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船游八~航海要道直布罗陀

烂笔头随记

<p class="ql-block">船游第八天,十一月十三日,我们到达直布罗陀。</p> <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是位于西班牙南面地中海沿岸的一个半岛,面积只有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公里,扼守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航海要道——直布罗陀海峡。</p><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最初由中世纪的摩尔人定居,后来由西班牙统治,又于 1713 年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国官方承认的第14个海外领土,也是最小的一个。尽管西班牙此后多次想拿回主权,但由于西班牙经济不佳和政治长期不稳定,这个议题均被直布罗陀居民投票否决。即便1954年,西班牙最高领导人佛朗哥限制向直布罗陀供水,以此施压试图夺回直布罗陀也没得逞。</p><p class="ql-block">早在1842年维多利亚女王就授予直布罗伦城市地位,却因不明原因从官方名单中遗漏。直到2022年各城市竟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白金禧年庆祝活动时被研究人员从英国国家档案馆资料翻阅出来这一180余年前遗漏的史实,才被正式官宣为一个城市。</p><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属联合国认可的非自治领土。英国负责直布罗陀的外交、治安维持和财政稳定,实行地方自治,国防则由直布罗陀英军负责。具体行政事务交由全体选民直选产生的17人议会负责。</p><p class="ql-block">直布罗陀的经济以金融和旅游业为首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服务性产业为主。</span>由于当地不设利得税等税收,也吸引不少博彩商和线上游戏商。2019年,在英国逐步脱欧的背景下,直布罗陀开始寻求新的经济来源,如欲成为连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中国与第五大经济体系英国的桥梁,让东方的建设公司进驻直布罗陀相关城市发展计划的市场等。</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半左右,随着船离港口越来越近,一个巨大的状似海䐁般的岩石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下船出港口我们即被手持景点照片广告牌的出租车司机包围,选了其中一个进车向山上爬去。随着坡度的提升,港口及直布罗伦城市景象开始汇集眼前,林中弥𤠣的身影也隐约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半山腰司机停车让我们看弥猴。一下车即看到好几只弥𤠣在旁边上蹦下跳。只见一只弥𤠣不知手中拿到了啥好吃的,一下蹿到路旁的木桩上旁若无人地大快朵颐起来,树枝上的一只撅着屁股不知在找什么;栏杆旁边一只小弥猴则对我的招乎置之不理,只专注于手中的美食,真是些小吃货!在车上司机已提醒我们不能喂弥猴,只因由于长期和游客接触,山上的弥猴已产生依赖性,甚至发生抢游客帽子钱包等事件,因此当地政府已经制定法律,擅自饲喂乃刑事罪行,最高罚款可达500直布罗陀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种原产于北非的无尾弥猴在欧州大陆属直布罗陀特有,因它们的叫声提醒了当地驻军打击进犯者而被认为是直布罗陀的地方瑞兽,甚至传说只要有弥猴存在,直布罗陀就依然是英国海外领土。以至于1942年当弥猴种群急骤降到七只时。英首相邱吉尔下令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残余森林中寻求弥猴,以补充直布罗陀境內消减的弥猴数量。</span></p><p class="ql-block">弥猴曾由当地的英国皇家海军或后来的皇家直布罗陀军团负责。有专职军官负责他們的生活,包括食物配額,如生果、蔬菜和果仁,并将花费编列于军团予算当中。</p><p class="ql-block">弥猴現在交由直布罗陀鸟类和自然历史协会及直布罗陀退役军人诊所负责照顾,水准依然和英军管理期相似并为每只弥猴留影和植入晶片记录在册,可宝贝着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上走我们来到赫拉克勒斯之柱,即大力神之柱。据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西行时须翻越曾经是阿特拉斯的山。赫拉克勒斯没有这个耐心,就一拳挥去用他超人的力量粉碎了那座山,将大西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形成了直布罗陀海峡。