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巴尔干12——铁托纪念馆、圣萨瓦大教堂

林晖(真情追梦)

今天是在巴尔干三国旅游的最后一天,我们又回到了贝尔格莱德。<br> 首先参观铁托纪念馆。<br>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Јосип Броз,英文:Josip Broz Tito;1892年5月25日-1980年5月4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1953年1月14日 - 1980年5月4日),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br> 铁托早年被征入奥匈帝国军队,被俄军俘虏后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十月革命。1918年加入俄共(布)在南斯拉夫的支部。1920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1941年开始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反法西斯委员会(临时政府)主席。后被授予南斯拉夫元帅称号。曾七次粉碎德意侵略者对人民军的围剿,最后配合盟军解放全部国土。1945年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任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当选为南共联盟总书记。1953年起任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近三十年。1969年当选南共联盟主席,1974年被确定为终身主席。1980年在卢布尔雅那逝世,享年88岁。 <br> <br> 铁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赢得国家独立做了出贡献。战后创建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制定了“积极共处”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发起召开了不结盟国家会议,反对苏联的干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稳定。在20世纪反对霸权主义、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地位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铁托生前生活非常奢侈,在境内到处都有他的豪华别墅。死后根据铁托的生前遗愿,墓地却修建的相对比较简单。<br> 铁托的陵墓旁边是铁托第三任妻子约万卡的陵墓。据介绍她曾是铁托的保镖。铁托去世后,她曾被软禁了几年,去世后根据她的生前要求,还是将她葬在铁托的旁边。 铁托生前的办公家具。 纪念馆展出的是他生前用过的枪支、衣物用品,各国赠送的礼物。最多的是马拉松的冠军的奖杯(几十枚)。因为他在政时期,人民对他热爱,每一届马拉松冠军都会将奖杯送给他,延至他逝世后的几年。 展厅还展出了铁托逝世时的吊唁场面。 及各国领导人参加吊唁的相片。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一位伟大的新战士登上了舞台,铁托元帅的游击队向德国人发起殊死的激战。”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称铁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领导人”,并说“铁托确实是一位伟人”。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1944年2月致电铁托称:“兄弟的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和他们的光荣的人托民解放军反对德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激起苏联人民的深深钦佩,成为激传励欧洲一切被奴役人民的榜样。”但在1948年,因同斯大林发生冲突,铁托被打成“马列叛徒”、“帝国主义代理人”。 纳粹德国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说:“铁托是巴尔干的头号问题”,“活捉铁托,把他押到我这里来,我倒要看看他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向他行最高军礼—枪毙他”。 我国领导人华国锋主席向铁托敬献花圈。<br> 中国方面涉及到铁托的评价,是在中南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变化的。在建交前至建交后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民族主义者”、“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法西斯主义者”、“犯错误的同志”、“现代修正主义者”等。到中国方面认识到铁托主导的不结盟运动对反霸和维护和平的重要性及积极寻求革新时,铁托被称赞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杰出活动家、“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 197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会见到访的南斯拉夫联邦总理杰马尔·比耶迪奇时说,铁托不怕压迫,像铁一样坚强。 铁托去世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评论对他予以高度评价,称其为“南斯拉夫人民的伟大领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br> 铁托的陵墓与办公大楼一直被塞尔维亚政府所维修保留,并对外开放让大家参观。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在维修的铁托办公楼</div> 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铁托作为一个克罗地亚人,当政时期对南斯拉夫的最大民族塞尔维亚人采取了打压政策。1966年起对兰科维奇集团“中央集权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严厉,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有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在制度上,铁托时代也作了抑制塞族强权的(或用塞民族主义者的话说是“压塞尔维亚”的)安排。除了从塞族中划出新民族、缩小其版图以外,铁托设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人们放弃原有族群认同而去改宗这一新的群体。