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克│莫扎特与他的降E大调嬉游曲

音乐艺术人生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庆祝音乐奇才莫扎特的诞辰纪念日,268年前的1756年1月27日,他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当时萨尔茨堡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莫扎特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只有他与姐姐幸存下来,其他的兄弟姐妹都不幸夭折。</p> 这位音乐天才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而不朽的音乐遗产。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曲、室内乐、歌剧、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成为古典音乐的瑰宝之一。莫扎特的才华早在童年就展露无遗,他被认为是史上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其音乐作品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感激他为音乐世界带来的不朽贡献。 今天,我们将专注讨论他唯一的一部弦乐三重奏作品《降E大调嬉游曲》(K.563)。<br><br>弦乐三重奏作为一种独特的室内乐样式,一般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在海顿和莫扎特的时代,这种三重奏的形式已经得到了巩固,他为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创作的《降E大调嬉游曲》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共有六个乐章。 莫扎特的弦乐三重奏为这一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为之后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和舒伯特,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特别是在贝多芬早期的弦乐三重奏Op. 3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扎特《降E大调嬉游曲》的影响,贝多芬似乎以之为参照,展现了他在这一音乐形式上的独特发展和创新。这种传承与启发,彰显了莫扎特在音乐历史上的不朽地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乐曲简介</b></h3> 莫扎特于1788年夏天创作了为弦乐三重奏而作的《降E大调嬉游曲》,K563,共包含六个精彩乐章:1. 快板,2. 柔板,3. 小步舞曲、小快板、三重奏,4. 行板,5. 小步舞曲、小快板、三重奏,6. 快板。 当时,莫扎特正面临财务压力和健康问题的双重困扰。在几个月内,他完成了最后三部交响曲,随后着手进行一项宏大的创作项目——将弦乐三重奏真正交响化。尽管作品标题看似朴素,即“降E大调嬉游曲”,但却展示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和戏剧大师的卓越才华。 1788年9月27日,莫扎特在维也纳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长期支持他的富商朋友也是共济会成员普赫贝格。他选择采用了自己已有十一年未使用的标题,并借鉴了在1782年为巴赫赋格改编曲所用过的手法。这一选择表明莫扎特是在向自己的技巧极限挑战,似乎是在充满了严重困扰和焦虑的时刻检验自己的自信心。《降E大调嬉游曲》并非轻松愉快,而是充满庄严和深刻,充实而丰富,更像是作曲家晚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这部献礼之作表达了作曲家深沉的情感,乐章的进行既平静又欢快,没有任何绝望和沮丧的痕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789年的莫扎特画像</h3> 该作品首演于 1789 年 4 月 13 日在德累斯顿,安东·泰伯演奏小提琴,莫扎特演奏中提琴,安东尼·卡夫特演奏大提琴。 著名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将这部三重奏定义为“莫扎特最崇高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真正的室内乐作品,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只是因为它的目的是提供……艺术、发明和良好精神方面的特殊东西。...每一件乐器都是最重要的,每一个音符都很重要,每一个音符都是对声音中精神和感官满足的贡献。” 德国音乐评论家曾评价莫扎特的《降E大调嬉游曲》:“这部作品证明了财政压力往往能够催生艺术家的独特杰作。它是莫扎特室内乐的巅峰之作,作曲家在所有六个乐章中展现了成熟和个性,同时也能够提供愉悦的娱乐,最终赢得了赞助人的赞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降E大调嬉游曲》片段</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弦乐三重奏</b></div> 弦乐三重奏是一种室内乐形式,呈现了三个不同音高的弦乐器,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声音组合和表现力。<br><br>由于仅有三位演奏者,弦乐三重奏创造了一种亲密的音乐体验,使听众更容易深入体验每个音符的微妙差异。 这种组合允许演奏者之间展开更为紧密的音乐对话,创造出深度和复杂性的音乐纹理。<br><br>弦乐三重奏能够适应各种音乐风格,涵盖了从巴洛克到现代音乐的丰富作品。 在欣赏弦乐三重奏时,首先要注意聆听旋律。由于弦乐三重奏通常以旋律为主导,因此在欣赏时应关注旋律的发展和变化。其次是体验乐器之间的对话,了解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并互相呼应的。最后要感受表现力。弦乐三重奏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从温柔悠扬到激烈亢奋,让人体会作曲家是如何通过这一演奏形式来传达内在情感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何是一个冷门</b></h3> 在室内乐中,弦乐三重奏是相对冷门的形式。