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并成名于安徽安庆。</p><p class="ql-block">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又名调儿)、采茶戏(又名采子)。黄梅戏是由黄梅民间的民歌小调和山歌泛腔发展成采茶、黄梅调、文曲戏,再由采茶、黄梅调、文曲戏逐步发展演变成一个新型剧种“黄梅戏”。现在的蔡山梅园,每日上午,聚集不少爱好戏曲的乡民们,用原生态的采子、调儿、文曲腔即兴表演,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黄梅采茶、黄梅调、文曲戏萌芽于明万历年间。黄梅下乡沿江一带,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水涝灾害连年频繁发生的黄梅,催生了采茶、黄梅调、文曲戏。流离失所的灾民们,纷纷借采茶、黄梅调、文曲戏作为谋生手段。传统剧《逃水荒》的唱词,“老公公在外面测字看相,我婆婆挑牙虫苦度日光,哥哥他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厢。”是对当年逃水灾谋生的最真实写照。黄梅戏的发展史,可以说是黄梅下乡民众的一部饱受水患的逃荒史。</p><p class="ql-block">黄梅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黄梅民间艺人饱受屈辱的演艺史。演唱采茶、黄梅调、文曲戏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较低,不仅在鄂赣皖三省五十多县乡村卖艺中,受尽当地乡绅欺凌,在本县也不被族人认可,饱受屈辱。当年为了讨荒的需要,原生态的黄梅戏(采子、调儿、文曲),戏剧内容大多是黄梅民间发生的故事,但唱词中“荤”的较多,不被封建社会的士绅们认可,被封建士绅们攻讦为“戏子们”唱的是“公子落难,小姐偷人”,有伤风化的“淫戏”。如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孔垅梅氏荣四公支系的《梅氏宗谱》,在族规条款中,就严禁族人演唱和观看采茶戏,并对采茶戏百般攻讦:“其尤可恶者,演唱采茶,古无此事,乃近日不肖子弟,习为下流。相率演唱,大伤风俗。人心之害,其声淫哇。其词鄙俚,其丑态百出。而莫可名言,儿童则纷纷乐听,妇女则济济往观。奸盗邪淫,无所不有,败俗伤风,莫此为甚。每一念及,未尝不大息痛恨之,至于斯也,至日迎神赛会,固属无实妄费,亦且亵渎神灵,例禁綦严,曷敢背而驰也。凡我族属,均宜痛革,毋中踵前尤,倘有顽梗不率教者,重处之。其父兄徇隐不戒者,一律严惩,勿稍轻纵。”由此可见,黄梅采茶、黄梅调、文曲戏,在当地虽受民众喜爱,却被封建社会的乡绅们视为毒蛇猛兽。</p><p class="ql-block">黄梅戏的发展史,真实地记录了黄梅灾民和民间艺人将黄梅采茶、黄梅调、文曲传播到鄂赣皖三省五十余县,为黄梅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黄梅采茶、黄梅调、文曲戏表演,贴近生活,动作朴实,既有高昂、豪放、欢快的采茶歌特点,又有悠扬、轻松、宛转的龙感湖渔歌特色,易记好学,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都能从唱腔中得到充分表达,连封建社会的士绅们也不得不承认“儿童则纷纷乐听,妇女则济济往观”,深受鄂赣皖三省观众喜爱。</p><p class="ql-block">从明末至民国初年,蔡山周边的蔡山、孔垅、新开一带,《黄梅县志》和《黄梅名人大辞典》记载的著名民间采茶戏艺人有22位,从这些民间艺人的生平看,是他们在长江中下游鄂赣皖三省五十余县,既表演又传授黄梅采茶、黄梅调、文曲戏,为推进“黄梅戏”这一新剧种的形成,作出了特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邢绣娘(公元1749-1818年),本名邢秀莲,孔垄邢大墩人,出生于演唱世家 。邢绣娘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邢绣娘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花花公子,见绣娘年青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黄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候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在苏州第一次为乾隆献艺。