山裂开的一部分是直布罗陀,成为北大力神之柱,另一部分是蒙特哈乔山或杰贝尔穆萨山,成为居于摩拉哥的南大力神之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北两座山守卫着大西洋的入口或扼守着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并且由于直布罗陀400多米的高度和其西边开阔的海湾变得易守难攻,从而使</span>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的直布罗陀和直布罗陀海峡从最初的腓尼基人占领之后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甚至有人认为“谁掌控了直布罗陀,谁就掌握了船只进出地中海的动向。以军事和海权来说,很少地方具备直布罗陀这样的战略性地位。”</p><p class="ql-block">今天随着航海法的实施,历史的腥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血雨</span>已经远离这个航海要塞,但它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突出。</p> <p class="ql-block">从观景台隔海望去,对面的北非大陆清晰可见,摩纳哥山峰上云雾缭绕似山水画一般展现在眼前,而那海拔八百多米高的杰贝尔穆萨山尤为突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峡长58公里,最窄处不到15公里。海峡上正</span>有艘艘货轮在摆渡着。据说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想出海到大西洋,必须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直布罗陀-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这条航路每天有千百艘船只通过,是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等司机给我们拿到游自然保护区的票后我们先进了圣迈克尔洞穴,只见钟乳石从洞穴顶上以千奇百怪的形状吊下来,又被拔地而起的石笋给撑住。有细长浓密如水珠帘的,也有短宽丛生如重重叠叠的珊瑚礁或海葵群。</p><p class="ql-block">传说圣迈克尔洞穴是无底洞,著名的岩𤠣就是在其入口处晃荡,最后通过曾经横跨海峡的隧道来到了直布罗陀。在古希腊时代,这个洞穴据说是哈迪斯之门之一,是进入地狱的入口。人类最早踏足该洞穴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万年左右。直布罗陀属石灰岩地层,很易被雨水侵蚀成洞穴。圣迈克尔洞穴是直布罗陀岩石内发现的 150 多个洞穴中访问量最大的一个,每年接待近 1,000,000 名游客。</p><p class="ql-block">洞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根大柱撑起的大厅,中间还摆放了多排座位,供游客坐下欣赏灯光照射在这些钟乳石上的瑰丽景象,真可谓流光溢彩,配以深沉的音乐,就象目睹了火山喷发,岩浆奔流,开天辟地创世界的奇迹。直到参观完毕回到阳光下,激荡的情绪仍难以平复。</p> <p class="ql-block">上车继续向山顶开到玻璃栈道,站在栈道顶角,人就象悬浮在大西洋之上,蓝天白云似触手可及,而直布罗陀东侧的悬崖峭壁更触目惊心地耸立在眼前。瞭望塔和哨塔则矗立在那山尖尖上虎视眈眈地盯着直布罗陀海峡及两岸。</p> <p class="ql-block">途中我们又见几处弥𤠣,要么坐在栏杆上仰望天空思考,要么蹲在石头上冥想, 要么撑着手臂在哨塔顶上瞭望,要么在高山之巅俯瞰着直布罗陀,看来这些宝贝儿们并不只是吃货,好像也被英驻军喂养成了思考者或哨兵?</p> <p class="ql-block">下到半山腰来到直布罗陀观景台,向西望去可看到我们的游船静泊在港口,岸边填海区布满了新式楼房,最特别的是那在边境线边上两端各伸向地中海及大西洋的飞机跑道。由于地理限制,这个靠填海建成的飞机跑道仅1,800米长,只能供中小型飞机升降。唯一过境道路温斯顿·邱吉尔大道则横穿跑道路面,故每当有航班升降时,铁路型的道口栏杆便落下封闭道路禁止车辆通行,好让飞机安全通过,成为世界上所有机场唯一的景象,而且这特殊景象随着跑道东端下方的隧道于2023年通车也不可见了。</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台上还看到几个遗留的炮台及一纪念碑,上面写着"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和爱丁堡公爵殿下在此眺望直布罗陀,1954”。</p> <p class="ql-block">随后按指示牌提示我们左转向大围攻时的二战隧道走去。据说英军在二战大围攻期挖掘了大量的地下工事,将整个直布罗陀巨岩建成一座巨大的隧道网,成为一个包含医院、仓库、工厂、弹药库、面包房、发电站、淡水处理厂和通讯中心等各种设施的地下堡垒,可容纳1.6万名守备部队,储存的粮食物资足够守军坚持16个月。</p> <p class="ql-block">隧道里有很多雕塑展示军队在里边的各种活动场景,包括锻造,训练,作战,甚至娱乐 等。</p> <p class="ql-block">隧道整体都很高,有些地方还很宽,走在里面除了有些凉意,并无潮湿发霉的气味,除了看不到蓝天,感觉就像是在逛大街一样,他们好像也的确是以街道名区分不同的区域及纵横交错的分支。