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石器修复前的状态修复后的状态研讨

红山文化专业委员会

<p class="ql-block">编辑:旭东 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善至寄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中国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古遗迹文化之一,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洗礼,经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玉器。基本上可以讲每件古玉都是红山先民经过精心构思巧妙琢磨的艺术品,各种器形器物既具有丰富多彩的灵动性,也展现出整体一致的和谐性,因此,受到了众多红山爱好者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但目前从某度等搜索许多红山玉器的图片和一些刊物画册发表的图片良莠不齐、五花八门,更有甚者将红山玉器真品与仿制品同时混杂并一起发表,使得很多初学爱好者不能正确辨识真伪,更不清楚玉器出土时原样原貌。</p><p class="ql-block"> 如若要真正了解认识红山古玉,首先,必须走进各大博物馆去仔细观察和了解相关展品;其次,对一些在博物馆修复后的红山古玉器展品,想方设法去认真寻究其原始状态和出土时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本人数余年来曾多次前往赤峰博物馆、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敖汉旗博物馆、翁牛特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左旗博物馆、阜新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红山文化玉器,令人叹为观止,同时,通过听取专家讲述挖掘考古情况的介绍,也较为详细地了解到一些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后从原始状态经修复后再送到博物馆作为展品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红山古玉多出于遗址墓葬中,由于长期受土壤中的酸碱侵蚀,玉器表面大都有多处侵蚀的瘢痕,并受地下各种物质颜色的侵染,常见的有雾状白色水沁、黄褐色土沁、红色沁、黑色沁,多出现黑色或黄白色皮壳,或玉的质变为整体鸡骨色,玉器表面出现坑洞或出现冰裂纹。出土古玉首先要清理表面污物,对于大多数玉器表面上的土锈容易清除,而对于有的玉器已全无光泽的(俗称鸡古白)或质变状态的,在表面处理完毕后,再依照修复人员意愿对器物进行整理修复。</p><p class="ql-block"> 现在国家、省市博物馆收藏、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大都为修复后的真品。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修复后的古玉展品虽然表面干净也看似漂亮,但将其本来面貌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尽管出土的古玉周身满覆泥土,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古老的文化价值,与那些貌似清洁的修复品摆在博物馆相比,更增添些引人入胜的神秘感。 </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展览过红山玉器, 在修复前后状态的部分资料、图片整理分享给红山文化爱好者们,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件猪龙,辽宁省朝阳牛河梁出土。通高7.9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整件规格较小,质地较松软,且工艺较为粗旷,龙身圆形,额头隆起,吻部前凸。除头顶的大耳,大眼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比较简洁的线琢磨处,光素无纹饰。首尾之间有横向相连窄缺口,颈背部有一对穿小孔。总体表现出对称中的不对称概念,体现了红山先民在早期制玉工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应是远古先民的一种礼仪用玉或宗教用器。在红山文化大墓中,猪龙多位于墓主身躯上面。</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1984年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挖掘玉猪龙的现场实拍照片。由于在墓中埋藏了近6500年,玉器表面有明显的侵蚀现象。</p> <p class="ql-block">  上面图片这件猪龙是1984年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其中的一件,图中标明了出土后未修复前和修复后的状态。此件是新石器时期在考古发掘中的第一件红山文化猪龙。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  上面图片卷龙,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红山文化墓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七千年,高4.4厘米,宽3.8厘米,厚1.1厘米。</p><p class="ql-block"> 此件卷龙具有原创性,造型古朴,表面呈淡黄褐颜色,首尾衔接处有一处没有断开的缺口,中心圆孔较大,颈后背脊处有一对钻孔,龙首上嘴、鼻、眼、耳等器官清晰可辨,嘴向前凸,吻部较宽,双眼突出,双耳凸起。身体卷曲成环,龙身光素无纹饰,打磨光润。此件玉猪龙工艺筒洁、古朴,苍桑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卷龙经过修复前、后阴面实拍照片,是1985年在吉林农安左家山红山文化墓遗址出土,虽历经七千年但玉器整体还保留得十分完美,其造型古朴,表面呈淡黄褐色,首尾衔接处有一连接的缺口,中心圆孔较大,颈后背脊处有一对钻孔。猪龙首上嘴、鼻、眼、耳器官清晰可辨;嘴向前凸,唇部较宽,双眼突出,双耳隆起。身体卷曲成环,龙身素面无纹饰,经过修复可以看到修复后和末修复前略有差異,虽有变薄、器物上明显原有两道沟痕一条变长一条消失但打磨的比较光润;韵味十足略有包浆,简洁古朴,沧桑感极强。