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器:十、饮器易混淆,茶酒器分清(四)

耕而陶-茶

<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在学习茶器的时候会犯一个常识性错误,经常把作为温酒器的注壶错认成是点茶器的执壶,此实大谬。</p><p class="ql-block"> “备酒图”壁画中,一人正在将壶中刚刚温好的酒水注入另一人端着的酒碗中。</p><p class="ql-block"> 中唐后温酒之风益盛,如白居易说:“林间暖酒烧红叶”,盛酒的尊或盆体积大,若用它们来放温热的酒,散热太快,于是人们就把温过的酒倒在酒注子里,《资暇集》记:“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为了保温,又把酒注子置于盛着热水的温碗中。此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活中逐渐形成。 注壶、温碗,碗与壶是分离的。温碗当中置入热水以温壶内酒水。酒水温热后,取出注壶,注酒于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曾记北宋街头巷井流行的使用注壶、温碗情形:“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p><p class="ql-block">《周易·系辞》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的人们穴居野处,后来的原始房屋为半地穴式,人们席地而坐、卧,使用陶器,器物全部放在地上。四千多年前出现了带足的低矮木案,用于盛放饮食器,此际的日用器皿普遍体型硕大。 </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前,人们都是习惯席地而坐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垂足而坐始发端。魏晋至隋唐开始有高型家具出现,隋唐到五代时期是诸如椅子这类高型家具兴起的过渡期。在唐代还有“连榻”而坐的情况(见上图唐墓壁画),五代时,高型家具、垂足而坐已经成为常见的起居习惯。我们对比唐墓壁画《宴饮图》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桌、椅、凳、床…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一生活现象。入宋后,高型家具则完全普及开来。</p><p class="ql-block">垂足而高坐就要求日常饮食器皿的体积比席地而坐时代器皿的体积要减小。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富足、审美的需求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又使得此时饮器的器型渐渐由圆厚体型向修长方向发展。同时,为了减少器皿日常摆放、使用时对桌面的磨损,器皿底部由过去的平底无釉逐渐出现加有圈足且施釉的现象。茶器亦然。</p><p class="ql-block">后图: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出行图</p><p class="ql-block">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酒图</p><p class="ql-block">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牡丹纹注壶、温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辽.八棱錾花银注壶、温碗、花口银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宴饮图</p><p class="ql-block">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p><p class="ql-block">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