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①、走进乳山市“到根见”村,参观当地的高氏旧祠</p><p class="ql-block">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到根见”,在乳山市乳山寨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到根见村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民间有“不到山根看不见”的说法,风光清新自然。关于这种地理环境和风光,此前我们曾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这次介绍的重点,主要在于村里的一处人文建筑,那就是当地高氏家族的老祠堂。</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半岛,“高”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在很多县市区都有成规模的分布,其渊源不尽相同。以乳山市为例,根据《乳山市志》的记载,该市高氏可粗略分为三大支,一大支与海阳徽村有渊源,另一大支就是到根见一脉,这两支规模较大,还有一支相传从文登迁入,规模较小。</p><p class="ql-block">按照市志的说法,到根见高姓是明代从凤阳府迁来,后裔还分布在人石、滩甲庄、孤石河、车村、西北岛、新建等村。</p><p class="ql-block">到根见村的高氏旧祠,临街沿河而建,具体年代暂时未见记载。院内的一棵紫薇树,根据威海林业资料的记载,已有430余年树龄,为二级保护古树。当地盛传,此树与旧祠同龄。而除了紫薇树之外,该村还有一棵老银杏树,亦属二级保护古树。</p><p class="ql-block">这座高氏旧祠现已闲置,部分位置有所失修,但总体框架还算完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莱阳莱西有“咸”姓人分布,在历史上曾出过不少官宦人物</p><p class="ql-block">“咸”,总体而言是个相对少见的姓氏,不过在胶东半岛有一定规模的分布。其中,老莱阳县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当地咸姓人不仅有若干聚居村落,并且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官宦人物,本文就以民国版《莱阳县志》为依据,对此进行简要列举和盘点。</p><p class="ql-block">在列举人物之前,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莱阳咸姓的渊源。《莱阳县志》将咸姓列为“金元故家”,称:“咸氏,明明经惟一之族,其先金陵人,元末徙,散居一区南小平、五区咸家庄等村。”也就是说,莱阳咸姓原籍金陵,元末迁至莱阳。(注:咸家庄现属莱阳市吕格庄镇,听说现在已无咸姓人。名称相似的莱西市马连庄镇咸家屯村,则有咸姓人居住。)</p><p class="ql-block">而上文提到的明“明经”惟一,即是此次要列举的第一位莱阳咸姓人物咸惟一。县志对他的记载是:咸惟一,先世金陵人,元末徙居莱阳,博通五经,隐居教授,明洪武三年以明经荐授本县训导,时干戈甫定,规制草创,衿佩失业,惟一毅然以师道自任,讲明伦理,剖析经义,务在身体力行,士风丕变,升临清州教谕。</p><p class="ql-block">咸惟一以儒学起家,其后世子孙也继承了这一家风。明正德年间,咸大昌(字吉士,幼颖异不群,游邑庠,屡举不第),以岁贡生的身份出任南直隶江阴县主簿,颇有政绩。史志称:“(咸大昌)止嚣讼,均徭役,颇有政绩,在任去世,神主祔于当地名宦祠,世享祭祀。”</p><p class="ql-block">咸大昌本人虽未在科举考场上更进一步,但他孙辈的咸怀良则实现了这一突破。根据《莱阳县志》记载,咸怀良,南小平村人,咸大昌之孙,明嘉靖戊辰科进士,先后担任南直霍邱县知县、陕西平凉府同知、南直凤阳府知府、山西大同兵备道、陕西按察司佥事等官职。万历年间,莱阳县修撰县志时,咸怀良曾以乡宦的身份参与。他去世之后,葬在城西十里周家疃西。</p><p class="ql-block">咸怀良的儿子咸池则是万历年间的附贡,曾出任陕西岐山县主簿。</p><p class="ql-block">在明末,咸姓还出过两位名带“召”字的贡生,分别叫作咸来召和咸应召。前者曾出任日照县训导。后者在崇祯癸未年守城时殉难。</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明正德年间,莱阳咸姓家族还有一位名叫咸英的儒学生,因守城殉难而被县志所记载。县志称:咸英,儒学生,少有志节,乡里重之,始贼攻围甚急,英分守城埤,相拒略无惧色,城陷被执,不屈而死。</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受到了崇祯癸未邑难的影响,咸姓家族在进入清代之后科名有所逊色(莱阳不少大世家情况相仿)。不仅没有考取进士、举人,就连贡生也不多。查阅《莱阳县志》,只找到一位乾隆年间的岁贡生。他的名字叫作咸尔泽,来自大河源村(现属莱西市河头店镇),曾任博山县的训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明代掖县首位考取进士的人叫作刘善,永乐十六年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此前曾陆续介绍过平度和招远在明代考取的首位进士,本文的主题与之相似,这次要讨论的地方是掖县。</p><p class="ql-block">掖县,在明清时期为莱州府驻地,系该府区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不过,在明朝建立之初,这种“中心”地位体现的还不算明显。</p><p class="ql-block">当时,莱州府共辖两州五县,分别为:掖县、平度州、昌邑县、潍县、胶州、高密县、即墨县。而根据明万历版《莱州府志》的记载,这七个州县考取首位进士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平度州(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侯庸。洪武二十七年,甲戍科,吕谦)、高密县(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安仁)、即墨县(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侯荣)、胶州(永乐二年,甲申科,宋臻。永乐壬辰科栾瑄。永乐丙申科韩福。永乐辛丑科韩煦)、掖县(永乐十六年,戊戌骐科,刘善,户部主事)。由此可见,掖县在永乐十六年的戊戌科会试中才实现了明代进士“零的突破”。而这位金榜题名的人物叫作刘善。</p><p class="ql-block">刘善在掖县历史上虽然具有特殊意义,但由于年代久远,其具体事迹并未有详细流传。清代的《掖县志》仅提及他在永乐六年(戊子科)考中举人,又在永乐十六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户部主事(正六品)。(注:根据县志记载,永乐六年的乡试当中,掖县考取三名举人,除了刘善之外,还有贾敬、蔡博两人。这两人虽然后来都入仕为官,但并未考中进士。掖县明代首位举人滕宗智亦未考中进士。)</p><p class="ql-block">明代科考资料对刘善的记载亦不多,只知他是当科二甲第五十六名进士,籍贯标注为“山东掖县人”。</p><p class="ql-block">从一般逻辑推断,洪武、永乐之际的进士举人,来自当地世家大族的可能性较大,来自移民家族的可能性较小(刚迁来不久,立足未稳)。刘善是否属于前一情况(掖县土著刘氏),限于资料,暂时不能肯定。但至少可以明确这一点,他的家族应非“军籍”(莱州卫)。</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县志虽未记载刘善的详细里居,不过万历年间莱州郝氏家族的《掖邑北陵郝氏族谱序》却有所提及。</p><p class="ql-block">序言称:“赵、梁世家其大沟崖,而真公由是居晏乐窝之柳行东崖上,擢刘善之进士,与赵定基之子好励、犹子好霖,梁淳之於皆同年,而淳与真公为同乡党,士论称赏,时相平仲故里刘公善甚相爱重,擢给事特敕守秘书、功曹。”</p><p class="ql-block">以文中口吻来看,刘善的籍贯似乎为“相平仲故里”(晏婴故里)。而现莱州市平里店镇婴里村,即有“晏婴故里”之称。该村姓氏种类较多,其中就有不少刘姓人。这支刘姓人与刘善有无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族谱方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清代栖霞县的“水头社”</p><p class="ql-block">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水头社”,位于清代登州府栖霞县辖下。</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栖霞县实行“乡社制”,县下设乡,乡下有社,以社领村。起初乡社数量多有变化,到了明嘉靖年间逐渐稳定,形成“六乡四十六社”的区划格局,清代沿用之。“水头社”即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根据县志记载,“水头社”具体属“荆凤乡”管辖。该乡是由“荆山乡”和“凤山乡”合并而来,除水头社之外,还辖下荆夼、蛇窝泊、朱留、榆山等社。对栖霞熟悉的朋友,通过这些名称应该就能判断出荆凤乡的大体位置——即现在栖霞市蛇窝泊、连家庄一带。</p><p class="ql-block">不过,县志中仅记载有乡名和社名,对于社的管辖村庄则未有详细记载。这个“水头社”到底有多大?只能结合其他史料尝试推测。</p><p class="ql-block">首先从名称说起,水头社之名,应与水头村有关。现海阳市徐家店镇北部有南北两个水头村,其中北水头村历史更早,据说是因为临近富水河源头而得名。在历史上,北水头村长期属栖霞县管辖,清代雍正年间海阳建县之际,河东总督王士俊在奏请划定新县边界时还专门提到过水头村,称:“北以栖霞县之水头村为界。”直至上世纪中期,水头村才划归海阳。</p><p class="ql-block">大体确定了水头社的名称由来之后,按照一般逻辑,毗邻区域内的村庄应该也可视为水头社的辖区。</p><p class="ql-block">详细查询清代的《栖霞县志》,在人物章节中可以找到一条“水头社凰跳村”的记载。现栖霞市蛇窝泊镇有东西凰跳山,其中东凰跳与北水头只有一山相隔。