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极苦的旅程,画出极美的丹青——中国式风景上海林风眠艺术大展

世雄视点

<p class="ql-block">每年春季上海总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画展,前几年因为防疫,画展更是沉寂在失去的空间里。</p><p class="ql-block">今年上海迎来了近几年来盛况空前,国内最大规模、最强阵容的林风眠艺术大展,这次展出的林风眠作品十分珍贵,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其阵容也足够豪华无比。</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展区包括了其最为人熟知与喜爱的仕女代表作如《捧白莲的女子》《青桃盘仕女》等;最具有辨识度的芦塘鹜鸟类作品如《鹜群》《芦苇孤雁》等。</p><p class="ql-block">林风眠作品中用线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倾向,一是来源于瓷绘的线形,流畅、迅捷、奔放,既露头又出尾,这种自由的线条与形象结构混化无迹。林风眠另一种线形来自马蒂斯的白描,线条在自由、顺畅的同时,体现出中国式的行云流水,并且在韵格上也更多中国味道。</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拓宽了融汇中西的语言构架,张力四溢的构图、灵动的笔势、如梦似幻的光色、信笔率真的写意,单纯素净的形体,这里面既有油彩之浓郁,又兼水墨之清灵。在精神层面上,不管是悲壮、孤独、沉郁,还是空灵、优雅的审美取向,始终都沿着生命的情状做多角度的演绎,淬炼成特立独行的林风眠格体。</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经常墨彩交融,墨彩齐下。由于大多数彩的颗粒较大且不均匀,而墨的颗粒较小且均匀所以当彩多墨少时,墨粒在彩粒包裹中随机分布;当墨多彩少时,相互交融中彩粒在墨粒的裹挟中延展,造成笔迹,彩迹和墨迹多层次的复杂图像。墨中叠彩,彩中叠墨,给人不一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这种“调合中西”的尝试,绝非患得患失、流于皮相的“修补”或“妆点”,而真正是由内及外、由个性语言到气质内涵的涅槃。</p> <p class="ql-block">十分难得的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他解放后主旋律作品如《轧钢》《农妇》等,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画幅基本采用方形布阵,向四方等量扩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实的内涵表现。在方形画面中,他善于将所有的空间集中调配,或方中有圆,或平远取景,或均衡布置。</p><p class="ql-block">在色彩运用上,林风眠自嘲是“好色之徒”,淡妆浓抹,信手拈来,既华丽浓郁,又厚实平淡,一派天真明净,拥有非凡的驾驭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