是件艺术造诣极高的一件国宝,在正式移交国家博物馆后定名为"卷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展馆中例为首件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经过修复后的猪龙,高10.3厘米、宽7.8厘米、厚13.3厘米。淡绿色微泛黄通体精磨,背部和底部有红褐色斑块,龙体一侧、头部上侧分别有白色瑕斑,俗称:冰裂斜片裂。此件玉质坚硬、工艺相对精细,体现了红山先民在制玉工艺掌握上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类之一,是中国第一件考古发掘出的玉猪龙,是对新时期红山文化玉器最终确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1984年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挖掘玉猪龙的现场实拍照片。图片上的是件上图所介绍的那件玉猪龙,此件玉猪龙看上去通体经过精心琢磨,背部靠对穿孔上方有明显喝红色,整体佈满白色沁斑。由于在墓中埋藏了近6500年,玉器表面有明显的侵蚀。</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上述这件猪龙经过修复后的比较。可以讲这件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是八十年代首次正式考古出土的,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科学考古发现的较早的玉猪龙;距今约六千五百年,它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玉猪龙,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辽宁建平地区从社会上征集的。1984年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猪龙后,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孙守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大顺又从博物馆库存中找出了这件原定为商代玉兽玦进行深入研究,改定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高15厘米,白色,质地匀均,裸露阳面通体磨光甚为精致,着地阴面有大面积腐蚀痕迹。以流畅的阴线琢磨出目、口、齿及额与上唇的皱纹,其中在耳轮廓琢磨出明显的瓦沟纹,整体造型十分规整,艺术感极强,是红山文化玉猪龙唯一有牙齿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你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此件玉猪龙 在2020年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展出,堪称为国宝,揭示了其中华古国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佐证。吸引了 国内外 众多红山爱好者来京参观 ,后又在国内各大博物馆 进行 巡展。展示了这件70年代从辽宁建平地区征集的国宝级玉猪龙更成为此次展览中一大亮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玉玦形龙,红山文化半拉山遗址墓地出土(距今约5000年一5500年)。高13.5厘米、宽10.1厘米、厚3.3厘米。透闪石材质,淡绿色,全身由于受侵蚀全身佈满瑕斑,整体器形规整,古朴、简洁、琢磨精美、神韵突出。</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2014年至2016年,由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考古现场实况。玉玦龙在墓中放置的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玉玦龙在𦻒中历经近六千年侵蚀真实状态。</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玉玦形龙是原始状态和修复后的状态。修复后完整地保留住原有的苍桑、质朴的原始状态,在2020年10月中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局举办“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对外公开展出,并在全国各大博物馆进行巡展。 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上图石制人头像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000至5500年)。长24厘米、宽9厘米、高33厘米,半拉山墓地考古挖掘出土(M41:1)。</p><p class="ql-block"> 此头像为黄褐色砂岩质,表面风化,有一层土沁。面部轮廓清𥇦,风格写实。颧骨突出,柳叶形眉,鼻呈三角形,头像顶部微凹,应为佩冠,耳部为半圆形,嘴角及下额有数道胡须。应是新石器时代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文物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此件石制人头像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上图石神人碑形器,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200一8200年)辽宁阜新巿蒙沙拉乡塔尺营子遗址出土。此器为石质,呈长方体,各面有明显外弧,琢磨精细。器体正面上部中心有阴刻人面图案,下部琢有一道横线——神人面为圆眼,长弯眉,山形鼻,窄平口,口的两侧有上下交错的獠牙,牙外侧以双弧线表现,并有向外的放射状长尖齿突,具有这样的威力齿突,显得十分威严,突出了神人的威摄力和震撼力。人面两侧各有三个近似蛇形的“S”纹,应是显示神人飘逸的长发,其下有八行排列整齐的三角几何图案,在碑形器图案中整齐布局,虽然琢磨较浅但立体感极强。整体显示出红山先民信仰观念,更是一件距今八千余年的艺术品杰作。</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上述这件石神人碑形器是经过修复后的比较。可以讲这件是红山文化石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器物,是八十年代首次正式考古出土的,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科学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距今约八千二百年中华古国时期的历史文物。。