这也可以作为上述推断的一个佐证。</p><p class="ql-block">此外,县志在列举善行时,还提到了一位名叫吕峤的人物。根据记载,吕峤就是栖霞县水头社人,“赴关东货殖致富,栖人困在关东者,均劝之归,酌量所需,助以斧资。”而水头周边村庄有吕姓聚居的并不多,也就是现蛇窝泊镇西河南村(原属连家庄乡)、唐家泊镇东柴沟、东小柴等村有部分吕姓人居住。以此推断,这些村庄在清代也有可能是水头社的地界。</p><p class="ql-block">在参考古代区划习惯以山以河为界的习惯,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猜测:清代栖霞县水头社的范围,有可能是介乎清水河与北榆山(榆山社应当是根据北榆山而来)之间,亦即连家庄乡的东部区域以及唐家泊镇的南部区域,大概包含东河南、西河南、马格庄、田水夼、山水庄、博地、东凰跳、卧龙沟、东小柴等村庄。</p><p class="ql-block">当然了,以上只是根据现有史料所作的个人推测。倘若能发现清代的族谱、地契文书等原始资料,将更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三国时期东莱“王颀”曾任玄菟郡太守</p><p class="ql-block">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王颀”(颀读音为qí,身材修长),为三国时期的东莱郡人,曾出任过玄菟郡的太守。</p><p class="ql-block">在汉魏之际,一郡之守本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无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三国志》篇幅有限,难以一一提及。王颀本人就没有单独的传记,事迹散见在更大人物的列传中。</p><p class="ql-block">《三国志》全文共三次提及“王颀”,分别是《董卓传》中的越骑校尉王颀、《毋丘俭传》中的玄菟太守王颀和《邓艾传》中的天水太守王颀。</p><p class="ql-block">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第一个王颀和后面两个王颀并非同一人(重名),因为前者死于东汉末的李傕郭汜之乱,后两者则都是魏国建立之后的官员。</p><p class="ql-block">在后两个王颀当中,出现在《毋丘俭传》中的玄菟太守王颀,被裴松之明确标注为“颀字孔硕,东莱人”。出现在《邓艾传》中的天水太守王颀则未提及籍贯。这两则记载的时间相差约二十年,跨度似乎有些大。不过,《晋书》提及王颀在晋武帝时期还曾出任过汝南太守。因此,一般认为这位天水太守也是东莱的王颀。(注:前文对王颀的籍贯标注为“东莱郡”,而如果只提东莱郡而不提具体县的话,一般默认为郡的治所,东莱郡在西汉时期治掖县,东汉时期一度治黄县,魏晋又治掖县。因此,不少观点认为王颀是掖县人。《三国志》对于太史慈的籍贯记载就更为明确,称他为“东莱黄人”。)</p><p class="ql-block">王颀任职过的地方不在少数,其中以在玄菟郡(汉四郡之一)时期的表现最为抢眼,主要功绩为征讨高句丽。《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此皆有着墨。</p><p class="ql-block">其中,《三国志·毋丘俭传》记载道:“正始中,(毋丘俭,时任幽州刺史)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高句骊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在毋丘俭征讨高句丽的过程中,王颀立有不少战功。他后来的官位虽然一直是“太守”, 但从任职地点来看,也是不断受到重用(就当时的繁华程度来说,上述三郡的排序为:汝南郡、天水郡、玄菟郡)。</p><p class="ql-block">此后,王颀的事迹不见详载。而等到西晋末年,他的名字却以另一种方式被史书提起。当时在中原战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东莱人王弥,就是王颀的孙子。</p><p class="ql-block">对此,《晋书•王弥传》记载道:“王弥,东莱人也。家世二千石。祖颀,魏玄菟太守,武帝时,至汝南太守。”从这段话的口吻来推测,王颀家族在魏晋之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二千石”的中层偏上门第。倘若不是王弥叛晋的话,这一家族在历史上或许会发挥更大的影响。不过,王弥因与石勒有嫌隙被杀,王颀家族多半也因此衰落,不再见于史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⑥、明代的“莱阳伯”</p><p class="ql-block">古代的爵位除王爵之外,最常见者当属“五等”之说,即所谓“公侯伯子男”。在清代之前,五等爵位通常搭配地名(通常是国郡县)前缀,以遵循“分茅赐土”之意(后来并不实封,只是空有其名)。</p><p class="ql-block">胶东半岛地处海隅,远离中原,当地郡县名称作为古代爵位前缀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汉代相对集中,如胶东王、曲成侯、牟平侯、掖侯等)。以莱阳为例,该县虽为大县,但却很少搭配爵位名称。笔者目前所知带“莱阳”字样的爵位,主要就是明代的“莱阳王”和“莱阳伯”(注:元代崇祀孟子时,曾将孟子的弟子“盆成括”封为“莱阳伯”。这种远隔千百年拟定的荣誉性称号不能等同于真正的爵位)。</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两个爵位虽然以“莱阳”为前缀,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莱阳王”系出自周藩(周王,封地在开封)的一个郡王支系,只是遥挂“莱阳”之名,实际与莱阳的关联度很低。而“莱阳伯”则是明廷对特定大臣的追赠爵位,并非生前所封,也不曾世袭。因此,这两个爵位在莱阳的知名度并不高,县志没有专门记载。</p><p class="ql-block">“莱阳王”的大体情况,此前曾有过介绍。接下来就重点介绍一下明代“莱阳伯”这个爵位。</p><p class="ql-block">综合《明史》和《弇山堂别集》(明代文士王世贞著述)的说法,明代曾有两人获赠“莱阳伯”的爵位,一位是永乐年间获赠的“周长”,一位是正统年间获赠的“孙荣”。</p><p class="ql-block">在两人当中,周长的年代较早,记载也更多一些。他是南直隶天长县人,有膂力、善骑射,追随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比如,在东昌之战中,“朱能(明成祖麾下的一位大将)帅周长等殊死斗,翼成祖溃围出。”待到明成祖登基,周长的官位也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此后,周长虽然保留军职,但主要工作转向“河工”,做了不少实事。永乐九年,他以都督(《明史》只称都督,《弇山堂别集》称右军都督佥事)的身份奉命同尚书宋礼、侍郎金纯一道疏浚“会通河”(大运河的一部分),后来还参与整治过黄河故道。而因为疏浚“会通河”的功绩,宋、金、周三人在身后还得到了在河畔建祠享祀的荣典。</p><p class="ql-block">周长既有战功,又有苦劳。所以,他在永乐十四年去世之后,朝廷追赠“莱阳伯”的爵位,并赐予了“忠毅”的谥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明代莱州有位名叫“杨溥”的进士,以德州卫军籍身份考中</p><p class="ql-block">明正德甲戌科一位名叫“赵伸”的进士,他原籍掖县(现莱州市),以德州卫军籍身份金榜题名。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鲜见,查询史志可知,在成化丙戌科(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进士的“杨溥”同样属于此例。</p><p class="ql-block">“杨溥”是一个重复率比较高的姓名,以此为名的历史人物有不少,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的末代君主叫作杨溥,明代前期名臣“三杨”当中有位杨溥,而这次要介绍的进士杨溥则是另外一个。</p><p class="ql-block">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杨溥在成化乙酉科乡试里考中举人,次年会试以二甲第五十一名连捷考中进士。关于他的籍贯,在《莱州府志》载:成化丙戍杨溥,掖人,占籍德州。进士登科录标注的则是:“山东掖县人,直隶德州卫籍。”(注:明代的德州本身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管辖,不过德州卫在永乐之后属直隶,详见赵伸一文,这里不再重复。)</p><p class="ql-block">这位杨溥虽然与“三杨”中的杨溥同名,但在仕途上却难以相比。后者位至内阁首辅,而前者的履历在史料中鲜有提及。清康熙版《德州志》中仅提到他曾任“佥事”。但明代设有“佥事”的机构不在少数,杨溥究竟是哪里的佥事,暂时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杨溥和赵伸两人的总体情况相仿,他们原籍都在掖县,后来均占籍德州卫,皆以军籍身份考中进士。不过,具体细节上也有些区别。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清代的《掖县志》在列举明代进士时将杨溥收录其中却将赵伸忽略在外。</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掖县志》并未明确记载原因,推测可能与两人的年代先后以及古人的“祖籍观念”有关。</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五世而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观念。也就是说,迁出原籍五代以内,与原籍地的联系仍比较紧密。而五代之后,就可以视为“籍贯更改”。杨溥在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进士,此时距离明朝建立还不过百年,从一般情况推测,杨氏家族即便在洪武年间就从掖县迁徙到德州卫,到成化二年时也还不满五代人。他们与掖县原籍可能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杨溥在德州考中进士之后,掖县那边也及时得知消息,且与有荣焉。