乾隆三十一年,丈夫被歹人所害。为报仇和救瞿学富,风餐露宿奔波京城,用唱曲方式告御状。最终,救出瞿学富,贪官污吏遭到严惩,帮黄梅人民出口恶气。乾隆皇帝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打动,亲笔题写“黄梅名伶”。这是第二次为乾隆献艺。从京城一路卖唱回家后,因夫亡又回到娘家跟兄嫂生活,农闲时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很广,以扮演《蔡鸣凤辞店》中的卖饭女、《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绣娘告御状得罪奸人太多,不敢在黄梅久待,族长又要将她卖给当地一个富户作妾,邢绣娘只好再次逃离黄梅,到江西安徽唱采茶戏谋生。期间和志同道合,隐姓埋名的戏子王耀文(汪永贤)结合,王耀文(汪永贤)生于乾隆十五年,比邢绣娘小一岁。乾隆四十五年邢绣娘与丈夫王耀文(汪永贤)在安徽省青阳县离九华街约30华里的杨家河村正式安家落户。那一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期间,在扬州邢绣娘第三次为乾隆献艺。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期间,也是在扬州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在安徽九华山。</p><p class="ql-block">黄志鹏(出生年月不详),道光、咸丰年间人。对黄梅文曲戏发展作出了成绩。黄梅文曲,原是灾民流浪外乡,作为一种讨米形式予以流传。一般由妇女配制“连厢”演唱。可是,妇女受到封建教规的限制,除灾年外出卖唱外,正常年景,根本不许走出闺门,因而文曲戏的发展受到很大的约制。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冲击了封建教规。艺人黄志鹏,大胆组织艺人,成立班社(三、四人小班社),采用胡琴伴奏,进行演唱。他经常与文曲艺人柳容妹夫妻搭班,上到四川,下到南京街头茶馆,卖唱献艺。并发展两把胡琴定正反弦,配合伴奏。晚年把文曲技艺传授其徒弟聂炎保。</p><p class="ql-block">聂炎保,(出生年月不详),蔡山镇聂福俊村人。对发展黄梅文曲有突出贡献。他继承和发展了师傅黄志鹏的技艺,大胆地吸收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江、浙民歌小调的和赣剧的“文南”词的营养,大大丰富了文曲的音乐唱腔。他还学得一手绝技,鼻子吹笛口里唱,一人能奏多种乐器。民国初年,炎保带着义子王元林和徒弟闵宗保,决心把文曲戏在黄梅、德化等地搬上舞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元宵节日,在炎保的指导下,义子王元林,教了一场文曲,正式在郑家贩登台演出。此后,他们又吸收汉剧表演艺术,使文曲戏迅速在黄梅及周边各县传播。</p><p class="ql-block">梅金玉(公元1854-1953年),孔垅梅五房墩人。年少从师祖辈唱道情,同治末年开始搭班唱戏,多演“捞杂”角色。前妻早死,继娶方七奀,唱旦角。梅金玉为人义气,广交朋友。光绪年间,自己投资,添置了戏衣,行头虽不齐全,但“三小”戏衣基本不缺,因而成了光绪年间黄梅的主要箱老板。名艺人龚三齐、罗运保、帅师信等经常被他邀请,在黄梅、广济、蕲春、宿松等邻县及赣东北各县演出,戏班人数不足时,差什么角色他自己去顶。人多他掌鼓板或打锣,曾应邀到都昌、鄱阳教场传艺。民国元年、二年,儿子梅望火,媳妇余氏先后病逝,梅金玉夫妇无限痛苦,孙儿梅少堂只有六七岁,从此跟着他闯江湖。他给孙儿说戏、念锣鼓经,希望其能继承采茶戏事业。1939年,梅少堂已是知名鼓师,因日寇侵略,不准他组班唱戏,含恨逝世。梅金玉从此心灰意冷,终止了采茶戏的艺术活动,过着凄风苦雨、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安徽省黄梅戏调查组来考察剧种历史,梅金玉据其所知,全部作了介绍。1953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梅少堂(公元1904-1939年),又名梅水奀。孔垅镇梅五房墩人。民国二年,父亲梅望火、母亲余氏病逝,与祖父、祖母相依为命,依靠祖父梅金玉、祖母方七奀抚养成人。从小跟随祖父、祖母学唱采茶戏及打鼓板。约在18岁时就熟悉采茶戏全部剧目和锣鼓经,跟随祖父祖母卖艺糊口。对打击乐器的应用和熟练程度超过了祖父,在青年时就接替了祖父的箱老板和鼓签子。