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是夏代石器,2002年在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遗址VT15M3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现展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p> <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p><p class="ql-block">在距夏绿松石龙形器尾部下端近4厘米处清理出的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器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似有断续的红色漆痕相连,据推测,该物与绿松石器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原应为一体。纵观全器,其形体曲伏蜷尾,为蛇形;头部有眉、眼、口鼻(口鼻应为一体),龙形轮廓已被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头向、腰铃及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都有特殊寓意。</p><p class="ql-block">“头向西北”寓意飞向天宫。该绿松石龙形图案呈“头向西北,尾向东南”腾跃升天状,是中国古代“乘龙升天”观念的反映。</p><p class="ql-block">铜铃可传达神灵的告示。《说文·金部》:“铃,令丁也。”段玉裁注:“铃,古谓之丁宁,汉谓之令丁。”是“铃”本名丁宁。《汉书·谷永传》说:“以丁宁阶下。”颜师古注:“丁宁谓再三告示也。”是“铃”声有“再三告示”之义。这说明巫师在祭祀或做法时,可暗中摇动绿松石龙形器,使铜铃发出声响以传达祖先神灵“再三告示”的旨意,这就是夏绿松石龙形器腰间系以铜铃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则是田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代的时候,二里头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作为中原王朝文明的先导,二里头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绿松石龙形器就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的用途仍有待研究,有专家认为它应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龙牌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其拥有者可能是宗庙管理人员。也有学者认为龙形器是早期的旌旗,为死者生前所用旌旗覆盖于尸体之上,应是早期族旗制度的反映。《诗经》中记述周王祭祀于宗庙,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描写,其中“龙旗”与“铃”对举,与该墓中龙牌与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龙旌具有引领亡灵升天的宗教意义,其拥有者应是供职于王朝的巫师。</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何种用途,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都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可谓“超级国宝”,禁止出国展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