</p><p class="ql-block">而赵伸则是在正德甲戌科(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比杨溥晚了将近五十年。很有可能赵氏家族当时在德州卫已经繁衍到了五代人开外,与掖县原籍之间不再走动。因此,赵伸考中进士的消息,并没有传到那边。后世的《掖县志》便将他的名字忽略。</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倘若赵伸不是军籍而是普通民籍身份的话,在五代之后,他的家族就可以申请不用再填写“掖县”原籍。不过,由于当时“军民分治”的管理制度,有明一代,军籍考生填写“原籍”的惯例也大体一直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明正德甲戌科进士赵伸,原籍掖县,以德州卫军籍身份中榜</p><p class="ql-block">与胶东有关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赵伸,是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说赵伸“与胶东有关”而不直接说他是“胶东历史人物”,是因为他属于祖籍在胶东,但在外地成长的情况。这种情况,具体与明代的卫所制度有关。</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军民分治”的制度下,军户子弟虽然籍属相应卫所,但并不视为与卫所同城的相应州县的人,在履历中需要同时填写家族的原籍地和现在的卫所地。查阅明代科举档案,经常能看到同一个人的名下标注为“某某县人、某某卫籍”。</p><p class="ql-block">赵伸即属此例,他在正德九年的甲戌科会试里考中进士。根据进士登科录的记载,他是“山东掖县人,直隶德州(卫)籍”。也就是说,赵伸的祖籍在掖县(莱州府),报考进士时的籍属为直隶德州卫。</p><p class="ql-block">据清康熙版《德州志》记载,明代德州共设两卫,一为洪武年间设立的德州卫,一为永乐年间设立的德州左卫,两卫的官署分别建在德州儒学后面的东西两侧。两卫起初均属山东都司(各领六个千户),永乐六年改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正因为德州二卫属直隶而不属山东,所以赵伸的籍属才标注为“直隶德州籍”。</p><p class="ql-block">赵伸的生平,在《德州志》中并无详细记载,书中只标注他曾任“知府”。而查询《明实录》等资料可知,赵伸所任的是陕西布政使司的西安知府,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兵部职方司郎中。后来,因为在西安知府任上表现突出,其上峰曾向朝廷推荐他为陕西布政使司参政。但是否实际出任,暂时未有考证。但即便没有出任过参政,进士出身、西安知府(正四品)的履历也算是比较显贵了(注:清代《陕西通志》在列举历任西安知府时,将赵伸记载为“山东德州卫人”,应当是编撰时不了解德州卫曾直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由于史料有限,赵伸家族在掖县原籍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假定该家族是在德州卫建立之初(洪武年间)就从掖县迁来,那么我们大体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明代之前,掖县存在一支土著赵氏,他们与后来崛起的东莱赵氏家族(族谱记载明初从四川迁到掖县)应该属于不同渊源。</p><p class="ql-block">而在清代《掖县志》的进士名录当中,并未收录“赵伸”的名字(明正德年间掖县志仅记载一位进士滕谧)。以此反推,赵伸家族迁出掖县的时间应当是比较久并且和故土的联系并不多吧。</p><p class="ql-block">当然了,以上只是根据现有史料所做的初步推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⑨、明代招远县首位考中进士的人叫作温濡,后来官至山西参政</p><p class="ql-block">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温濡,籍贯为招远县,身份系明代招远县首位进士。</p><p class="ql-block">招远虽然在北宋时期出过状元王俊民(注:北宋时尚无招远县,王俊民系以掖县罗峰镇人的身份金榜题名),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成绩总体并不理想。相对而言,明代招远县考取的进士人数要更多一些。不过,考取首位进士的年代却偏晚。</p><p class="ql-block">根据清顺治版《招远县志•科贡》的记载,温濡即明代招远县首位考中进士的人。关于他考中的时间,县志的说法为“正统甲子经魁、甲戌进士”。</p><p class="ql-block">按照干支纪年法,正统甲子为正统九年(1444年),而紧随其后的甲戌为景泰五年(1454年)。据此理解,温濡考中进士的时间似乎为景泰五年。但查询《明实录》可以发现,嘉靖八年时,温濡曾以“佥事”的身份出现。而嘉靖八年为1529年,距离景泰五年已经过了75年的时间,显然不太符合人的寿命规律。这说明县志对温濡中进士时间的记载多半有误。</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仔细翻阅《招远县志》,在“坊表”一章中还可以查到这样一条记载:“进士坊,为正德甲戌科温濡建。”正德甲戌为正德九年(1514年),在时间上与温濡担任佥事的年代比较接近。前后对比,《招远县志•科贡》中的“正统”应当是“正德”的讹写,同样是甲戌,前后相差了六十年。</p><p class="ql-block">而明代进士登科录亦将温濡考中的年代标注为正德九年,同样可以佐证上面的推断。正德九年距离明朝建立已接近150年,招远县才考取第一名进士,时间诚然有些晚了。</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德九年甲戌科会试中,招远县实际上考取了两名进士,除了温濡之外,还有一位叫作孙复初。而就排名来说,孙复初还要更高一些。那么,《招远县志》为何要将温濡列为本县明代第一位进士呢?</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与孙复初的复杂籍贯有关。根据进士登科录的记载,孙复初是“山东招远县人”不假,但另外还有一个标注是“直隶沈阳卫籍”。也就是说,孙复初属于明代常见的军籍进士,他虽然祖籍在招远,但学习成长都在外地,迁出可能也已经有数代,与招远的联系不够紧密。在温濡和他之间,招远人对温濡的亲近感更强。因此,县志编撰者就将温濡列为明代招远县第一位进士,而将孙复初屈居次席。</p><p class="ql-block">根据《招远县志》的记载,温濡“平生嗜学,有眉山癖,其为文浑涵光芒,几于形神俱似,乡试同考官梦长公入闱,放榜后,详其故,大奇之。”也就是说,温濡生平好学,尤其喜欢模仿苏轼的文风。参加乡试时,同考官梦见“苏轼”(长公)也来赶考,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温濡的事迹,大为惊奇。</p><p class="ql-block">温濡考中进士后,历任御史、河南山西等地的按察司佥事,后升任布政司参议、参政。在他之后,其家族又有多人考中举人、贡生。温姓也就此跻身招远当地望族的行列。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2002年时统计,该市温姓人的数量超过9800,居全市的第12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⑩、永乐年间灵山卫指挥张忠“纳妾”事件</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是一种常见的婚姻制度。按照此制度,男子(通常是达官显贵或家资富裕者)除了娶一位正妻之外,还可以纳数量不等的妾。妻和妾之间不仅地位有明显差别,娶纳程序也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大体来说,娶妻的程序比较严格,主要考虑门当户对,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后流程一般耗时较长。而纳妾的流程就相对简单,更多取决于男主人公的个人偏好,只要物质条件允许,往往很快就可以决定。</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二十二年,山东灵山卫(在半岛南部,现属青岛西海岸新区)指挥张忠因事路过北直隶真定府地界,偶遇一位民女。一见钟情之下,他当即打定主意,要纳对方为妾。</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中高级武官(卫指挥使为正三品),张忠自然有些家底。他找到女子的父母,送上了一份厚重的聘礼。见张忠身份显赫加之聘礼不菲,对方很快就答应了这门亲事。</p><p class="ql-block">如果情况只是上文所描述的那么简单的话,这次纳妾事件可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不过,张忠看中的民女此前已经跟别人订立了婚约,这样就出现了“一女嫁二夫”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自己的未婚妻竟然又要许配给别人,是可忍孰不可忍?盛怒之下,当事的另一位男方也不在乎张忠“官员”的身份,直接到衙门击鼓鸣冤,将此事诉诸公堂。</p><p class="ql-block">原告可以不在乎张忠的身份,但审理案件的衙门却因案件涉及三品命官而不敢擅自做主。此案经层层上报,最终交由朝廷中枢处理。</p><p class="ql-block">当时,明成祖常年征战在外,日常政务主要由居守的太子朱高炽处理。朱高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推崇以德治国(后来庙号为明仁宗)。他得知此事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p><p class="ql-block">“婚姻,风化之原,既有成言,义不可易。今嗜利而中易之,循夷虏之陋,以败风化,此父母之过。命法司罪主婚者,女子归先聘者,如忠不知即不坐。”</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的大意是:婚姻事务关乎社会风气,应当以诚信为本,不可因贪图利益而随意更改。