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巢湖市烔炀镇太和堂李氏续谱复祠理事会会长李建平先生,是李氏续谱复祠首倡者和组织领导者,他坚持李氏修谱要应入尽入,不放弃一村一户一人,并且一直不遗余力地多方寻找外迁后裔。</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烔炀河太和堂李氏续谱复祠理事会会长李建平</i></p> <h1>去年11月23日下午,我在网上搜索到《合肥西南李氏宗谱》信息,简介表明系烔炀河李氏迁巢始祖冲公后裔,遂与建平兄联系,建议他打听一下。建平兄雷厉风行,一周内多方联络,并于30日直接从铜陵驱车肥西,找到了宗亲,看到了宗谱,兴奋得现场电话连线我报喜。我建议他用手机拍下谱序部分,他当晚回到铜陵后就迫不及待地全部转发给了我,希望我帮助梳理一下渊源关系。作为烔炀河地域文化爱好者和太和堂李氏续谱复祠顾问,我当然义不容辞,乐此不疲。</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合肥西南李氏宗谱主编李家明(左)</i></p> <h1>2009年7月,肥西苏小、李湾两地李氏合修《合肥西南李氏宗谱》启动,2012年8月告竣。此前,他们曾专程来烔炀河寻根问祖,没找到宗谱,仅得尖山大李村支谱之首卷残本。综合苏小残谱(1906)和李湾全谱(1927),经过调研考证,他们一致认为,肥西苏小、李湾两地李氏,同为迁巢始祖冲公后人,以自烔返肥迁肥西之茂公为一世祖,“延(沿)用原烔炀河李氏宗祠堂号青莲为合肥西南李氏堂号”。</h1> <h1>《合肥西南李氏宗谱》谱序记载,“明万历年间,始祖茂公生四子时荣、靖泉、时新、时万四公,始居巢邑烔炀河,后迁合邑郡内。新万二公失传,荣公生宗盛,靖公生衢(字二则,天启丁卯科举人,归隐不仕)。复迁郡南派河镇后,耕读传家。自明迄今,相传数十余世,历二百余载。年凐日久,派别支分。”</h1><h1><br></h1><h1>又见《家谱续修前言》言明,烔炀河李氏“随着人丁众多,宗亲陆续分居流散到合肥周边地区和六安等地居住,其中一支徙居肥西夏罗李。若干年后,大分二分徙居桐城,三分留居夏罗李。如今徙居舒城杭埠台章圩、肥西苏小等地的李姓,均为三分的后人。大约在1906年前后,先祖从十七世开始续修宗谱,确定了20个字辈(兰亭景大清孝友振家声道学传经典文章得国恩),并在苏小陆一冲(黄龙塘)建有李氏宗祠,堂号:德裕堂(本文作者注:查李家明教授提供的〈龙舒李氏宗谱阳号卷六〉,德裕堂李氏宗谱纂修于嘉庆八年<1803>,续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三十二年<1906>)。另一支徙居肥西上派李湾,于1927年纂修宗谱,确定了10个字辈(中和传世泽孝友振家声),堂号:青莲堂(本文作者没见到这部宗谱,已请托李家明教授寻取)。合肥西南李氏由苏小、李湾两支宗亲组成,为始祖冲公的后人,堂号延(沿)用原巢湖烔炀镇李氏宗祠的堂号,为青莲堂。”</h1><h1><br></h1><h1>另据《合肥西南李氏宗谱续修公告》,认为“<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按辈分对应排查,茂公在烔炀河家谱中为七世祖</b>”。</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应该解决两个问题,</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一是合肥西南李氏一世祖茂公在烔炀河李氏宗谱中的世系联系;二是太和堂与青莲堂两个堂号的来龙去脉以及相互关系。</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还需要对烔炀河太和堂李氏宗谱做一番梳理。</span></h1> <h1>据巢湖烔炀河太和堂李氏五修宗谱世系图首页记载,李氏“迁巢始祖冲公,行七,配氏阿,生庚俱失考。生子二,长富伯,次富仲。公原籍江西,元末避兵,携眷至合肥之清泉涧。越十数年,过巢,爱湖山隹秀、风俗善良,遂卜居邑西烔炀镇北乡之八家桥村,遂为巢籍。