此件神人像崇拜来自于某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物,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凡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传承性的艺术形象,定具有强烈的文化基因,绝不会凭空出世或臆造,而原始艺术则更是对自然和神灵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是原始宗教的起源。此件上神人像在距今4千多年前的良诸文化中还可以看到此件神人的影像。此件石神人碑形器,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现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上图勾云形玉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24号墓出土。长17.9厘米、宽l0.8厘米、厚0.8厘米。</p><p class="ql-block"> 绿色玉质,泛黄,边缘有红褐色瑕斑,出土时已断为三块,位于墓主胸前。长边一侧居中近边缘处有2个钻孔,可穿系。正面磨出与勾云及勾角走向相应的瓦沟纹,背面无纹饰。在断裂处有两组正反穿孔,利用它可穿系固定残断的器体。</p> <p class="ql-block">  上图勾云形玉器是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24号墓出土的哪件,出土后未经修复的原始状态,与修复后的状态展示。此件勾云形玉器为迄今所知红山玉文化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件。是红山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与神灵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此件勾云形玉器于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展后在国内巡回展览。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上图勾云形玉器是1984年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9号墓出土。长6.2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p><p class="ql-block"> 透闪石材质,淡绿色,圆润有光泽。局部有明显土蚀斑。整体扁平而无纹饰,仅在卷云处稍有加工,底缘有三组齿状突出,体中部对钻俩孔,上缘部有一稍小对钻孔系佩挂之用。</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玉凤1984年在牛河梁红山遗址第16地点1号冢的中心大墓出土。透闪石材质,淡绿色玉,通长20.43、最大宽约12.71、最厚处达1.24厘米,造型独特琢磨技艺精湛,是一件红山先民智慧结晶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上图勾云形玉器是1984年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9号墓出土现场拍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图勾云形玉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24号墓出土的哪件,出土后未经修复的原始状态,与修复后的状态展示。 此件勾云形玉器于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展后在国内巡回展览。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上图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墓主人头枕的玉凤考古发掘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面拼图照片左面那件玉凤是未经修复的照片,右图是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修复后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现在博物馆里,大家看到的大都为了更好展示玉器清晰、干净、完美而修复后的状态。但还是失去了苍桑、古朴之感。现藏辽宁省博物舘。</p> <p class="ql-block">  上图石钺辽宁省半拉山墓地出土。(距今约5000一5500年,高13.7厘米、宽10.3厘米、厚1.3厘米换行钺为石质,淡黄色,一侧有红色土沁斑块,质细腻光滑。钺体扁平,两侧边略外弧,与圆弧形的刃部相连接,形成近似椭圆形。整体侵蚀较重,有三节断裂。</p> <p class="ql-block">  上面拼图照片左面那件石钺是未经修复的照片,右图是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修复后的效果。现在博物馆里,大家看到石钺经过专业人员精心修又重新恢复了原貌。现藏辽宁省博物舘。</p> <p class="ql-block">  上图斜口筒形玉器1984年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4号冢8号墓考古挖掘出土。高16厘米、平口长径7.4厘米、斜口最宽9.5厘米、壁厚0. 1一0. 5厘米。 透闪石材质,青绿泛黄色,上口有明显大片白色瑕斑和冰裂纹。整体下方有严重破损没有钻孔。 此件斜口筒形玉器为第一件正式考古发掘品。也是在修复上特意保留了大部分出土时器物上的侵蚀留下的斑痕,留下了古朴的岁月的苍桑感。此件在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并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现辽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上图双联玉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一5500年,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绿色玉质,由于受土沁后玉质泛黄,并有一道裂纹,有明显褐红色土沁侵蚀斑。