责令有关部门对女方父母进行治罪处罚,女子仍许配给先前的人家,张忠如果不知情则不予追究。</p><p class="ql-block">而从《明实录》的记载来看,张忠的仕途并没有受到这次事件的影响。在明英宗时期,他还以原官职向朝廷申请在灵山卫学设置教授、训导各一员,并得到批准。以此推测,他当初纳妾时可能确不知情。当然,也不排除是朝廷顾及颜面而专门给他台阶下。</p><p class="ql-block">此案的事由及判决结果,后来被收入《明仁宗宝训》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明代后世类似案件的审理,都要以此为参考。灵山卫指挥张忠的这次“纳妾”事件,也可谓影响较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一座老式渡槽,在海阳市盘石店镇马格庄村</p><p class="ql-block">胶东乡村的老式渡槽,这次渡槽具体在海阳市盘石店镇马格庄村附近。</p><p class="ql-block">就位置而言,马格庄地处海阳市东部,与乳山市接壤。在两者之间,有一座山形巍峨的“大寨山”。</p><p class="ql-block">关于马格庄的由来,《海阳市镇村简志》载:“明嘉靖年间,马姓由‘小云南’迁居此地建村,命名马格庄。不过,该村现在已无马姓。2002年时统计,全村有600多户人家,包括刘、徐、郭、王、李、高、冷、郑、宋 、黄、杜、董等12姓,其中徐姓和刘姓居多。</p><p class="ql-block">这座渡槽位于马格庄村的西面,大体是自北向南走向,总跨约一里。从盘石店镇驻地方向进村途中就会从渡槽下方经过,视觉效果还是比较壮观的。</p><p class="ql-block">根据《海阳县志》记载,马格庄渡槽始建于1979年7月,至次年12月竣工,属盘石灌区干渠之输水建筑物。渡槽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18米,整体为下承式桁架拱渡槽,墩为石砌,槽身为矩形、混凝土,总工程量为1.9万立方米,投入工日7万个。</p><p class="ql-block">经过时代的变迁,这座渡槽与其他老式渡槽相似,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不过它总体保存完好,依然具有地标属性。下面这组图片就是渡槽的实景,大家可以直观感受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用石头砸开杏核的动作,在你们县怎么说?</p><p class="ql-block">讨论的是胶东方言中的一个字眼,这个字眼具体与杏子有关。</p><p class="ql-block">麦收之后,正是杏熟时节。如今物流发达,市场上的水果琳琅满目,杏子并不稀罕。但在条件相对有限的过去,情况却非如此。</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胶东乡村,孩子多而零食少,水果一般也只能应季吃。因此,杏子亦被视为“解馋之物”。</p><p class="ql-block">在记忆中,孩子们在吃杏子之际,不仅要吃杏肉,还会专门把剩下的杏核收集起来,留待晒干后用石头等坚硬之物将它砸开,取其中的杏仁吃。</p><p class="ql-block">有的杏仁吃起来“香脆”,但也有的口感“苦涩”,据说这主要与杏子的品种有关。笔者老家将果仁香脆者称作“椎杏”,将苦涩者称作“苦杏”。但笔者仅是知道这两个概念,具体如何区分,则一直没有弄清。</p><p class="ql-block">这些经历,相信不少同龄朋友都曾有过。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如今的孩子已经鲜有“砸核取仁”的举动。就是想吃杏仁的话,去超市里买即可。</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这次要讨论的方言字眼,就是描述“用石头等坚硬之物砸杏核”的动作。在普通话当中,一般用“砸”或者“敲”。而在栖霞东部,用的方言字眼读作“cán”。它具体对应哪个汉字?暂未详细考证。而“cán”这个字,可以广泛用在“砸”的动作描述上,除了砸杏仁之外,吃核桃也可以说“cán核桃吃”。</p><p class="ql-block">胶东其他县是否也这么说?因为没有一一走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民国时期一次选错对象的“绑架”</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战火频仍,治安不靖,许多地方皆有绑匪出没,关外尤甚。</p><p class="ql-block">当时,胶东民间流行闯关东。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人会遇到绑匪。有位到大连闯荡的蓬莱青年,就曾遭逢此厄。</p><p class="ql-block">通常来说,绑匪下手的目标以富家子弟居多。而这位蓬莱青年虽称不上家境贫寒,但也绝非大户出身。他之所以被绑匪盯上,主要与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惯有关。</p><p class="ql-block">爱美之人,往往格外重视穿衣打扮,这位蓬莱青年即是如此。他挣来的钱财多数用于购衣穿戴,并且喜欢拍照留念。平时走在街上,颇似一位公子哥。而绑匪们求财心切,不及摸底,经过几次简单观察,就将他选为目标。</p><p class="ql-block">等到得手之后,匪徒腾出功夫仔细盘问,方知选错了对象。但事已至此,只能将错就错,要求这位蓬莱青年的亲属送钱赎人。至于价码,自然要比想象中的低不少。</p><p class="ql-block">受此惊吓,该青年不敢再在关外闯荡,便决定返回蓬莱老家。而此番返乡,他也将自己在大连影楼所拍的一张得意照片带了回去。</p><p class="ql-block">时光如飞,转眼已过去大半个世纪。这位青年的儿子,也已进入暮年。提起父亲这段往事,他多少也感觉“不可思议”。“我父亲就是好穿,没想到还能被绑去。”在给笔者做完讲述之后,他笑着说。</p><p class="ql-block">当初那张照片,至今仍旧保存。登门拜访之际,笔者有幸目睹。只见相框之中,一位长袍青年挺身站立,目光之中颇带自信,诚然非“田舍郎”之神态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走进沐浴水库旁的一个山村,莱阳市沐浴店镇北上河</p><p class="ql-block">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北上河”,位于莱阳市沐浴店镇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沐浴店镇有不少村庄都在沐浴水库的沿岸,北上河的情况也是如此。观看地图不难发现,它总体是位于沐浴水库的东侧。</p><p class="ql-block">与附近很多村庄相似,北上河在历史上也因为修建水库而迁徙过村址。根据《莱阳市地名志》记载,该村旧址在蚬河(沐浴水库就是拦截蚬河蓄水而成)西岸,原名“(西)上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建水库之际,村址搬迁且一分为二,居北者称作北上河,居南者称作南上河。这两个村庄的规模都不算大,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均不足百户人家。</p><p class="ql-block">北上河村虽然不大,但姓氏种类却不少,听一位村民介绍,其中李姓相对较多。这位村民今年已过七旬,当年修建水库搬迁时,他还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童。</p><p class="ql-block">由于是库区搬迁村庄,北上河村的地势总体较高,很多房子是建在山梁之上。从外界进村的水泥道也是一路爬坡。不过,高也有高的好处。站在村里向四周眺望,视野相当开阔,西面的旌旗群山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沐浴水库以蚬河河段为主体,筑坝拦河之后,水位上升,淹没了四周不少山间沟壑,形成了众多伸入丘陵当中的港汊,犹如“龙爪”一般。在北上河村的附近,就有一条“龙爪”。顺着旁边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就可以来到水库的主干部分,在那里向南望,泄洪闸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受地形限制,北上河村平坦的耕地不多,附近多为山坡果园,有樱桃、有苹果、有西瓜、有板栗。而附近的丘陵上,还可以看到不少“大叶桲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旱”</p><p class="ql-block">连日高温,本不适合外出。但有旧友相约,便到某山区简单游览一番。</p><p class="ql-block">到达目的地之际,刚过下午二点,炙烤之感尤为强烈。我等虽尽量寻找树荫道路行走,但很快也是大汗淋漓。未过多久,众人便达成一致:“此行作罢,在阴凉处寒暄几句就各自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此次短时出游,虽未能领略到太多风景,但却对眼下的“旱情”有了直观感受。</p><p class="ql-block">沿途所见农田,主要有四大类作物,分别为玉米、地瓜、芋头和花生。其中,除花生暂时看不太明显之外,其余三者,皆已受到旱情波及。</p><p class="ql-block">其中,玉米现在普遍个头不高,且叶子发蔫明显,观之若瘦骨嶙峋之孩童,令人恻隐。而芋头叶子有过之无不及,生机萎靡,毫无“荷花”之感(注:雨水好的时候,芋头叶子往往长得又大又圆,有些从未见过芋头的人,往往会联想到荷花)。至于地瓜,虽然一向号称“耐旱”,但长势多少也受到影响,不少地块都有“缺苗”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农业看天吃饭,怕旱也怕涝。就胶东半岛而言,旱多而涝少。听老人言,早些年时五龙河、大小沽河、内外夹河等胶东大河,均曾有洪水成灾的情况。不过,新世纪之后,雨多的年份屈指可数,干旱的季节则屡见不鲜,以至于“小型抽水机”几乎成为胶东农家的标配工具。</p><p class="ql-block">大田作物的市场单价相对不高,乡民们大多不舍得反复抽水去浇,就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而樱桃、苹果等果树则是农民收入的主要依靠,又岂能听之任之?因此只能“又花钱又受罪”地去抽水浇地。但地多而水少,有些年头,甚至需专门买水浇灌果园。