公妣卒阙,葬村后凤鸣冈。”(句读为本文作者所加,有误者欢迎指正)</h1> <h1>二世祖富伯、富仲共有11子(括号中数字前为小排行,后为大排行,下同):贵乾(1、1)、贵兑(1、2)、贵丽(2、3)、贵震(2、4)、贵巽(3、5)、贵坎(3、6)、贵艮(4、7)、贵坤(4、8)、贵玖(5、9)、贵实(5、10)、贵士(6、11)。上述11子中,贵丽、贵震、贵巽先后返回原籍(谱未注明,可能是合肥大蜀山清泉涧,也可能是江西某地),其余则分居烔河上游沿岸,其中也有后裔陆续外迁,"或又烔迁芜邑襄安镇,或由烔迁庐江,或始终大蜀山诸处",六安乌鸡河李氏、肥西苏小与李湾李氏等等,即如是。</h1> <h1>太和堂李氏宗谱五修于民国十四年岁次季春月(1925年1月)榖旦(吉日),柘皋倪大材(字干臣)重刊。共刻印24卷13套,一套存李氏宗祠,另以“大、富、贵、亦、寿、考、蓄、道、德、能、文、章”12字分为12个号,由大分(3)、三分(1)、六分(2)、七分(3)、八分(1)、九分(1)、十分(1)等七分李氏后裔分别收执,目前仅存庐江石头夏家老村李氏保存的道字号残谱15卷。从谱首目录看,1-11卷为贵乾公世系(第11卷后部为贵兑公世系),12-14卷为贵坎公世系,15-18卷为贵艮公世系,19-20卷为贵坤公世系,21-22卷为贵玖公世系,23-24卷为贵实公世系(第24卷后部为贵士公世系)。贵丽、贵震、贵巽三公因外迁失联,未在此谱之列,自然也不可能收执此谱。</h1> <h1>查太和堂李氏宗谱卷4世系,有三世祖贵坎(3、6)公长子涧公,生子四,次子名茂,其详细世系在12-14卷中。由于李氏宗谱尚有9卷没有找到,其中就包括记有茂公以下世系的12-14卷,所以我们现在无法知晓茂公的生卒身世,以及他的后裔情况。这位茂公是五世祖,与合肥西南李氏宗谱所说的七世祖茂公相差两代,是不是同一人目前不好判定,至少从两地字辈上很难确定对应关系,还需要了解一下肥西李氏宗亲推算的具体依据。</h1> <h1>太和堂李氏宗谱世系中,有确切生卒年份记载的,自卷六贵乾公次房支下15世文奎公(乾隆丁亥年,1767)始。谱序记载李氏宗谱草创于康熙(在位1662-1722)初年,但未付梓。嘉庆七年(1802,壬戌年)至九年(1804,甲子年)一修时,在残破手稿基础上编辑成谱并付梓,离创立手稿时间相隔百余年,这与宗谱世系生卒确切纪年时间基本契合。按照古代代际约数25年推算(一般在22-30年之间),15世文奎公乾隆丁亥年(1767)出生,则五世茂公大约出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这个时间节点,与肥西李谱的记载基本对应。</h1> <h1>另外,肥西谱记,茂公次子靖泉公子衢公,是天启丁卯科举人(查阅庐州府及合肥舒城巢县志未见)。天启(1621年- 1627年)为明熹宗年号,丁卯年即天启七年(1627)。通常情况下,27岁中举,在明朝似乎不算早也不算迟,有人统计过明朝考中进士时的年龄大都在21-35岁之间。中举是进士的前奏,以此类推,1627年中举的衢公当出生于1600年前后。由此看来,衢公祖父茂公出生的年代,也应该大体在明嘉靖年间。若按《合肥西南李氏宗谱》谱序“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祖茂公生四子时荣、靖泉、时新、时万四公”之说倒推,茂公若1573年-1583年生次子靖泉,靖泉公1590年-1600年生衢公,衢公在27-37岁中举人。这个倒推结果,与前述推算五世茂公出生于嘉靖年间也是基本吻合的。几种推算,在时间逻辑上应能自洽。</h1> <h1>通过以上谱实与分析来看,太和堂李氏宗谱中的五世茂公,与青莲堂李氏宗谱中的一世茂公,出生年代相同,都是明嘉靖年间。在目前没有其他证伪依据的情况下,似乎可以做同一性判断。</h1> <h1>再看堂号问题。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引申为家族门户的代称。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标志。