这些政策使得国家凝聚力大为下降,也导致了南斯拉夫日后分解再分解,国家失去了维护主权和领土统一的能力。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r> 我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希望他们能幸福、繁荣。<b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忆秦娥·参观铁托纪念馆》 林晖</div> 生平忆。<div> 铁蹄踏境军情急。</div><div> 军情急。</div><div> 驱驰血路,</div><div> 山河可泣。</div><div><br> 外交自主家邦立。</div><div> 阋墙争斗惊沉戟。</div><div> 惊沉戟。</div><div> 是非过往,</div><div> 未妨评析。</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马可教堂</h3> 圣马可(St. Marc)教堂也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地标,拜占庭式的红砖外观非常抢眼,里面则有着哥特式的高挑穹顶和色彩浓郁的东正教装饰。走进圣马可教堂氛围肃穆安静,人们虔诚祷告,我们都不敢发出声响,怕影响他们。 谢谢旅友事先为我们探了路,并拍下了夜景下的圣马可教堂。 圣萨瓦大教堂坐总占地1800平方米,采用了东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设计。但教堂主体有别于传统的拉丁十字形(横短竖长),而采用了四边基本等长的正十字形状,东西91米,南北81米,这就使得教堂自任何角度看去均显方正整齐,宏伟异常。作为每个教堂必备的钟楼,四座钟楼均匀镶嵌于十字形的四个直角处,与教堂主建筑合为一体。为突出正面效果,南方的两座钟楼略高于北部,其上共挂铜钟49口,其中最大的直径2.04米,重6200公斤,最小的也有150公斤,49口钟总重23755公斤,总值33万美元。每当钟鸣时分,四座钟楼一齐发动,悠扬悦耳的钟声传遍贝城。教堂通体以纯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晶莹坚固的质地确保了教堂的稳固与高大,也象征了教会的威严与圣洁。 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弗拉查尔高原,那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首相思南帕夏焚烧他遗体的地方。它主宰着贝尔格莱德的市容,也许这个城市中最宏伟的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是巨大舒展的穹顶,圣萨瓦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据介绍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4000吨重的穹顶连同12米高的十字架,全部在地面上整体完成。而其安置更成为建筑学中的创举,1989年5、6月间,动用16架大型特制液压起重机,日均垂直向上移动2米,共耗费20多个工作日,每天围观者数以万计,4家欧洲电视台转播了穹顶安置的情况。 在塞尔维亚重要的宗教节日――圣维丹日(6月28日)到来之前的6月26日穹顶成功安放。四座钟楼的顶部各覆盖一座相应大小的穹顶,与主堂形成了很好的呼应。教堂高度70米,加以其所处位置海拔134米,因此无论从何方进入贝尔格莱德,都可以看到其威武的身姿。 教堂西南,公园的西侧入口处,一座巨大的青铜塑像屹立,他双手侧举,一手持圣经,一手紧握十字架。这就是圣萨瓦・奈马尼亚的塑像,教堂因其而得名。 <br> 圣萨瓦,在塞尔维亚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11世纪末期,饱受战乱困扰及拜占庭统治的塞尔维亚人迎来了独立的曙光。塞尔维亚的民族英雄斯蒂芬・奈马尼亚率领塞族人民浴血沙场、南征北战,初次建立了拥有独立王权、统一的塞尔维亚王国。这位开国之君也因此备受尊重,被后世冠以“伟大而完美的斯蒂芬・奈马尼亚”尊号。 <br> 最伟大的人物也难以逃脱岁月的侵蚀。随着一代英主溘然长逝,王位虚悬,一场兄弟阋墙的夺位之争爆发。在这场角力中,奈马尼亚的三位王子卷入:长子武坎、次子斯蒂芬以及幼子萨瓦。 他们面临的将是改变一生的抉择。三位王子中,萨瓦对世俗政务不甚关注,却对宗教情有独钟。在其父奈马尼亚皈依东正教后,萨瓦更是全面管理了王国的宗教事务。而武坎与斯蒂芬可谓势均力敌,因此萨瓦的态度尤为重要。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次兄斯蒂芬一方,并以所具有的宗教影响全力支持斯蒂芬夺取王位。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斯蒂芬成功登上王位,接掌王国大权。 <br> 随着次兄的即位,萨瓦开始酝酿更长远的规划。他敏锐地注意到,塞尔维亚的历史中并不缺乏英勇和顽强,然而数百年来,这种勇武往往被其他民族利用,充当炮灰之后,塞族人又会陷入新的统治。这种情况的发生,追本溯源就是塞尔维亚民族缺乏强大的向心力,难以把民族整合成具有同样价值观的团结整体。萨瓦果断决定,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凝聚人心。 <br> 在王兄的支持下,萨瓦毅然独自动身,北上君士坦丁堡觐见大牧首,在其恳求下,塞尔维亚第一次奉命建立了自己的总主教区,这不仅仅是东正教传播史上的重要进展,也对塞尔维亚今后的历史起了决定性的改变。在此后的数百年中,塞尔维亚又相继陷入了匈牙利、奥斯曼等国的统治,但无论压迫多么严苛,整个塞尔维亚民族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凝聚力,凭借这种凝聚力,他们以不懈的斗争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独立,建立起塞族自己独有的文化,使塞族能够与巴尔干各国和睦相处,由此萨瓦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 <br> 走进一楼大厅,金碧辉煌。 各个穹顶也是璀璨华丽。 这一侧是圣母玛利亚。 另一侧是耶稣。 下到地下室被其华丽程度所惊艳,精致无比的大吊灯衬托着天花板上的彩绘,四处熠熠生辉。这里四周墙壁上布满对塞尔维亚天主教发展有影响的人物。 宽广的大厅是向信徒们布道的地方。 1941年二战期间德国对南斯拉夫的袭击打断了教堂的建设。直到1984年夏天才获得国家许可才能重新开工,并重新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堂建设工作得以继续的规章制度。建筑师兼大学教授Branko Pešić被任命为该建筑的主管人。如今教堂虽然仍未完工,依然在建设中,但这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寺庙成为了贝尔格莱德现代而生动形象的最佳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