如今,种地者多已年迈,以老弱之身,与旱情相搏,殊令人叹惋。</p><p class="ql-block">如今科技虽已有诸多进步,但在自然面前,人类仍显渺小。胶东半岛多年干旱,却始终无解决良法。所能稍作缓解者,唯有等待暑期“台风雨”的到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明代莱州有位名叫“杨溥”的进士,以德州卫军籍身份考中</p><p class="ql-block">明正德甲戌科一位名叫“赵伸”的进士,他原籍掖县(现莱州市),以德州卫军籍身份金榜题名。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鲜见,查询史志可知,在成化丙戌科(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进士的“杨溥”同样属于此例。</p><p class="ql-block">“杨溥”是一个重复率比较高的姓名,以此为名的历史人物有不少,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的末代君主叫作杨溥,明代前期名臣“三杨”当中有位杨溥,而这次要介绍的进士杨溥则是另外一个。</p><p class="ql-block">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杨溥在成化乙酉科乡试里考中举人,次年会试以二甲第五十一名连捷考中进士。关于他的籍贯,进士登科录标注的则是:“山东掖县人,直隶德州卫籍。”(注:明代的德州本身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管辖,不过德州卫在永乐之后属直隶,详见赵伸一文,这里不再重复。)</p><p class="ql-block">这位杨溥虽然与“三杨”中的杨溥同名,但在仕途上却难以相比。后者位至内阁首辅,而前者的履历在史料中鲜有提及。清康熙版《德州志》中仅提到他曾任“佥事”。但明代设有“佥事”的机构不在少数,杨溥究竟是哪里的佥事,暂时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杨溥和赵伸两人的总体情况相仿,他们原籍都在掖县,后来均占籍德州卫,皆以军籍身份考中进士。不过,具体细节上也有些区别。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清代的《掖县志》在列举明代进士时将杨溥收录其中却将赵伸忽略在外。</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掖县志》并未明确记载原因,推测可能与两人的年代先后以及古人的“祖籍观念”有关。</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五世而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观念。也就是说,迁出原籍五代以内,与原籍地的联系仍比较紧密。而五代之后,就可以视为“籍贯更改”。杨溥在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进士,此时距离明朝建立还不过百年,从一般情况推测,杨氏家族即便在洪武年间就从掖县迁徙到德州卫,到成化二年时也还不满五代人。他们与掖县原籍可能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杨溥在德州考中进士之后,掖县那边也及时得知消息,且与有荣焉。</p><p class="ql-block">而赵伸则是在正德甲戌科(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比杨溥晚了将近五十年。很有可能赵氏家族当时在德州卫已经繁衍到了五代人开外,与掖县原籍之间不再走动。因此,赵伸考中进士的消息,并没有传到那边。后世的《掖县志》便将他的名字忽略。</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倘若赵伸不是军籍而是普通民籍身份的话,在五代之后,他的家族就可以申请不用再填写“掖县”原籍。不过,由于当时“军民分治”的管理制度,有明一代,军籍考生填写“原籍”的惯例也大体一直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端午节,点个“点”</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往往容易勾起童年记忆。今天是端午节,笔者就简单聊聊与端午相关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四大传统节日当中,对端午的感受最弱。这背后的原因也并不复杂——胶东半岛地处北方,受地理条件和历史渊源的影响,端午期间鲜有“赛龙舟”等集体性的活动,总体就是“各挂各蒿、各吃各粽”的简单过节模式,在“活跃”程度上不如其他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当然,这种感受弱是相对而言。总归这也是一个传统节日,相应的仪式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隋翔宇老家在栖霞东部,端午仪式较简,无非就是挂艾蒿桃枝、吃粽子鸡蛋、为儿童点朱砂等。前些年在走访牟平观水镇一处乡村时,见到当地有“挂猴”(挂在门前的一种物件,村民称之为“猴”)习俗,还颇有开眼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艾蒿、桃枝,在胶东乡村俯拾即是,鸡蛋亦属于常见之物,这些东西准备起来并不费劲。但粽子的情况就有些不同。</p><p class="ql-block">粽子非胶东土产,而三十年之前,物流交通尚不发达,乡村地区要买现成的粽子并非易事。因此,笔者老家常以“甜米饭”来代替。吃的时候,先盛在碗中,再加入红糖。这在形式上虽然跟粽子有些不同,但口感相差不多。而在形式和口感之间,儿童们显然更在乎后者,因此倒也乐在其中,吃起来总是欲罢还休。此时,大人就会告诫道:“甜米容易粘在胃肠里,少吃!”</p><p class="ql-block">在开吃之前,孩子们还要经历一道“专享”的仪式,那就是“点朱砂”。所谓“点朱砂”,是长大后才查询到的正式说法。儿时在老家,乡民们一般俗称为“点个点”。而所点之“物”,也并不强求是“朱砂”,只要颜色近于朱,能点在额头即可。</p><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儿时“点点”相当流行,并不限于端午当天,平时同样可以点。只不过端午的“点”,辟邪祈福的寓意更为深厚,而平时的“点”,则侧重于“美观”。笔者前段时间翻看旧影集,就看到几张自己儿时“额头带点”的照片。这种情况,很多同龄的朋友应该也都有吧。</p><p class="ql-block">点“点”的习惯,大约从上小学后开始淡化,此后更是鲜得一见。如今的端午,很多孩子可能只是象征性的吃个粽子而已。</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关于端午节的个人记忆,结尾之际不妨再闲聊几句关于端午节的普遍话题。每到端午,大家就容易想到历史名人屈原。“端午和屈原之间到底有无关系?到底是何关系?”众说纷纭,在此不做争论。笔者只是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屈原生前作为楚国大夫,总体主张“抗秦”。而倘若不是后来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话,尊崇屈原的习俗要从楚地扩展至整个华夏,又谈何容易?以此来看,屈原生前“抗秦”而后世却也客观上获得了“秦并天下”的红利。历史之悖论,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荀”姓在胶东半岛不多见,莱阳县历史上曾出过荀姓举人</p><p class="ql-block">“荀”这个姓氏,虽然在历史上尤其是东汉三国时期曾出过知名人物(如荀彧、荀攸等),但其总体规模并不大。</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半岛,荀姓不算多见。就笔者目前所知,老莱阳县是荀姓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当地可以见到若干有荀姓聚居的村落,比如莱阳市柏林庄街道的北李家庄村、柳古庄村以及莱西市部分镇村。</p><p class="ql-block">关于老莱阳县荀姓的渊源,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道:“荀氏,孝廉如桂之族,其先颖川人。”也就是说,莱阳荀姓是从河南颍川迁来的。至于迁徙的时间,《莱阳县志》将之标注为“明代”。</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莱阳文化发达,科举兴盛,不少家族都有子弟考取功名。荀姓规模虽小,但也曾与焉。根据《莱阳县志》的记载,当地荀姓曾出过一位举人和两位贡生。</p><p class="ql-block">那位荀姓举人,名叫荀如桂,具体是在明天启辛酉科(元年,1621年)乡试里考中。与他同榜的莱阳同乡还有赵士骥、左懋泰等(栖霞历史名人郝晋也是当年中举)。</p><p class="ql-block">考中举人之后,荀如桂被授予了南直隶太平县知县的官职。在任期间,他取得了不少政绩,史志对他有很高评价。他去世之后,安葬在西古城附近。</p><p class="ql-block">两位贡生则是荀凌霄和荀培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分别是荀如桂的父亲和儿子(据《莱阳县志》)。换句话说,莱阳荀姓的主要功名,就集中在这一家三代人身上。</p><p class="ql-block">具体而言,荀凌霄为明万历癸卯(三十一年,1603年)岁贡,曾任北直隶深州的训导(负责教育);荀培生为明崇祯己卯(十二年,1639年)贡生。</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一家三代人之外,莱阳荀姓还有另两位人物在县志中有记录。</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人物叫作荀通,他在明正德年间刘六刘七所部攻打莱阳期间,曾率民兵守御 ,在城陷时中流矢而死。</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人物叫作荀珍,他在明隆庆年间以吏材被授予递运所大使的职务。</p><p class="ql-block">从荀通参与守城的记载来看,莱阳荀姓人起初可能聚居在莱阳城里或者城郊。不过,明崇祯年间,莱阳曾遭遇癸未邑难,城中不少家族都受到影响。