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饭”的距离(发表于2024年1月28日的《临沂日报》)

鄪人朱旭

<h3></h3><h1> <b>“一碗饭”的距离</b></h1><br> 朱旭<br><br> 我的老家位于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小村庄,处在费县城南部,离县城大约二十华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堪称“世外桃源”。<br> 在这里有一风俗:儿子大了,父母便会选址为儿子盖房子。目的就是为让儿子能娶上媳妇,以续香火。盖房选址有个通常的做法,儿子的家离父母的家是“一碗饭”的距离。意思是说,儿媳妇盛上一碗热饭,端到婆婆家不凉为准。这种做法的用意显而易见,就是当公公婆婆病了,或走不动了,做儿媳的能很方便地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br>  婆婆不是亲妈,和儿媳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为了一个男人才有了亲密关系。儿媳要有正确的定位、宽容的心态,爱屋及乌,对婆婆要体谅、感恩、孝敬。儿媳应做好自己的本分,千万不能拿亲妈对女儿的标准来要求婆婆,不能过于随便,否则容易陷入众人都觉困扰的婆媳矛盾之中。总之,婆媳之间要保持亲密有间,而不像亲母女那样的亲密无间。这种“间”要保持一定的“度”,过紧过松都不可。过紧两人容易产生矛盾,过松缺乏亲情味。这种“间”要保持得恰到好处,本人以为,“一碗饭”的距离即可。<br> 在我老家对过,住着我一位近房的大娘。在她的前院,住的是她儿子一家。大娘和大嫂她们婆媳之间一直相处得很融洽,我从没见过她们红过一次脸。大爷去世得早,有什么好吃的,大嫂总会想着婆婆。或一碗鸡肉,或一碗羊肉汤,或一盘水饺,或一盘鱼肉,大嫂经常从前院送到后院,让大娘趁热吃下。大娘也以心换心,投桃报李,经常帮助儿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了农忙时节,大娘就会提前做好午饭,“一箪食,一壶浆”,拎到田间地头,让大哥一家一顿好吃好喝。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保持了体力,他们的干劲更足了!<br> 有一回,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住在对门的大娘生病了,正在县城住院治疗,让我抽空去看看。我带了些礼品,急忙赶往医院,敲开病房的门。<br> 我看见大嫂左手端着一碗鸡汤,右手拿着汤匙,正一匙一匙地往大娘的嘴里送着。大娘的嘴角不时沾上鸡汁,大嫂连忙拿起纸巾去擦拭。邻床的一位病号对大娘说:你闺女对你真好!大娘自豪地说:这哪是俺闺女,是俺儿媳。儿媳这么孝顺你,你真是太有福了,对方接着说。大嫂说: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俺做的这点不值得一提。<br> 原来,大娘正坐在家里看电视,突然一阵眩晕,便昏厥过去。看到这种情形,大嫂害怕极了,风风火火地窜出家门,找来邻居的一辆电动三轮车,铺上棉被,小心翼翼地把大娘抬上车,就急冲冲地向医院赶。挂号,交钱,检查,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结果出来了,大娘是因血压高而引起脑出血。医生说:出血量不大,治疗一段时间,就可出院。也多亏送来及时,如果一耽搁,出血量一大,就可危及生命。住院,输液,大娘清醒过来,大嫂这才松了一口气。<br> 大哥在外地打工,一时赶不来,照顾大娘的重担全落到大嫂一个人肩上。大娘对我说:你大嫂对俺忒好了,俺真是烧高香了,摊上了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儿媳,要不然俺早到阎王殿报到去了。大嫂接过话茬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孝敬您是俺的本分,您安心养病就是了。<br> 有人说“婆媳是冤家”,还有人说“婆媳是天敌”。这些把婆媳关系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我想都是自家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她们之间保持“一碗饭”的距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忍让、相互关爱,就会相处得非常和谐。会来事的女人参透了这道“禅”,家庭必然是幸福美满的。 作者简介:朱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月刊》签约作家,“沂蒙文化之星”获得者。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散见于《读者》《山东文学》《学习博览》《当代小说》《芳草》《北方作家》《小小说大世界》《老干部之家》《中国信用》《乡镇论坛》《人民日报》《京华时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建设报》《中国食品报》《解放日报》《湖南日报》《宁夏日报》《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广西工人报》《劳动午报》《阳光报》《市场星报》《大河健康报》《粮油市场报》《南宁晚报》《乌鲁木齐晚报》《作文指导报》《招生考试报》《自学考试报》、美国的《伊利华报》《新世界时报》、日本的《阳光导报》、加拿大的《华侨时报》、印尼的《国际日报》等近百家中外报刊。作品有的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主编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材,有的被选入本地乡土教材,有的被选入初中语文试卷,有的被转载,很多被收入各种选本,全国征文获奖三十余次。<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