由于会打鼓、待人至诚、热情,乐于助人,以班为家,采茶戏名艺人都愿参加他的戏班子。如九江的孔献廷,瑞昌杨开千、李正洪、王中喜,黄梅余海先、吴福保等。从民国十五年(1926)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梅少堂带着戏班子经常到宿松、太湖、望江、瑞昌、星子、鄱阳、浮梁、黄梅、广济、蕲春等地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1939年黄梅沦陷,在日伪政权的统治下,不准他的戏班子外出演戏。身患严重疾病的他,无钱医治,含恨离世。</p><p class="ql-block">梅重喜(公元1886-1973年)诨名黄毛爹,孔垅镇梅五房墩人,1949年后迁居汤大墩。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从梁松桂学戏,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正式拜梁为师,后在本县搭班唱戏为生。先唱小旦,后唱小生。梅重喜身材矮小、匀称,扮相漂亮,瓜子脸、高鼻梁、双眼皮、大眼珠、牙白而又整齐,人称天生旦角。他演唱的主要剧目有《董永卖身》(饰七仙女)、《山伯访友》(饰祝英台)、《珍珠塔》(饰陈翠娥)、《白扇记》(饰胡金莲)、《於老四》串戏(饰张二女)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梅重喜和其妻随戏班在星子县海会、高垅关帝庙演出,应当地观众要求演出《董永卖身》《珍珠塔》,梅重喜主演七仙女,陈翠娥,深受江西九江、星子及庐山周边广大观众的欢迎,于是长年在鄱阳湖北岸广大农村演出,教场。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在焦塘开饭店,店务由妻子管理,本人继续带领戏班演出。期间不少广济、黄梅、宿松、太湖等县客商采茶戏名伶在其店投宿,与他们相互学习表演程式,交流剧目和演出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梅重喜的采茶戏表演艺术。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秋,星子人民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到处邀班唱戏,梅重喜此请彼接,其演出的《山伯访友》深受观众欢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从星子迁回原籍,继续在黄梅本地搭班唱戏,同时在黄梅下乡和九江、星子、瑞昌等地广泛教场,直到1961年还在孔垅沈窑、严闸、新开边垏等处教场。1962年5月,76岁的梅重喜应邀参加黄梅县民间艺人座谈会。会议期间,同桂林栖一道回忆了采茶戏的历史沿革,晚清到民国初期采茶戏的班社活动及名艺人的生平。</p><p class="ql-block">帅师信(1858--1909年)艺名“帅德化”,诨名“帅不论”,新开邹桥村人。他从小喜欢采茶戏,青年时以演小旦著名,在当时德化县(现九江县及黄梅分路、新开、小池部分地区)采茶戏旦行中是头牌演员,故外号叫“赛德化”。以演於老四串戏中的张二女、《送香茶》中的陈月英,《金钗记》中的春香最受欢迎。中年以后,主演正旦,精心塑造了精明能干、贤慧勤劳、深明大义、助夫创业的《告经承》中的陈氏;严守三从四德、熟知农村、精世故、勤俭料理家务、和小姑和睦相处、谆谆善教的《劝细姑》中的何氏。帅师信既善于向别人学习,又乐于帮助别人。他在黄梅、广济、九江、都昌、鄱阳、浮梁等县广泛传授艺术,应邀教场,门徒数以千计,对采茶戏的“上四角”、“下四角”各行当重场戏起了重要的传承作用。从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饮誉鄂、赣、皖边三十余县的名旦帅登明(绰号帅毛丛),就是他的高才弟子之一。帅师信从光绪初到中期,经常领班到鄱阳、都昌、浮梁等赣东北各县演出也搭上述地区的班子,与当地艺人同台献艺,在鄱阳湖沿岸各县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饰演《鸡血记》中的娃旦桂枝,他虽人到中年,但仍把这个热爱生活、天真活泼、爱憎分明的少女表演得很生动。他主演《董永卖身》中的七仙女,又把这个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冲破天规、多情、坚贞、聪明、美丽的七仙女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分别》一场,在写血书时他的一个“叫口”,一段快七板、一段慢七板、一声双嚎啕,把七仙女怨恨天帝、怜悯董永、忠诚爱情的思想感情,唱得淋漓尽致,三句“妻去后……”的唱词,唱得催人泪下。