荀姓大概也是在那时逐渐分散在乡下居住。</p><p class="ql-block">由于荀姓人散居各地,且在清代也没有出过贡生以上的功名人物,所以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上世纪三十年代莱阳县修纂县志时,也没有详细标注荀姓人分布的村庄,只是说了一句:“后裔不详。”</p><p class="ql-block">就现在的分布来说,莱阳荀姓的后裔不限于莱阳、莱西两市。在乳山市崖子镇马石店村,也有不少荀姓人居住。根据记载,他们就是清初从莱阳迁来的。而当时的马石店村,实际上同样是老莱阳县的辖区(注:马石店村明清时期属青山乡,青山乡原归莱阳县管辖,清雍正后划归宁海州)。由此可见,“老莱阳县”的确是荀姓人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明代平度首位进士侯庸</p><p class="ql-block">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侯庸,是明代平度首位进士。</p><p class="ql-block">在明初,胶东半岛因为远离中原,文教尚不发达,不少州县曾长期在会试中无法取得突破。以莱阳为例,当地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考取第一位进士(于懋)。至于实现“人才井喷”、成为山东科举大县,那已经是明代后期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相对而言,平度打破“进士荒”的年代较早。根据史料记载,在洪武十八年的乙丑科会试当中,侯庸金榜题名,成为了明代当地首位进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平度”,尚以“胶水县”为正式称呼,至于改名“平度州”,还是后面的事情。(《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升山东莱州府胶水县为平度州,以潍州为潍县,并昌邑县隶之。”)</p><p class="ql-block">虽然史志资料没有详细提及侯庸家族的情况,但从考中进士的时间来推测,这支侯姓人显然在明代之前就已定居平度。</p><p class="ql-block">侯庸不仅是明代平度首位进士,并且后来的官职也比较显赫。因此,明清两代的地方史志如《莱州府志》《平度州志》等对他的生平都着墨较多。以明万历版的《莱州府志》为例,书中对侯庸的记载是:</p><p class="ql-block">“侯庸,字景中,平度州人。生七岁,父坐累谪闽南。稍长,母告之故,庸悲痛,誓赎父罪。洪武间举进士,拜吏科给事中,请纳官代父,辞甚哀切。上悯之,诏还其父。庸至谪所迎归,寻升吏部侍郎。”</p><p class="ql-block">由这段记载可见,侯庸的出身并不算“好”,七岁时父亲就因故被发配到了闽南。从某种程度上说,为父赎罪,也是他发奋读书的一个重要动力。所幸天悯孝子,他后来如愿考中进士,担任吏科给事,便向朝廷表明心迹。明太祖很受感动,便下令赦免其父。于是,侯庸亲自前往父亲发配场所迎接。</p><p class="ql-block">明朝之初,典制未备,官员升迁并不完全按照套路出牌,常有越级提拔的情况。而侯庸就属于这种情况。明太祖大概是因为对这位孝子的印象很好,不久之后就将侯庸从吏科给事中越级提拔为吏部右侍郎。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明初的给事中为正五品官,而吏部右侍郎为正三品官,中间相差四个品级(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p><p class="ql-block">在吏部右侍郎任上,侯庸可谓兢兢业业。《明实录》和《明史》当中可以查到不少相应的记载。其中,他在洪武二十三年弹劾学士刘三吾一事影响较大,府志对此也有提及。</p><p class="ql-block">侯庸的具体生卒年月未见记载,不过在洪武朝之后,他就鲜见于史料当中。民间有传说是因为受到了靖难之役的牵连。不过,万历版《莱州府志》的记载是:“庸获知遇如此,惜乎早卒。”以此推测,侯庸有可能是在洪武末就英年早逝了。</p><p class="ql-block">根据府志记载,侯庸去世后葬在平度州城以西二里。另据当代青岛市情资料记载,现平度城郊的河洼村侯姓,即为其后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晚清蓬莱县女诗人慕昌溎</p><p class="ql-block">蓬莱阁,是胶东半岛的一处风景名胜。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过歌咏它的诗篇,其中,在晚清时期,有位名叫“慕昌溎”的人,曾写过一首《蓬莱阁观海歌》。</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前面几句写道:“蓬莱杰阁凌长空,东海名胜常称雄。俯窥沧溟渺不极,蜃市变化虚无中。我本好奇逸兴发,一尊特向高台设。是时澹日过朝晡,海云如墨浪翻雪……”</p><p class="ql-block">如果只看语言气势的话,不少朋友可能会误认为“慕昌溎”是一位男士。但实际上,她却是一名女子。</p><p class="ql-block">在封建社会,普通人家的女儿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这一点反推,这位能作诗的慕昌溎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出身。根据《晚清簃诗汇》的记载,慕昌溎,字寿荃,蓬莱人,系翰林院侍读慕荣幹之女。</p><p class="ql-block">蓬莱慕氏,源自栖霞。根据族谱记载,栖霞慕氏系从复姓慕容简化而来,以栖霞慕家店村为祖居地。清初一支族人为躲避战乱从栖霞迁至蓬莱,落脚之后经过数代的积淀,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科举望族。</p><p class="ql-block">从《蓬莱县志》的记载来看,有清一代,当地慕姓共考取三名进士,分别是慕维德(嘉庆己卯科,二十四年,1819年)、慕荣幹(同治戊辰科,七年,1868年)、慕芝田(同治戊辰科,七年,1868年)。其中的慕容幹,就是慕昌溎的父亲。</p><p class="ql-block">慕容幹在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之后,历任编修、记名御史、侍读、乡试同考官、陕西学政等职。光绪初,登州府增修府志时,慕容幹还以乡宦的身份参与修撰。此外,他还主持重修过栖霞慕氏的族谱。</p><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熏陶下,慕昌溎虽然身为女子,但也熟读诗书。她生平诗作颇多,后来汇编成《古馀芗阁遗诗》。在《晚晴簃诗汇》中也收录有不少。</p><p class="ql-block">过去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门当户对,慕昌溎作为翰林的女儿,许配的人家自然也不会普通。根据《晚晴簃诗汇》的记载,她后来与直隶南皮县的举人张元来订下了婚约。</p><p class="ql-block">看到“南皮县”和“张姓”这两个字眼,相信不少朋友都会联想到晚清重臣张之洞。张之洞的籍贯就在南皮县,因此在成名之后也被称作“张南皮”。</p><p class="ql-block">由于资料有限,张元来与张之洞是否属于同一个大家族?这一点暂时无法确定。推测有关联的可能性较大。</p><p class="ql-block">原本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应该会比较美满,但可惜的是,张元来在正式成婚之前便去世。受限于当时的礼教思想,慕昌溎最终选择了“殉夫”。</p><p class="ql-block">此事具体发生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闻知后,也下令旌表。《清实录》对慕昌溎最后的身份表述为:旌表未嫁殉夫烈女、山东蓬莱县翰林院侍讲慕荣幹女、直隶南皮县举人张元来聘妻慕昌溎。如此生平,令人叹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明清时期莱阳县“耿”姓功名官宦人物举例,有不少来自大河头村</p><p class="ql-block">“耿”这个姓氏,在胶东半岛范围内的规模不算太大,老莱阳县(尤其是现莱西片区)是一个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p><p class="ql-block">关于当地耿姓的情况,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道:“耿氏,清贡士光之族,散居九区黄汶头、马家泊、张格庄、六区大河头等村。”</p><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的“贡士光”,即清顺治年间的贡生耿光(县志标注为耿家张格庄人,即现莱西市店埠镇东西张格庄)。而除了他之外,《莱阳县志》还提到了多位耿姓功名官宦人物,下面就简要举例介绍。</p><p class="ql-block">县志提到最早的一位耿姓人物名叫耿焕,系明建文年间岁贡,曾出任工部杂造局大使。这位耿焕的具体村落籍贯暂时不详,倘若亦属前文提到耿氏家族的话,说明耿姓在建文之前就已定居莱阳。不过,莱西现有史志资料及耿姓谱牒资料,大多相传耿姓是明永乐年间迁来,时间上晚于耿焕的年代。</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在明代,莱阳耿姓走出的功名官宦人物不多,载于县志者,除了耿焕之外,再就是耿起纲和耿起经。两人都活跃在崇祯年间,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同辈。前者曾任巡检,后者担任过陕西庆阳府“经历”(官职名)。</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莱阳耿姓功名渐盛,培养出一大批贡生,包括康熙年间的耿曙、耿文蔚、耿文扬,雍正年间的耿文萃,乾隆年间的耿峑、耿仙和光绪年间的耿乙迁。</p><p class="ql-block">其中,耿曙和耿文扬来自黄湾头村(现莱西市姜山镇黄汶头村),耿文蔚、耿文萃、耿峑、耿仙都来自大河头村(现属莱西市姜山镇),耿乙迁则来自兴隆寨村(现属莱西市院上村)。</p><p class="ql-block">贡生虽然也具有做官的资格,但功名层次终究不比进士和举人,因此这些耿姓贡生的仕途并不算太显赫。