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第十四章

竹君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道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p><p class="ql-block"> 茶有茶道,相同品种不同海拔不同季节不同人采茶冲泡,茶饮味道相去千里;书有书道,一张一驰间龙飞凤舞,飞舞之间保持平衡,停顿之间飘飘欲飞,留白之处无声似有声;君有君道,我们习惯把历史上的君分为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但也有君如秦始皇,有的人说他征伐杀戮无道,有的人说他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大一统基业有道……</p><p class="ql-block"> 这些道在哪里?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里?是在历史的记忆里?是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里?是在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审美里?是在日月星辰的斗转运行里……</p><p class="ql-block"> 好像是,好像又不是,好像又都是……,谁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看不到叫做夷,听不见叫做希,摸不着叫做微。</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用夷、希、微来形容道吧。这三者无边无际的漫延,在漫延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混而为一。</p><p class="ql-block"> 如茶道:传说神农尝百草有了茶,茶从此走进国人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王羲之与文人雅客兰亭曲水流觞,酒后成就《兰亭序》,陶渊明视茶如知己,唐陆羽著《茶经》,茶道真正形成,唐宋起茶马古道、明清起万里茶路让茶、茶道走向世界,各国又因饮茶风俗、习惯不同而形成风彩各异的茶道,今天的茶道,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它又将走向何方呢?</p><p class="ql-block"> 如庖丁解牛之道:庖丁将屠刀刺入牛,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 美妙动人。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不一会,就听到“哗啦”一声,整个牛就解体了。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庖丁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道混而为一后,它的上面并不光明,它的下面并不黑喑。无头无尾,绵延不绝,像一条条永远拽不完的绳索;像一个个永远翻不完的浪花,像一串串永远走不完的脚印……我们无法命名它叫什么,它好像没有规律,但它又好像很有规律,周而复始中又回到无形无像的状态。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就是恍愣。我们迎面遇到它,看不到它的头;我们后面追随它,看不到它的尾。</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千军万马,只要寥寥数笔就可勾画,但这廖廖数笔集大成者,需要多大的悟性、功力、阅力来修成?中国诗的最高境界,恰恰是来自心底的表达,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李白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佛王维、诗仙李白之后,多少诗人只能高山仰止,望其项背?中国味集大成者,是用时间、阳光、空气混合的自然味道,酒就是它的代表,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各种酒争王称霸的沉浮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真实存在我们身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都面临着走什么道?如何走好自己的道?大道之上还有十字道、羊肠道、阳光道、荆棘道……,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向古人学习,向历史学习,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把握自古以来存在的道,来认识驾驭今天的事物;知古而知今,知始而知终,才能胸有成竹,善做善成。</p><p class="ql-block"> 现代有个段子:用别人的房子赚钱,贝壳做到了。用别人的车子赚钱,滴滴做到了。用别人的商品赚钱,阿里做到了。用别人的饭店赚钱,美团做到了。用别人的飞机赚钱,携程做到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平台抓住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红利,打通了信息差,实现了卖与买的双赢,虽然思维模式、操作模式、赢利模式变了,但他们抓住了万变中不变的道,深谙人性,懂得依托道的存在和运行指导战略方向与现实实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