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荣桓,在十大元帅中是很特别的一位:他是仅有的一位以政工工作为主的元帅,也是唯一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元帅,而毛主席是秋收起义的主要领导者。自秋收起义之日起,罗荣桓便紧紧追随伟人的脚步,凭借出色的政治工作才能,军内地位稳步提升,被誉为我军政工战线的杰出领导者。但罗荣桓并非家中唯一的军人:他的胞弟罗湘,出身甚至比哥哥更好,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军事素养很优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湘比罗荣桓小三岁。1926年,他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与罗瑞卿、张宗逊、程子华等人同窗共读,科班起点明显高于哥哥罗荣桓。但在黄埔军校中,国军体系的人占多数,后来他们大多演化成老蒋直接掌控的中央军将领。罗湘也不例外,在毕业后选择到国民党军队历练、任职,从此与兄长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1929年,罗荣桓得知弟弟罗湘已扎根国民党军,心中充满了忧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国共合作早已破裂,蒋某人手上沾满鲜血,弟弟的选择令罗荣桓坐立难安。一番思虑后,他决定提笔写信,向罗湘讲道理晓以利害,希望他能幡然醒悟加入红军队伍。当时的罗湘还很年轻,在国民党内有一股子干劲,基本听不进哥哥的忠告,还是继续留在老蒋的队伍里效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过罗湘在国民党军任职多年,自己也慢慢发现,其内部派系林立、关系复杂,确实如兄长罗荣桓所言,不是真正革命的队伍,这令罗湘日渐心寒。更令他痛心的是,国民党军官们普遍贪图升官发财,对士兵的生死漠不关心,甚至克扣军饷、践踏士兵尊严。即便在全面抗战期间,士兵在前线舍生忘死,中高层内部的贪腐问题却越加严重,这让罗湘对国民党彻底失去了信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时罗湘已经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共产主义理论,学习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思想。老蒋挑起内战的做法,令罗湘深恶痛绝,在进行充分的准备后,1947年罗湘回老家湖南拉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宣布拥护我党和解放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湖南大地历来有革命传统,我军不少将帅正是出自这里。在罗湘的积极运作下,几个月时间里地方队伍竟壮大到上千人,加上罗湘自身出色的军事指挥经验,这支非正规军给当地的反动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民党“华中剿总”把罗湘看作眼中钉,四处通缉、抓捕罗湘,但未能得逞。罗湘清楚自身实力不够强大,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军队围剿,他决定尽快联络、并入真正的解放军。解放战争进程,总体是从北向南打,到1949年夏季,四野大军才真正打到湖南一带。罗湘抓住机会,联系上了组织,并按照指示率支队配合第46军作战。解放军连战连捷,罗湘的队伍后来被正式编入46军第137师。当时的我军46军军长,是名将詹才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得知罗湘的身份后,詹才芳非常吃惊,也非常高兴。他立即向四野政委罗荣桓发电报,告知这一意外情况,并请示如何安置罗湘带来的武装力量。罗荣桓感到无比欣慰,但他并没有因为罗湘是自己的弟弟,而给予他特殊照顾,罗政委坚持人民军队原则,要求詹军长按照规定和标准,严格加强新编队伍的思想改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詹才芳很尊敬首长,认为罗湘的功劳也不小,便提议让罗湘担任137师副政委。这个职务非常高,罗荣桓为了避嫌,拒绝了詹才芳的提议,表示罗湘应该经受更多的考验,不适合担任过高职务,只让他出任团副政委。不久后,在罗帅的指示下,弟弟罗湘被安排进军政大学,接受系统性的共产主义教育。罗湘从学校毕业时,全国战事已经基本结束,他没有再回军队,最终被安排到地方工作,并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82年,77岁的罗湘病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