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风厂辉煌的年代里,作者:李翔翎

晴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战略大后方建设,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国实施了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大三线建设是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也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从沿海向内地的工业迁移过程。</p><p class="ql-block">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的后方建立以生产枪炮子弹等轻武器为主的兵工厂,主要是为满足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辽宁最高峰老秃顶,海拔1367米。</b></p> <p class="ql-block">在三线建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1965年,在桓仁县老秃顶山脚下,木盂子公社仙人洞大队的一条深山沟里,诞生了一个以生产枪支为主的兵工厂——桓仁新风厂,当时为了保密的考虑,对外使用代号965厂。</p> <p class="ql-block">那时新风厂党委书记叫何寅昌,是厂里的一把手。公生明,廉生威。何书记是一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有主见,敢负责任的企业领导干部。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他对新风厂中层干部要求的特别严格,培养了一支精明强干的中层干部队伍。</p> <p class="ql-block">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以何书记为首的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新风厂下属各车间、各部门,紧密配合,相互支持,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一举成为全省军工企业学大庆的标兵,开创了军工企业一代新风。</p> <p class="ql-block">我是1973年被调入新风厂的,开始在厂子弟学校当教师,后来又先后调到二车间,三车间,总务科当文书。再后来又到托儿所当管理员,到计划生育办公室做计划生育工作。不管干什么,我都看成是厂领导对我的信任,我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每项工作都争取做到最好。因为我是新风人,我热爱新风厂,我为能在这里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工作过的三车间就是一个非常团结和谐的集体,从车间主任到每一个普通工人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那一段段难忘的岁月,那一件件动人的往事,点点滴滴,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p><p class="ql-block">车间主任是王克湘。他人很精明干练,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管理。他每天早上都是第一个走进车间,晚上下班又是最后一个离开车间。平时,很少见他坐在办公室里,他总是到各班组转转,到机台旁看看,总是和工人师傅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车间办公室的张乃荣,丁成,刘乃志,郑元凯,项洪勋,高玉林,刘芳等都能兢兢业业,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一组的张泰河,袁永龙,张儒林每天都像螺丝钉一样坚守在压力机旁。压力机的轰鸣声和冲床咣当咣当的冲击声仿佛还回响在耳畔。</p><p class="ql-block">二组马玉潭、赵连成、杨德轩、姜秀兰、刘明武等钳工技艺高超,个个都是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三组董宝生、王更喜、杨吉春、崔洪友、郑万山等车工技术十分娴熟,车出来的工件精密度很高,几乎很少出现次品。</p><p class="ql-block">四组铣工喻忠成,邵崇旭等对技术更是精益求精。</p><p class="ql-block">后勤组以高奎文组长为核心的十几个人负责机床维修,电力运行,车间生产用的所有刀具、量具的供应。他们认真负责,做到供应准确及时,保障有力。</p><p class="ql-block">那时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每当走进车间,就会被那种蓬勃向上,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气氛所包围,让你感到浑身都充满活力,有使不完的劲!</p><p class="ql-block">我和王克湘主任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了四年多,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急工人之所急,帮工人之所需。</p><p class="ql-block">我离开三车间调总务科,临行时,王主任握着我的手说:“翔翎,有一件事还得求你。”我说:“什么事,请老领导尽管说,只要我能做的。”他说:“陈燕接替你的工作。车间这么大,工资做表遇上什么难题,还得请你帮助她。”我说:“没问题,放心吧。”</p><p class="ql-block">结果第一个月工资做表就出现了问题。王主任就亲自带着陈燕到总务科来找我。我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指导陈燕,帮她把工资表汇总完。</p><p class="ql-block">谁遇上这样好的领导能不迅速长进呢。陈燕很要强,很快就熟悉了工资做表,从那次以后再也没找过我。</p><p class="ql-block">那时工人上班午饭都是自己带饭盒。