</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隧道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但也有少数几处完全是自然溶洞般,不知如何形成那样宽阔且相对平滑的顶面。</p> <p class="ql-block">隧道中间和尽头有凿开或自然形成的进出口,从那里可以俯瞰东面的景象,如伸向大西洋的飞机跑道,对面的西班牙城市,尤其让人震憾的是一大片墓碑,那是二战大围攻时牺牲将士们的纪念陵园。</p> <p class="ql-block">出了二战隧道, 我们朝摩尔人城堡走去,路过炮台又遇一家弥𤠣。弥𤠣爸妈在依偎着晒太阳,小弥猴在几个十几岁的游客面前玩耍着, 大概是在为它录像,它就拉着别人的手机要看,不给看就撒娇,还要亲人家,抓头发摸脸撩完开跑,真够调皮的。</p> <p class="ql-block">从摩尔人城堡下来我们沿着上城区的街道,弯弯曲曲地向老城区走去。街道上的建筑以地中海风格为主,有一个墙面贴满了贝壳,别具特色。夕阳从屋顶探着头,形成耀眼的光柱,为周围的墙面镀上一层金黄色;围墙的篱笆上爬满紫色牵牛花;门前的拱门上则缀满了金色露珠,紫红色蜂鸟花或怒放的三角梅。</p> <p class="ql-block">一只欧洲银鸥 悠闲的栖息在柱子顶端,冬天来了,不知它是要南迁,还是就在这里定居?某人为了看这大型海鸥飞翔的美姿,硬着心肠地惊扰了它的歇息。</p> <p class="ql-block">来到城区,这里的建筑更倾向于英式,街道不宽但非常整洁干净,居然还有把做盆景的小叶黄榆树种成篱笆。看到有人当街摆的水果蔬菜摊上有香焦,佛手瓜及牛皮菜,带绿叶的桔子等,估计都是附近城市进口的。直布罗陀没有河湖。历史上靠积攒雨水维持,导致霍乱、黄热病反复暴发流行。目前直布罗陀则是完全依靠海水淡化,并有一套用于卫生目的的海水供水管网。每年淡水使用约100万立方米,海水使用400万立方米,只是我们在观景台俯瞰时没认出什么建筑用于海水淡化。</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街往市中心走即来到大炮台广场,这是直布罗陀市中心两个主要广场中较大的一个。因广场北端有英军1817年建成的炮台和防弹兵营,故被称为炮台广场。早在摩尔人时期就已在此设防,最开始是建在海滩上的沙子上,到英国拥有了这块飞地后,他们在更高、更坚固的地面上建造堡垒墙和城垛,并于 1817 年在乔治·唐 (George Don) 将军的总督统治下竣工了炮台,又在大围攻之后,拆除了广场内遭受严重破坏的大部分建筑物,把这片区域变成一个滨海广场,可用于举办阅兵和公开处决等公共活动。 20 世纪 90 年代再次翻新,把占据半个广场的停车场取代为众多酒馆、酒吧、餐馆和商店而成为商业中心。该广场还用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从现场露天音乐会到国庆庆祝活动。 如2012 年,广场举办了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威塞克斯伯爵和伯爵夫人出席了活动。这里也是大多数游客进入直布罗陀市中心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从炮台广场门洞出来不远就是直布罗陀战争纪念碑,水港路及填海区的各种高楼大厦,还有乔治·鲁克海军上将爵士的雕像 。1704年8月这位将领在二级舰皇家凯瑟琳号指挥手下的乔治·宾上将率领22艘战舰炮击并且占领了直布罗陀,随即又指挥了其后的马拉加海战,保证了英军对直布罗陀的占领。</p> <p class="ql-block">在水港之家大楼前有二战大遣散纪念雕塑,纪念1940年当大围攻态势形成时,为了加强直布罗陀的军事力量,英国政府下令将妇女、儿童、老人和体弱者撤离到当时距离最近的盟国一法属摩洛哥。我曾经以为这让妇幼老弱远离炮火的举措是仁慈且必须的,然读过亲历者的背后故事后又嗟叹世事无常,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据说被遣散人刚到摩洛哥,法国就投降了,撤离人员被限令二十四小时内离开摩洛哥,他们的船根本无时间补给,只好返回直布罗陀,炮火连天的直布罗陀又不允许他们下船,稍事补给后在一艘护卫舰掩护下怱怱驶向布满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为躲避这些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们绕道航行了十六天才终于到达同样遭到德军轰炸的利物浦、斯旺西、卡迪夫和布里斯托尔的港口。这些港口的入口处又布有地雷,更别提途中缺水少医及贮藏不当发霉的食物……真是千辛万苦,数不胜数。这13000多人中的一半于战后辗转回到了直布罗陀与家人团聚,剩下的一半在难民营等待遣返,发送到雅买加等地,或定居于伦敦。战争无疑对任何一个平民都是一场浩劫。所幸的是现在直布罗陀市已从以军事基地为主的经济转向一个普通但又特殊的城市经济,期待这个海希神创造的航海要道为着直布罗陀人,为着全人类贡献它应有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染红了山峦,温暖着海面,让我们一起祈祷山河依旧,世界和平,人们安居乐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