堂号也是祠堂名号,是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堂号与郡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郡望是高级别的宗族标志,堂号是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可以是堂号,但堂号却并非都是郡望。郡望一般统一固定,堂号却随着宗族发展不断增多。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往往会建立新的祠堂并确定新的堂号。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堂号也因此而五花八门。</h1> <h1>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从陇西发家的,所以朝廷就诏令天下以陇西为全国李姓郡望,陇西堂就是李姓的总堂号。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氏后人便有以“太白”“青莲”为堂号的,以彰显“青莲世泽,太白家声”,这是各地李氏青莲堂之来历。据合肥西南李氏宗谱主编李家明教授所述,肥西李氏堂号并非直接取自纪念李白之意,而是沿用了族中老人记忆中的烔炀河李氏宗祠青莲堂堂号之名。</h1> <h1>烔炀河迁巢始祖李冲公后裔的宗祠堂号是“太和”。“太和”亦称“大和”,有天地冲和、人的精神元气以及平和的心理状态、太平、和睦之意,寓意都是积极向上。</h1><h1><br></h1><h1>太和堂李氏宗谱(1925)中,没有关于太和堂堂号来历的只言片语,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堂号取自何时。但没有说明可能就是最好的证明,李氏宗谱草创于康熙初年,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续修,第五次续谱是民国十四年(1925),太和堂堂号则可能产生于创谱之时(或者之前),也可能产生于新字辈“世文开万秀大德定光宗继志昭家学承先懋祖恩”确定之时,也可能产生于某次续谱之时。</h1><h1><br></h1><h1>另据烔炀河大分李村、六家滩村以及肥西李家湾村等地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看到宗族活动时的灯笼上书有“青莲堂”字样,因而不排除烔炀河太和堂李氏曾经有过使用青莲堂堂号的历史,更有可能是太和堂李氏分支(村)修支谱建分祠时使用过青莲堂等堂号。但由于烔炀河太和堂李氏宗谱(1925)中只有太和堂标记而没有任何关于其他堂号如青莲堂等的记述,因此关于烔炀河李氏堂号是青莲堂的记忆与传说,只能存疑。</h1><h1><br></h1><h1>在没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还是应当以上述宗谱(1925)记载的“太和堂“堂号为准。</h1> <h1>如此,关于李氏巢湖太和堂与肥西青莲堂之渊源,可以初步结论如下:<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1.巢湖太和堂与肥西青莲堂,同理连枝,一脉相承;2.肥西青莲堂李氏一世祖茂公与巢湖太和堂李氏五世祖茂公,为同一个人,肥西青莲堂李氏为巢湖太和堂李氏迁巢始祖冲公次子富仲公后裔。</b>这个初步结论,主要基于现有史料的逻辑推理,有所依据但并非证据“确实充分”,不过目前也没有反向证据可以证伪。所以,欢迎提供信息,欢迎批评指正。</h1> <h1>(癸卯年腊月十八,2024年1月28日,星期日,初稿于合肥北城卧书斋)</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近照</i></p> <h1>【作者简介】凌志,笔名天高云淡天,生于1957年,老家巢县烔炀河,现居合肥北城东。崇尚公平正义,追求健康快乐。喜欢走走看看,爱好写写玩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