相较于弦乐四重奏,三重奏的配器显得略显单薄,音色的表达也相对有限,音效方面难以与更多和声选择的弦乐四重奏相媲美。但德国乐评人汉斯彼得-克雷尔曼却认为,在莫扎特这首奇妙的三重奏中,这种音乐的效果主要基于三个弦乐声部更为强烈的特色,演奏者可以不必像四重奏那样炫技,但却需要简洁地增强特色。因此,博学和娱乐都达到了独一无二的完美境界。换句话说,它之于音乐,就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之于视觉艺术一样,给观众带来纯粹的享受。 由于演奏难度较高,弦乐三重奏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这也限制了其受众范围。在国内,很少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平的弦乐三重奏,尤其是来自弦乐三重奏故乡德奥的世界级演奏者组合,更是非常罕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顶级的组合</b></h3>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首席约尔格·法斯曼、中提琴手塞巴斯蒂安·赫伯格,以及大提琴手迈克尔·普法德于1995年组成了德累斯顿弦乐三重奏,致力于展现室内乐的卓越艺术。受到20世纪著名作曲家让·弗朗赛克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和恩斯特·冯·多纳尼的弦乐三重奏作品启发,他们努力挖掘这一音乐形式的深度和美感。 德累斯顿弦乐三重奏的音乐之旅遍及德国各地,包括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慕尼黑爱乐大厅,以及弗雷登音乐节、撒克逊-波西米亚音乐节、莱茵高音乐节和中德广播音乐之夏等各类音乐节。他们演奏的曲目涵盖了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等大师的弦乐三重奏作品。 德累斯顿弦乐三重奏多次呈现莫扎特的这首经典作品,受到德国各类媒体的高度评价,形容他们的演出为“触手可及的精致室内乐”,并赞扬他们是“出类拔萃的组合”,令人联想起传奇的意大利阿尔奇三重奏。《德累斯顿新报》对他们的演奏给予高度赞誉,认为演奏成熟稳健,注重音乐的舒展,却不沦为轻浮取悦的表演。 一位乐评人在拜罗伊特玛格丽特歌剧院的演出后写道:“从一开始,弦乐的空灵音色和生动演奏就吸引着观众全神贯注。我从未在公开音乐会上听到过如此安静的演奏,就像对莫扎特唯一一首弦乐三重奏的清晰诠释。整部六乐章的作品仿佛由一个神经细腻的有机体组成,声音的细微变化时而超脱尘世,时而超凡脱俗。” 《北巴伐利亚信使报》认为:“他们演奏的莫扎特伟大的弦乐三重奏每时每刻都显示出精心、周密的计划;他们的音乐姿态有修养,但绝不圆滑,在雄辩的发音和声乐的旋律之间保持着极为自然的平衡。这些都是处理乐曲的方法。同样,快板以其精心调配的色彩为中心,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温暖气息。然而,这也表明了乐团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德累斯顿人微<br>妙而亲切的风格强调了高级艺术音乐。也许舞曲段落可以比三重奏更轻松愉快,就像壁画一样,但德累斯顿人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令人赏心悦目。” 《南德意志报》的评论写道,不需要任何非音乐的元素来迷惑听众的感官;纯粹的音乐足以确保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这一迷人魅力。这首曲子可能比莫扎特 41 部交响曲中的任何一部都要长,但时间确实不是衡量这首曲子的标准。如果真要挑出值得一提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三重奏演奏的统一性,以及三位德累斯顿人演奏时看似自发、即兴的神态。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演奏家简介</b></h3> 约尔格·法斯曼(Jörg Faßmann)是德绍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生于1966年,从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他在莱比锡国际巴赫比赛和马克诺伊基兴国际音乐比赛中表现卓越,1987年成为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成员,之后晋升为乐团首席。除了卓越的演奏技艺,法斯曼还在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担任教职,致力于培养年轻的音乐家。 塞巴斯蒂安·赫伯格(Sebastian Herberg)是德国中提琴演奏家,1968年出生于波茨坦。他在波茨坦的音乐学校接受中提琴基础课程,之后在“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Thomas Wünsch教授。赫伯格曾在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担任独奏中提琴手,1994年以来一直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独奏中提琴手,同时在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的Giuseppe Sinopoli音乐学院担任教职。<br> 迈克尔·普法德(Michael Pfaender)是1964年出生的德国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顿音乐学院的Friedrich Milatz教授的学生。他曾是哈勒哈德音乐节管弦乐团的副独奏大提琴手,1992年以来一直是莱比锡中德广播交响乐团(MDR)的大提琴首席。他的独奏录音包括多种作品,展现了他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多样才华。他使用的大提琴是由彼得罗·安东尼奥·达拉·科斯塔于1762年制作的。 <p class="ql-block">这三位音乐家共同构成了德累斯顿弦乐三重奏,致力于展现室内乐的卓越艺术。他们的演奏备受赞誉,为音乐界的繁荣发展贡献良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