他唱《告经承》中的《打游四门》,他把张朝宗打抱不平,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与贪官污吏进行坚决斗争的形象演得逼真感人。他演唱的小生戏《郭华买胭脂》也很成功。他不论唱什么像什么,因而“帅不论”的诨名在都昌、浮梁一带传开,群众纷纷请他去教场,将黄梅采茶戏传到鄂赣垸三省。</p><p class="ql-block">帅登明(1878--1946年),新开邹家桥人。诨名帅毛丛。帅登明小时虽家境贫寒。但还是读了六、七年私塾,并受到族叔、采茶戏艺人帅师信的薰陶,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从其启蒙学戏。后又拜梅金玉为师。他中等身材,嗓音好,人称“铁喉咙”,主演小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首次搭成堂班子,在新开镇下港李演出《蔡鸣凤辞店》,他扮卖饭女柳凤英 。在送别蔡鸣凤途中,柳凤英的一百一十余句唱词,他一字不错,两里路之内还能听出他的声音。他把卖饭女深明大义,无限钟情,又知风土民俗、勤劳而老练这一江湖老板娘的形象演得很出色,震动黄梅下半县。从此每场演出,都是他当家。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首次到都昌、鄱阳演出,深受沿湖广大乡村观众的欢迎。江西的观众听说帅毛丛的班子来了,这个台脚的戏没有唱完,那个台脚的头人就来迎接。如果未能按约去演出,不是“抢”衣箱,就是“抢”人。有的抬轿、有的牵马来接他。有几次在鄱阳,一方要留,一方要请,双方相持不下,发生打架斗殴,几乎出了人命案。从此他在黄梅收了一名武林弟子做保镖。他在江西的瑞昌、湖口、安徽的东流、至德、祁门等县演出,都得到好评。帅登明虽然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但他了解广大青年妇女所遭受的重重压迫,主张婚姻自由。他不仅在舞台上塑了七仙女、祝英台、花魁、方金定、卖饭女等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压迫的青年妇女形象,还于宣统年间,根据黄梅新开地区曾发生过的反对包办婚姻事件为题材,创作了时装现代戏《芦林记》,为此而遭到当地一些豪绅、举人、秀才的联合攻击。帅家族长还要对他绳之家法,处以死罪,可他毫不屈服,与皮氏连夜雇只小船从六家咀过江跑到鄱阳。在鄱阳生活了二十余年,他时而与当地艺人同台献艺,时而同黄梅的艺友共班演出,时而与安徽的同仁搭班唱戏,并广泛收徒教场,在都、鄱的名徒数以百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他从江西回到家乡黄梅,师兄、师弟热烈欢迎他避难归来。他继续搭家乡成堂班子为乡亲们演出。</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上黄梅下乡民间艺人的演戏教坊经历,足见黄梅的采茶、黄梅调、文曲戏是“黄梅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源头。是黄梅民间艺人和逃荒者,将采茶、黄梅调、文曲戏传播到鄂赣皖三省五十余县。是黄梅灾民、特别是民间艺人,在逃荒谋生演出中,不断改革创新丰富采茶、黄梅调、文曲戏的表演艺术,为采茶、黄梅调、文曲戏加快向“黄梅戏”发展演变的速度,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黄梅的采茶、黄梅调、文曲戏流传到安徽安庆地区,又进一步丰富完善。特别是解放初期,安庆地委书记桂林栖同志,大力支持黄梅戏的改革与创新,剔除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糟粕,进一步丰富完善传统剧目的内容和唱腔,将封建士绅们攻讦的“淫戏”,通过改革创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爱情故事,把“黄梅戏”打造成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黄梅县志》</p><p class="ql-block">2.《黄梅名人大辞典》</p><p class="ql-block">3.《黄梅梅氏宗谱》(汝南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