有不少人并未实际做官,即便做官也大多是担任训导(负责教育),其中耿文蔚可谓相对突出的一个,他曾任昌邑县教谕,后升河南闵乡县(旧县名,后与灵宝县合并)知县。据说他在任期间多善政,去后民为立生祠。</p><p class="ql-block">上面列举的人物总体属于文职,而在县志中还可以查到一位因作战阵亡得到赠官的耿姓人。他的名字叫作耿献珠,是在清咸丰十一年抵御捻军时阵亡。事后,清廷给予了他赠武德骑尉、世袭云骑尉的恤典。根据记载,他同样来自大河头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1、明正德甲戌科进士赵伸,原籍掖县,以德州卫军籍身份中榜</p><p class="ql-block">与胶东有关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赵伸,是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说赵伸“与胶东有关”而不直接说他是“胶东历史人物”,是因为他属于祖籍在胶东但在外地成长的情况。这种情况,具体与明代的卫所制度有关。</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军民分治”的制度下,军户子弟虽然籍属相应卫所,但并不视为与卫所同城的相应州县的人,在履历中需要同时填写家族的原籍地和现在的卫所地。查阅明代科举档案,经常能看到同一个人的名下标注为“某某县人、某某卫籍”。</p><p class="ql-block">赵伸即属此例,他在正德九年的甲戌科会试里考中进士。根据进士登科录的记载,他是“山东掖县人,直隶德州(卫)籍”。也就是说,赵伸的祖籍在掖县(莱州府),报考进士时的籍属为直隶德州卫。</p><p class="ql-block">据清康熙版《德州志》记载,明代德州共设两卫,一为洪武年间设立的德州卫,一为永乐年间设立的德州左卫,两卫的官署分别建在德州儒学后面的东西两侧。两卫起初均属山东都司(各领六个千户),永乐六年改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正因为德州二卫属直隶而不属山东,所以赵伸的籍属才标注为“直隶德州籍”。</p><p class="ql-block">赵伸的生平,在《德州志》中并无详细记载,书中只标注他曾任“知府”。而查询《明实录》等资料可知,赵伸所任的是陕西布政使司的西安知府,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兵部职方司郎中。后来,因为在西安知府任上表现突出,其上峰曾向朝廷推荐他为陕西布政使司参政。但是否实际出任,暂时未有考证。但即便没有出任过参政,进士出身、西安知府(正四品)的履历也算是比较显贵了(注:清代《陕西通志》在列举历任西安知府时,将赵伸记载为“山东德州卫人”,应当是编撰时不了解德州卫曾直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由于史料有限,赵伸家族在掖县原籍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假定该家族是在德州卫建立之初(洪武年间)就从掖县迁来,那么我们大体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明代之前,掖县存在一支土著赵氏,他们与后来崛起的东莱赵氏家族(族谱记载明初从四川迁到掖县)应该属于不同渊源。</p><p class="ql-block">而在清代《掖县志》的进士名录当中,并未收录“赵伸”的名字(明正德年间掖县志仅记载一位进士滕谧)。以此反推,赵伸家族迁出掖县的时间应当是比较久并且和故土的联系并不多吧。</p><p class="ql-block">当然了,以上只是根据现有史料所做的初步推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一座老辈的黄氏宗祠,在栖霞市亭口镇田家村</p><p class="ql-block">“黄”,属于常见姓氏,在胶东半岛范围内也有广泛分布,不少县市区的黄姓人口规模都比较大,有一些家族在历史上还相当有名(比如即墨黄氏)。</p><p class="ql-block">栖霞有黄姓聚居的村落也不少,亭口镇田家村就是其中之一。该村还保留有一座老辈的黄氏宗祠,这次就带大家去参观一番。</p><p class="ql-block">田家村的位置比较好找,因为村庄附近有一座同名的水库作为地理参照物。根据《栖霞县志》的记载,田家水库修建在白洋河的支流“山东河”上,于1973年竣工,是一座小型水库(水利标准上的小型水库,视觉效果还是挺大)。水库大坝具体建在田家村的南面,村址不曾搬迁,当地因此保留了不少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在参观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田家村的历史。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记载,明正德年间,田姓迁此建村,故名田家。后黄姓由黄家沟迁入,现村里有黄、李、谢、牟、贾等姓,已无田姓人。</p><p class="ql-block">关于田家村黄姓人的由来,《栖霞市地名图集》的说法是与黄家沟(同属亭口镇)有关,而黄家沟的黄姓则是明代从莱阳县嵩山乡花崖村(现海阳市二十里店镇花崖村)迁来。详细的族谱暂时没有见到。</p><p class="ql-block">该村黄氏宗祠的实景,这座宗祠是老辈修建的,近些年曾修葺过,屋顶已经换了瓦,不过总体还是原来的框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3、福山区臧家庄镇大栾家村</p><p class="ql-block">继续领略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要介绍的地方叫作“大栾家”,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镇(原属栖霞)的辖区内。</p><p class="ql-block">栖霞总体以山地居多,在原辖区范围内,臧家庄一带是为数不多几个相对平坦的地带(再就是桃村、蛇窝泊)。这主要是处在白洋河谷地的缘故。而大栾家村就紧邻白洋河,具体是在河的南岸。从镇驻地向南过了桥,经西栾家、德林庄,即可到达大栾家村。</p><p class="ql-block">大栾家,是一个由栾姓人建立并聚居的村落。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的记载,明隆庆六年,栾姓先民迁居栾家店(现栖霞市官道镇栾家店村,但该村已无栾姓人),数世之后又迁此建村,取名栾家庄,后改称大栾家村。现该村以栾姓为主,此外还有任、相、王、丁、刘、林等姓氏。</p><p class="ql-block">“栾”,在胶东半岛属于比较常见的姓氏,不少县市区都能见到聚居村落,其渊源不尽相同。从史志资料的记载来看,大栾家村这一支的规模不算小,原栖霞范围内不少栾姓村落都相传从大栾家析出。而根据《栖霞县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栾姓在当地百家姓中排在前三十位。</p><p class="ql-block">2017年时,我们曾到访过一次大栾家村。当时打听到村里保留了一套挂谱(轴子,祖影),热心村民介绍,曾有不少外地栾姓专门来此寻根,有的的确能两相印证。这也能够说明,大栾家村栾姓在历史上开枝散叶还是相当广的。</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形平坦,大栾家村的房屋布局也相对齐整。一进村处,还能看到老辈“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墙以及一座迎客松造型的照壁,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24、莱西“西三都河村”游记:月照古今,重回老宅</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半岛,有不少传统村落,莱西市姜山镇的西三都河村就是其中之一。 参观传统村落,不仅可以感受古建筑的魅力,还可以触摸它们背后的历史底蕴。本文就是来自莱阳的梁荣女士在参观西三都河村之后的感悟,同诸君共享。</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正文——</p><p class="ql-block">“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百年前的月光洒在邵氏老太太屋里白酸枝衣柜的面板上,浓浓的乡愁顺着绸缎般的面板丝滑而下。“我母亲很早喜欢这样一个圆角柜,借着去南方运木材的档口,顺着港口海运过来。”推开古宅门,古宅主人邵大哥与我有了以上对话。他说他在金口码头想念母亲了。</p><p class="ql-block">金口港曾是丁字湾畔的繁华商埠,而西三都河村,旧时就地处通往金口港的交通要道。遥想当年,村中酒肆、客栈繁盛,南北商贾频繁往来,朴实民风使商旅如归。“来到三都河,吃住都裕作”是流传很广的一个顺口溜。</p><p class="ql-block">村中先民得地理优势,加之禀赋与努力,多人在金口港经营油坊遂致富饶,致富后回村大兴土木构建宅第。现存古民居221间,多建于清代,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呈现与普通农耕民居不一样的商业实力。</p><p class="ql-block">西三都河村的古民居群是宝藏。随着时间沉淀,愈发显现深沉的文化力量。</p><p class="ql-block">商业文明与鲁商文化。风从海上来。海上吹来的风滋养着西三都河这块土地,海风送来开放包容的商业文明。至清乾隆年间,因金口港的繁盛这里商贾云集,“润生昌”、“闻香居”、“同聚阁”,买卖兴旺,人来人往。港口,这个动力源,推动区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兴盛,由它衍生的乡村经济,极力向它靠拢。</p><p class="ql-block">很幸运,西三都河成为金口港的黄金辐射带。商贸的发达给村子带来商业文明火种,村中逐渐涌现出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大批商人,他们在金口港经营花生油榨油生意,执行业牛耳。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抱团取暖,以群体力量参与竞争。为维护利益、协调关系、联络乡谊,便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文化。