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来邮去】(安阳行)

张耀文

<h3> <br>  提起古都,人们大都不假思索认为:西安、北京、开封、洛阳,而安阳殷墟似乎却不那么炫目。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殷都区。是中国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并且有甲骨文和考古挖掘所证实的古都,距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2006年7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h3> <h3>  进入殷墟景区,迎面是“世界遗产-殷墟”巨大的石碑,苍劲有力的“殷墟”两字是郭老所书,吸引许多游人们都在此拍照留影。按照景区路标指示殷墟博物馆在右边。但走过去没有看到高大气势的建筑物,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再往前走下台阶,下台阶顺着斜坡走向殷墟博物馆,坡道边刻着历朝历代时间顺序表,从清朝至商朝之间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朝代。战国(前475)一春秋(前771)一西周(前1046)一商(前1600),人们很自然走进时光隧道,跨越数千年来到商代。<br>  博物馆为何采取主体建筑沉入地下,叫人有些诧异不解,随后也慢慢领悟过来。独具匠心建筑构思,把博物馆建在地下,与殷墟遗址的整体地貌景观相协调。<br>  博物馆地下展厅分别陈列: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青铜器,淘器等文物,展出挖掘出土的一系列精品。展厅灯光亮度不知何故,不够亮显得昏暗,我抱怨问工作人员“为何不将灯光调亮些”她很和气地解释“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吧,请您理解,呆了一会儿您就习惯了”不到半根烟的功夫逐渐适应环境。老祖宗留下太多的珍贵文物让人目不暇接,我们缓慢的移动脚步,伸长脖子靠近展柜,透过玻璃费力的观看文物,但龟甲、骨头上刻写的文字还是不易辨认。资料介绍,比较大片龟甲有的是来自南方沿海一带的海龟,可以想象,商代时期的商贸交流区域远至东南沿海。甲骨文最初是皇家王室占卜纪事,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清代末年小屯村民在耕种时,经常挖出一些骨片,上面刻有奇怪的条纹。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安阳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古籍文献中有关商朝记载过于简单,通常只有寥寥数语数,以又真伪难辨、掺杂传说等原因,以致许多学者曾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甲古文的出现,揭开殷墟王朝模糊的面纱,真实历史面貌渐渐浮现被人们所知。甲骨文具有浓厚的象形性,字体书写方式不定,有很大变通性。甲骨上记录,商代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手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br>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殷墟挖掘考古。殷墟是甲骨文发现地,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br></h3> <h3>  来到玉器厅,热闹非凡,攒动观看的人头把每个展柜围满了。玉鸟造型小巧玲珑展翅欲飞动感十足,吸引住众人的眼球,我们轻声细语交谈“用什么工具将玉石切割成薄片”“打孔用什么工具呢”“表面这么光洁光滑,拿什么材料来打磨呢”。我身边扑闪大眼的女孩,惊讶地自言自语“这么小巧的玉鸟自用石头制作的吗”她身旁的伙伴插嘴道“翅膀上的条纹是怎么刻画”,周边的游人也在七嘴八舌地议论开,讲不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出土的许多玉器制作精美,让大伙为之咋舌称赞不已。</h3> <h3>  尊,是商代末期很流行的青铜酒器,殷墟墓葬出土的亚长牛尊,是殷墟出土文物中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我们靠近玻璃,围绕展柜转一圈仔细的观看这尊文物。牛尊微微张嘴的头向前伸,四肢健壮的腿,背上是活动的揭盖,打开肚子里可以装酒。我们慢慢辨认出牛身上的纹饰,有龙,鸟,大象等各种动物,牛腹两侧有还老虎的纹饰,老虎尾巴翘到牛的屁股上。粗壮有力的四肢,浑圆的体态,生动的刻画水牛的雄姿。3000多年的制作工艺精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h3> <h3>  世界至今最大的青铜器在这里挖掘出土。鼎立在大殿前广场“司母戊”,见后连忙欣喜地跑过去拍照。司母戊原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为了便于游人观赏而仿制放大一倍。在当时生产工艺落后,830多公斤铸件是如何浇筑而成?那时铸造水平由此可见一斑。铸件上精致的花纹让人赞叹称奇所折服。远古祖先施展聪明智慧,用灵巧的双手给后人留下丰厚精美的文物,我们目不暇接。参观过程听讲解员用柔和语调,平缓地叙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讲解,使3300年前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件件文物在无言叙说当年的商朝一段辉煌的历史。<br>  <br>  </h3> <h3>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取甲骨文“字”造型的黄色字坊,引人注目矗立在广场前面。博物馆整体建筑具有现代时尚,又体现殷朝宫廷风韵,显得大气恢宏。去年七八月气候异常,全国不少地区温度高达35度以上,地处华北平原南端的安阳,午后大地被一片蒸腾热浪笼罩。  从广场进入馆内,息息凉爽的环境让人好不惬意,迎面是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国文字博物馆”题字。背景的文字是选自《康熙字典》,体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我们租借自助讲解机,这好玩意儿挺方便了解展厅的内容。步入中央大厅,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展厅参观,按顺序依次到二楼三楼五个展厅参观。  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历史:甲骨文,是最早的记录方式;金文,是青铜器上铸造和刻写的文字,也称钟鼎文;小篆,在金文基础简化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标准字体;隶书,出现在小篆之后的汉代,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和发展而成的楷书;而对楷书进行简化和组合物的产物是行书和草书。中国文字的演变是一个历时长久的过程。从最初的象形图发展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以及最终的草书,行书,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文化。数千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化,3000多年汉字演化的过程浓缩在这里,我们可以感知民族文化的厚重。  <br>  博物馆内大量珍贵的文物,难得一见让我们大开眼界。借助现代科技自助讲解机,我们对汉字演变有大致的了解。直到工作人员提醒我们“闭馆时间到了”,不知不觉半天已过,大家还意犹未尽。  <br>  世界上有过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契形文字,古印度文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汉字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历经数千年时光的过程汉字不断演化和完善,形成今天中国汉字文化,伟大的文化必然凝聚伟大的民族。习近平视察殷墟时指出:“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的延续发展,始终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漫长岁月悠长的历史,厚重文化的底蕴,就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底气。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h3> <h3>古代先民随着生产发展,积累大量生产经验和知识,需要传承下去,人们逐渐的把记事图画加以简化,使它成为语言符号,并有读音产生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熟文字,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h3> <h3>  简牍,用竹、木做成。系长条为简,宽条为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