中午吃饭时,我们总是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从王主任每天带的饭盒就能看出他有一位关爱他的好妻子。</p><p class="ql-block">王主任经常对我和刘芳说:“家和万事兴,夫妻要同心,彼此相爱。”我们说:“你老伴对你真好,看你每天饭象饭样,菜象菜样,吃的津津有味儿。”他说:“少来夫妻老来伴,越老越知老伴的重要,我们俩这辈子就从没红过脸。”王主任还教子有方,他的孩子个个品学兼优,到工作岗位也很出色。</p><p class="ql-block">我在和车间主任王克湘一起工作过程中,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品德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他既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新风人的一代楷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当年新风厂周边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在新风厂工作期间,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至今都还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1983年7月14日,我们新风厂三车间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p><p class="ql-block">那天我和高玉林、刘芳三人冒雨从厂财务科领回11085元工资款,准备回车间给职工发工资。在当时,一万多元钱可算是一笔巨款。</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携带工资款刚刚走到工具科小桥附近时,一名事先潜伏在路边的劫匪突然从树林中窜了出来,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我的雨伞打翻在地,用拳头猛击我的头部,当时我眼前一团漆黑,拿在手里装有工资款的手提包被劫匪抢走了。</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们三个人都懵了,等我们回过神来,只见那劫匪携款正在向山里逃跑。于是我们就赶紧向劫匪逃跑的方向拼命追去,不能给劫匪以喘息之机。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马上把工资款夺回来,这可是三车间180多名职工一个月的血汗钱。</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中只有高玉林一个男的,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而我和刘芳是女同志。刘芳那天穿的是高跟鞋,我穿的是水靴,我们拼尽全力也跑不过年纪轻轻的劫匪。</p><p class="ql-block">这时我想不能这样继续追了,于是便急中生智叫刘芳赶紧到距离案发现场最近的工具科去给厂部打电话报案,我和高玉林继续追赶。</p><p class="ql-block">当我和高玉林追到钢材库旁,劫匪已经冲上山坡,钻进密林。这时,我又叫高玉林赶紧去钢材库给三车间领导打电话,让领导迅速派人前来增援。这时只剩下我一个人继续跟踪追赶劫匪,我必须死死盯紧“目标”,决不能让劫匪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p><p class="ql-block">厂部领导和三车间主任接到报案后,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厂部领导派出保卫科人员立即赶赴事发现场;与此同时,三车间主任郑云石亲自带领三十名年轻职工如猛虎下山般赶到现场。</p><p class="ql-block">当增援队伍赶到现场时,我心里才感到有了底。见到我衣服巳被汗水和雨水浸透,脸色苍白,郑云石主任安慰我说:“翔翎,你别着急,30名年轻力壮的援兵到了,肯定能抓到劫匪,你们都累成这样了,劫匪也肯定跑不了太远。”于是,大家就按照我指的方向,迅速包围了劫匪藏匿的那片树林。</p><p class="ql-block">大家冒雨在树林中搜索了将近1个多小时,最后劫匪终于被三车间陈景利发现了。大家迅速收拢过来,将劫匪抓获,工资款分文不少,失而复得,有惊无险。</p><p class="ql-block">劫匪是新风厂附近大围子里游手好闲的男性村民叫宋云增。也该着这名劫匪运气不好,罪有应得。当时正赶上全市搞“严打”斗争,结果一个月后就被本溪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执行了枪决。仅仅由于拦路抢劫一万一千元钱,结果就白白断送了自己26岁年轻的生命,真是得不偿失,替他感到惋惜。</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新风厂面对一场突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集体奋不顾身精神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真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风厂半军事化的管理水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阔别31年后,作者于2017年7月回新风厂旧址凭吊时拍摄的厂区一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厂党委何书记经常深入到车间,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发现和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他也经常来到后勤单位、食堂、托儿所、独身宿舍、母子宿舍察看和了解情况,看望大家。</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刚调进新风厂时,住在母子宿舍里,第一个来看望我的领导就是何书记。他问寒问暖,和蔼可亲,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家搬到新风厂六委住,和何书记家是房挨房的邻居,与何书记一家就更熟悉了。在家里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他管年迈的母亲叫娘。