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问题现象</p> <p class="ql-block">以宿松站为例,宿松站轨道电路为交流480轨道电路,发码制式为ZP89叠加480轨道电路占用发码,1G含16#中岔,16DG为高脉区段。平面图如下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1G含中岔,停车标在16DG送绝缘节处,经常是停于16DG左右,如下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通过对掉码的机车信号图片分析可以看出,掉码现象几乎都发生在16DG受端缘节处。</p> <p class="ql-block">宿松站掉码一般有2个原因:</p><p class="ql-block">说明:宿松站为K8451、K1071的终到站,机车在此区域需要进行转头作业,列车停稳后转调车模式一般是在距离出站信号机50米处才转,司机经常不转调车模式,后面的HU码掉H码就是这样产生的,故列车在1BG处运行时还是正常收码状态。</p><p class="ql-block">1.列车停稳于16DG送端前方,轮对在1AG,机车感应器在16DG区域内,造成掉码,出现这个情况必须要动一下车才能重新上码。同理轮对停于16DG受端前方,感应器在1BG区域内也是如此。此时为静态,动一下车就能上码,如第一张机车信号截图文件所示,感应器正好停于绝缘节上方发生的概率较低。</p><p class="ql-block">2.机车轧入16DG后停稳,或在进行调车作业时启动速度慢,以较慢的速度进入1BG受端绝缘节,1BG的GJ会有一定滞后落下,这个是造成该处掉码的另一个原因。如第二张机车信号截图文件所示,出现频繁。</p> <p class="ql-block">从每次的掉码截图可以看出,出现掉码的时机均为16DG与1BG绝缘节处,停倒或机车以很低的速度经过绝缘节。</p><p class="ql-block">分析一下为什么16DG送端很少出现掉码而受端经常掉码问题</p><p class="ql-block">16DG为高压脉冲区段,分路灵敏度高,联锁当中的GJ为高脉GJF带动,具有快落慢起的特性,如下图所示。下图中GJF落下时即机车虽然速度很慢进入16DG,当16DG的GJF落下及时切断了GJ的条件,GJ无条件迅速落下,阻容不起作用;当GJF吸起时KZ同时给R、C两条回路通电,由于GJ线圈是1+、2-和4+、3-,即当接通的瞬间GJ因为电容回路电流的存在抵消了R回路的电流磁场,GJ延时励磁,这样做的目的时防止分路不良区段走行时GJ跳动。</p> <p class="ql-block">这样,也就是机车感应器仅仅经过了一个夹板的长度+机车感应器与轮对之间的距离就能上码了。而16DG受端与1BG受端则是在这个距离之上还要增加GJ未及时落下所走行的距离,约有2秒的时间差。如下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处置方法:</p><p class="ql-block">为了让GJ能够快一点落下,宿松站1BG已下调至13V,送端电阻调整至最大尽量提高分路灵敏度,基本已无调整空间了。</p><p class="ql-block">16DG送、受端与相邻区段绝缘节处引接线改成交叉环型连接方式,借鉴原先ZPW2000防止掉码的连接方式,因此处是ZP89,上码阀值仅几十毫安,故在ZP89占用发码区段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设定机车速度为5Km/h,也就是1.39m/S,从GJ滞后落下时间走行距离来确定绕线的长度,即2×1.39=2.78米,考虑到过轨及至箱边的距离最低需要6米的线,宿松站处理该问题时找到两根8米的线,就使用了8米的线进行环绕。材料限制仅进行了一端单边环绕进行试验分析。</p> <p class="ql-block">延伸一下,环绕时占用发码可以使用双绕的方式,而预叠加发码使用双绕的方式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即A绕至B,B也绕至A,如下图所示,当机车前轮对从A刚轧入B区段时,B区段处于半短路状态GJ暂未落下,而此时的A、B间同时发码,环线电流方向(因极性交叉调整导致)相反,预叠加电码化的电磁场抵消,也就会造成机车感应器电磁感应大大降低,这也可能是原先这种方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吧,克服这个问题需要室内将预叠加电码化通道输出的其中一个通道两根线交叉一下,但修改电路需要设计同意。本例为占用发码,且16DG为高压脉冲,GJ落下迅速,解决慢速下自16DG至1BG掉码问题增加单边环线即可。</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种箱边箱边线绕接的方法,如下图所示,两种绕接方式,也可以解决电码化电流磁场抵消的问题,此处B区段轨端与塞钉头间在本区段内看似抵消的,实际因感应器与轮对之间的相对距离而不存在产生磁场抵消的现象,如当轮对压在塞钉与轨端之间时,钢轨电流虽与绕线电流相反,但感应器已经在A区段了,故不影响感应器对移频信号的接收。</p> <p class="ql-block">7月18日实施以后宿松站的掉码现象基本消除,原先每月多的有十多起,其中2023年6月达到18起,到目前仅10月13日发生一起,发生的机车信号截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从图中可以看出,机车感应器处于1AG送与16DG送绝缘节的正上方,停于正上方的情况很少,同时目前是试验分析阶段,也缺少长箱边线,未与进一步处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车轮对刚轧入并停于16DG受与1BG受绝缘节处的1BG分路曲线。</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现在正常的机车信号截图,且下图是机车感应器在16DG受端上方摘钩过绝缘节都未发生掉码的机车信号截图,机车感应器接收信号连续,目前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掉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本例具有很好的参考性,50Hz轨道电路、高压脉冲轨道电路相间隔,很好的区分了区段,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准确的分析原因,找出掉码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解决问题。那么延伸至25周轨道电路,是否存在速度较慢时的区段半短路GJ延迟落下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