得

张茂熙

<p class="ql-block">第七章</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p><p class="ql-block">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p><p class="ql-block">外其身,而身存。</p><p class="ql-block">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后:通“厚”;所以:用以;而:所以;身:品德;身体力行;先:尊崇;故:存心;成:平定。</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天地长久,天地用以能长又久的,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生,所以能够长生。是因为圣人厚他的品德,所以身体力行尊崇天地的品德;他由内而外身体力行(内外一体,知行合一),所以品德存养。不是因为他心中无私呀,而是存心能平定他的私欲。</p><p class="ql-block">【品一品】</p><p class="ql-block">论如何效法道。什么是道?自然是道,天地无私无欲是道,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它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圣人效法自然,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因为圣人像自然一样无私,不计较得失,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圣人的品德和天地一样,所以品德长存,由此可见,效法自然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内外一体,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议一议】</p><p class="ql-block">道是天下万物的同心圆,万物都从同心圆里产生,在同心圆里发展,万物都围绕同心圆运行。《道德经》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天道左右天下万物,天下万物依靠它才生存,它养育天下万物但不占为己有,这是天道的品德。</p><p class="ql-block">“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上古社会尧、舜、禹权力交接时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由于上古社会生产力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人类生存存在种种危机,必须依靠团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如何构建维护团体安全,成了上古人类的共同愿望,人心有私欲而危险,唯有克制私欲,才是道心,诚实是道心,是天理,是人类共同心声,是人性良知。</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得到全世界各国家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因为对和平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国家人民的公共愿望,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建设,无不体现这个初心,党的治国方略,无不按照这个初心,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无不呈现这个初心,改革开放各项政策,无不以这个初心为指导。初心与日月同辉,普照中国大地;初心象天地一样广大,滋养着亿万人民。初心不断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中国亿万人民的同心圆。</p><p class="ql-block">天道是宇宙的同心圆,人效法天道,所以人性无私,人性良知是人类的同心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源于这个同心圆,同心圆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同心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如果谁敢违背同心圆,将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p><p class="ql-block">正确处理好个人和同心圆的关系,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大学》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让自己不离开同心圆,不违背同心圆。</p><p class="ql-block">宇宙大同,天下大同,世界大同,同心圆是多么的简单,又多么的宏大,它即是天道的品德,也是人类高尚的品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