下班回家,他总是多干一些家务活,生怕娘累着。到省、市开会或到外地出差回来,他总会给娘带回一些糕点之类好吃的食品。</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家二儿子还小,总喜欢到院里玩,走着走着就进了何书记家院里了,有时还进了屋。何书记看见后就会主动招呼他,给他拿糖果之类好吃的东西。每次我看见了就说:“这孩子不懂事,太淘气,不好意思!”何书记就说:“这没什么,小孩子嘛,好奇心强!有苗不愁长,长大就好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军工产品没有销路,没有市场,企业面临转产、转型。为了使军工企业能够寻找到新的出路,国家同意这些小三线兵工厂从偏僻的山沟里搬迁出来。</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1984年,何书记巳经快要退休了,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为新风厂选择新址上,希望能把新风厂搬迁到一个交通便利,有发展前途的地方,能对新风厂全体职工有一个好的交代。他马不停蹄,四处奔波,与各方面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终于找到辽阳县这块宝地,确定搬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近年来回新风厂旧址探访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在这里还搭起了凉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1800名职工,连同职工家属接近四、五千人的兵工厂,整体从桓仁县大山沟里搬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辽阳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厂机械设备要搬,每个职工家庭也要搬。记得搬迁时,厂领导和各单位的领导,把搬迁工作安排的既周到又细致,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我家是1986年正月十九那天搬的家。装车的头天下午,我正在总务科忙工作,厂搬迁指挥部陈继先打来电话通知我说:“明天给你搬家。”我放下电话告诉了李长文科长,他笑着说:“喜事儿啊!”我说:“时间太仓促了,我还一点准备都没有呢,明天能装上车吗?”李科长说:“你现在就回去准备,先把酸菜捞出来控水,别的你先别动。明天早晨上班儿后,我安排全科人员去你家帮忙,肯定能让你装上车,搬好家,你就瞧好吧!”</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起来,我把事先准备搬家时招待客人用的猪肉,白条鸡,刀鱼,鸡蛋等食材,都送到邻居陈嫂家,请她和孙平书记的儿子孙海军协助做两桌饭菜,中午用来款待帮助打包、装车的同志。</p><p class="ql-block">我丈夫万政扬负责招呼附件车间和总务科来的男同志,在屋外拆、卸、捆、绑外面的杂物。我安排前来帮忙的女同志在屋内负责锅、碗、瓢、盆儿、衣物、行李、家俱等的捆绑包装。</p><p class="ql-block">大家有条不紊,忙而有序。早上8点开始干活儿,不到10点就把车装完了。活儿干的干净利索,车装的板板正正。</p><p class="ql-block">11点在邻居陈殿武家摆上了两桌丰盛的饭菜,盛情款待了前来帮忙的同志和邻居。第二天一早,邻居陈嫂早早起来包饺子,为我们一家饯行。</p><p class="ql-block">搬家车到达辽阳新家后,先期乔迁过来的工友们早已等候在楼前,准备帮忙卸车了。大家打开车厢一看,大件小件儿完好如初,丝毫未损。</p><p class="ql-block">晚上,新邻居崔志强给我们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为我们全家四口人接风洗尘。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无比的温暖。这就是新风厂的速度,新风厂的效率,新风厂的干群关系,新风厂的邻里关系,新风厂的同志情,工友情!</p><p class="ql-block">然而,新风厂整体搬迁至辽阳后并没有如愿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是和全国绝大多数兵工企业一样命途多舛。在经历了产品转型,国企改制,职工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多元化改造等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改革举措折腾后,企业元气大伤,人心散了,凝聚力也没了,新风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走向了破产。</p><p class="ql-block">作为当年小三线建设中兵工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新风厂由兴盛转为衰败的历史命运令人痛心,令人惋惜!面对残酷的现实,新风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哭无泪,无可奈何花落去。</p><p class="ql-block">当年的那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风厂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一段承载着新风人美好记忆的历史。新风厂辉煌时代所留下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将铭刻在新风人的心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如今新风人散布在全国各地,但是新风人始终心连心,根连根,无论走到哪里,见面都会感到格外亲切。新风人,新风情,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今生能和这样一群人工作生活在一起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福气,感恩曾经一路同行的新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