器体扁薄,平面近等腰三形,两侧边各有一个"V "型凹槽,呈双壁相连之形。上壁小呈近似三角形,下壁大近圆形。内孔及外侧边缘磨薄似刃状。此件在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展出,并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巡展。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上图双联玉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一5500年,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4号冢出土。高6.1厘米、宽4.2厘米,后0.3厘米。透闪石材质,淡绿色,较透明,土沁较严重并残留土沁斑痕,并有黑色点状杂质,器体轻薄,呈"8 "形,上壁稍小,内孔琢磨似梨,下壁较大,内孔为圆形。 此件玉双连壁也是在修复上特意保留了大部分出土时器物上的侵蚀留下的斑痕,留下了古朴的岁月苍桑的感觉。此件在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展出,并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巡展。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在2003年11月牛河梁红山遗址第十六地点二号冢出土玉蝈蝈的图片。透闪石材质、长5.4厘米、宽1.4厘米、高2.3厘米。形体琢磨呈长方圆形,分头、胸、腹用瓦沟纹呈现,腹部细长,用宽沟纹线表现四道腹节,琢磨精细栩栩如生。是一件典型红山玉文昆虫器型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在2003年11月牛河梁红山遗址第十六地点二号冢出土玉蝈蝈的原始图片。透闪石材质、长5.4厘米、宽1.4厘米、高2.3厘米。形体琢磨呈长方圆形,分头、胸、腹用瓦沟纹呈现,腹部细长,用宽沟纹线表现四道腹节,琢磨精细栩栩如生。是一件典型红山玉文昆虫器型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适当的修复。修复的实物基本保留了原始部分土沁、侵蚀的斑痕,看上去包浆完美,非常古朴,年代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把此件玉蝈蝈转交给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该博物馆工作人员再一次对实物进行修复,并公开展出。</p> <p class="ql-block">  上图红山文化玉蝈蝈为了迎接2020年10月中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局举办“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开幕日前夕,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又一次进行修复。此图片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公开展出时笔者现场拍摄所得。</p> <p class="ql-block">  上图四个玉蝈蝈乍看上去好象是四件,其实根本就是一件,只是先后经历了三次修复。可以讲此件玉蝈蝈经红山文化遗址文物保护单位采集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但经过三次修复后的整旧新,虽不失原有器型,但基本失去原有的苍桑、质朴的原始状态,遗憾的修掉了保护文物的初心。现藏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以上所展示的红山文化玉器猪龙、云形器、斜口筒形器、壁形器、双联玉壁、玉钺、玉凤、石制人头像、石神人碑形器等共计15件。除一件猪龙为70年代征集外,其它都是国家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有当时出土现场原始状态的照片,并都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及国内巡展的国家级文物,均属于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我在学习过程中把以上玉器出土的原始状态和经过修复状态通过图片作以对比的目的,是期望红山文化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在博物馆展出修复前后的状态差异,以提高广大红山爱好者在玉器收藏过程中的辨识能力。</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古玉是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最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实物遗存,因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p><p class="ql-block"> 文物“修复”通常是由博物馆或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操作的必要过程,目前看,绝大多数实物经过修复基本保留了原始部分土沁和侵蚀的斑痕,包浆完美又十分古朴,时代感也极强;但仍有个别古玉经过修复变成了“整旧如新”,失去了文物沧桑质朴的年代感,更失掉且永远不可复还的古玉原貌,令人万分遗憾。</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目前国家级博物馆及地方博物馆所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数千、万件中,其中70%都为征集品和收缴品,而这些展品在征集、收缴前在私人手中已历经多年,甚至是几代人,收藏把玩中多经过盘摸,表面细腻油润并泛有光泽,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沁色,依然能够存在玉表面皮壳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包浆饱满、线条纹路晰。</p><p class="ql-block"> 红山古玉已然埋藏在地下八千年有余,挖掘出土及后期保护显得更为重要,适当修复应该重视,力求"修旧如旧"°但切不可用现代整容的方法整旧如新,实乃文物修复之大忌。 </p><p class="ql-block"> 善至</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