村中商人属于鲁商,受传统齐鲁文化思想的长期浸润,秉承儒家忠恕之道,以义致利、诚信天下,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质、直道而行的商业秉性。村中保存较好的几家大院,高屋大宅、敦厚大方,可见鲁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踪影。</p><p class="ql-block">匠心品质铸就家族荣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历来有着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光耀门楣,以显父母,以传后世,大抵古今富豪皆有此理想。一栋大宅,用一砖一瓦书写个人不凡经历。从前车马慢,古宅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那不是我们现代的商品房,短时间打造。它需要几年,十几年慢慢精心打磨。古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刻在房子里。每一细节都是如画般铺陈,这是对匠人匠心独运的考验,更是对古宅主人统筹规划的磨练,古宅背后的一生择一事的匠人精神,那种踏实忠诚、安分执着,在现世都弥足珍贵。这些古民居,这些老宅所承载的社会精神、文化元素,是综合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睹物思人,寄放乡愁。 每年回老家坟茔地给父亲上坟,我总会去老屋看看。老屋在村中一条狭长胡同里,我抚摸青石錾成的石墙,泪水瞬间打湿眼眶。这里有我艰辛父辈们的身影。叩打锈锁的门环,再不见年少时每年寒暑两假,祖母小跑步迎上来,然后牵我的手挨家挨户告知乡亲的身影。再不见族里宗亲紧握父亲的手,道一声:“大侄儿,多杆儿回的家?”。我看见父亲眼中有泪花闪烁。老屋,是血脉宗亲的根。如今,老屋象穿着粗布斜襟袄的老人,完成使命走入历史深处。处处古村落,缕缕寄乡愁。乡愁,是每位游子的精神诉求,是刻在血脉里的人间烟火。古宅,寄放着天下游子的乡愁。</p><p class="ql-block">百年乡间“她”力量 。百年前的胶东乡间,女性裹小脚,生活在封建、艰苦环境下,受遗风旧俗的桎梏。但她们内心柔韧刚强。古宅里邵大哥的母亲邵老太太便是这样的女性,她有豁达的心胸,高超的协调统筹艺术,睿智的头脑,是家族的定海神针。她相夫教子,持家有道,与族人敦睦相处,凭智慧化解了邵家各时期危机。邵大哥在母亲影响下成为家族掌门人,他沉稳正直,温良恭让,以卓越的经商智慧带领邵家走向殷实。邵家的其它女子,同男性一样,耕读传家,知书达理。古宅的书房里,她们手握书卷轻移莲花。千百年来中华女性优良传统美德在乡间传承。</p><p class="ql-block">夏日的梧桐忠实陪伴在门楼斗拱处,显得敦厚大气。推开邵家古宅大门,邵氏本家陪在邵老太太身边,谈笑风生吃着西瓜,有小叔子、妯娌、侄媳妇儿。夏季的南风穿堂而过,风带来邵家白手起家,聚少成多,逐渐家业兴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传承与活化并举。工人正在脚手架上换屋顶的瓦,200年前的屋顶瓦是邵大哥从海州海运过来。邵大哥90度屈身,给工人行了大礼,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西三都河村古建筑群,是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政府先后给予两批次的修缮保护基金,目前已逐步修缮完成。这些古宅在外部形态结构完成保护的同时,应充分改善其内部生活设施,屋面加保温层、加装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智能门禁等现代设备,结合现代人需求,让老宅在活态化利用中获得新生命。完成现代化升级改造,使其“活”起来,让它重新升腾起烟火气。敞开古宅大门,以不同形式活化利用,赋予老宅新生。打造“古民居+”模式,利用村庄原貌,恢复古驿路、邵氏宗祠、古商业业态、凉亭、戏台等丰富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古宅随文化起舞。古宅中堂墙上梅、兰、竹、菊四条屏散发岁月沉香,一院子的传统文化有了知音。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古民居群的出路。目前列入计划的是邵氏宗祠的复原及影视基地的设立。宗祠,民间礼制性建筑。是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见证家国风雨,承载乡愁。是族人心灵栖息地,是礼教宣讲所,是精神加油站。宗祠的复建,是优秀传统礼俗、秩序、美德的回归。它将是培养村中后生家国情怀的好学堂。</p><p class="ql-block">打造全域乡村影视基地。青山湖影视基地以西三都河年代质感极佳的古民居建筑群为依托,打造“姜山古村影视小镇”。未来,一条依托现有古宅为基础的含有村口、小胡同、酒馆、小旅馆、供销社、新华书店、理发店、铁匠铺、修鞋铺、自行车铺等具有年代特色的商街场景,完善影视拍摄所需餐饮、住宿、置景、道具、群演、剧组后勤保障等产业链,发展特色民宿、民俗体验,使影视跟旅游齐头并进,协同旅游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民间文化为古宅赋能。民间文化是人的文化和生活的文化。古民居群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绝妙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的传统聚居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生长空间。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突出当地文化个性,西三都河村的百年商韵及鲁商文化以及未来修缮好的历史街区,寄托着无数人的明清商业情怀,村中有百年柳编历史,我们可以遵循历史脉络,使其场景复原。剪纸、泥塑、大秧歌、草编、花饽饽、当地特色美食,汇织出一幅美丽的市井画卷,街区可举办民俗节、茶会等节庆文化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基地。西三都河村古民居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愈显光辉。</p><p class="ql-block">引凤筑巢,人才安居。人才是治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想实现西三都河村整个村庄的整体发展,需要凝聚天下英才。雁飞千里靠头雁,打造古民居群靠人才。而如何搭建好发展平台,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你要有打动大家的一个点,也许是政策,也许是村庄文化,让大家不仅愿意来,而且留得住。只有真正打通招才引智、政策支撑的绿色通道,未来才能可期。</p><p class="ql-block">乡贤与乡愁。乡贤,是本土本乡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与行事风格,使他们享有良好的口碑与威望。时代的脉搏与个人情愫始终是相连的,乡村振兴与古民居的重生,需要他们反哺乡梓。这些历经人生磨砺的精英,带着他们的所长,所学,为故乡做人才支撑。实现人才从乡村流出最终返还乡村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月照古今,重回老宅。我有一壶酒,一杯敬月光,一杯敬老宅,一杯敬新生。</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梁荣,女,籍贯莱阳市高格庄镇,现为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莱阳市舞蹈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即墨有不少“刁”姓人,在历史上还出了位名叫刁昇的进士</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很多州县都“四大望族”类似的说法(不限于四这个数字)。以胶东半岛为例,当时莱阳县有“张赵左宋”,栖霞县有“牟郝林李”,文登县则为“丛于刘毕”。而即墨县的“八大姓”,内涵也与之差不多。根据《即墨市志》的记载,过去当地的“八大姓”分别是:“周、黄、蓝、杨、郭、江、范、孙”。查阅旧志可知,在明清时期即墨县考取的进士举人当中,这八大姓氏占比相当高。不过,占比高归高,可终究也难以达到“全包”的地步。即墨其他姓氏的子弟,亦有通过发奋读书而金榜题名的例子。接下来要介绍的人物,就是一位来自即墨刁氏家族的进士。他的名字叫作刁昇。在如今即墨的辖区内,冠以“刁” 字的村庄有不少(注:《即墨市志》在介绍当地主要姓氏时,将刁姓列在四十位左右,但不知是否按照人口数量排序),如刁家大丈、刁家烟霞、刁家疃、刁庄等。根据《即墨县地名志》的记载,它们与刁姓之间在历史上大体都有渊源,只不过有些村庄如刁家疃等现在已无刁姓,而刁家大丈和刁家烟霞,仍有刁姓聚居。上面提到的进士刁昇,就来自其中的刁家烟霞村(注:2013年统计,刁家烟霞全村共有居民500户,1968人,主要有刁、刘、张、王、陈、周等姓)。关于刁家烟霞村刁姓的渊源,清道光年间修撰的族谱序言中这样说道:“家传吾族系出文登长学山之阳(注:现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的长山村,文登刁姓历史悠久,金元时期出过不少官宦),自唐历宋悉家焉,元明之间,迁徙播越,吾志始来墨邑,世居邑东烟霞村。”按此记载,刁家烟霞村的刁姓是从文登长山村迁来(刁家大丈村的说法与之类似)。不过,该村的村志则依然收录有胶东民间常见的“云南说”,称:“明永乐年间,刁氏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根据族谱记载,刁昇为刁家烟霞村刁姓的第七世,这一辈的男丁,姓名多为两字,其中第二字以“日”为部首。刁昇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和世数,与刁家烟霞村明永乐年间建立的说法大体相符),他是在顺治三年(1646年)考中进士。与之同科中榜的即墨人还有蓝润和韩充美。按照《即墨县志》和《江南通志》的记载,刁昇后来被授予了石埭县(现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知县的官职,上任的时间为顺治四年。由于资料有限,其他的事迹暂时不得而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