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最高学府、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库之一

夏日雨荷

<p class="ql-block"> 蔡政亭 </p><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历史上</p><p class="ql-block">首座官办大学</p><p class="ql-block">在战国初</p><p class="ql-block">由齐桓公田午创建</p><p class="ql-block">孟子曾来任教</p><p class="ql-block">荀子三度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三教九流百花齐放</p><p class="ql-block">诸子百家名显其能</p><p class="ql-block">为繁荣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立下了不世之功</p><p class="ql-block">请雅赏稷下学宫</p><p class="ql-block">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库。稷下学宫始建于战国时代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姜小白),繁盛于齐威王、齐宣王之时,随秦始皇灭六国而消亡,维持时间长度约130~150年。稷下学宫图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各家各派的思想,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位于今临淄西北约20公里)附近,今已在原址建了稷下学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一,开坛办学、为国养士的先躯-魏文侯战国初期,随着三家分晋结束,原本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被瓜分成了韩赵魏三国。其中,魏国从晋国独立出来之后,首先实行了变法。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不只主导了魏国瓜分晋国的全过程,而且,早在魏国彻底独立之前,就认识到了积蓄人才和变法改革的重要性,积极从各地招募人才,因此,在开国之初,就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并迅速进行著名的李悝变法。变法之后的魏国,国力迅速飙升,逐渐成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魏文侯招揽人才的行为,或许真的只是为了让魏国强大。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行为,却给历史带来了两个重大的变化。其一,在春秋时代,各国都是施行世禄世卿制,即只有贵族的后代才能做官, 国外来的人才,可以给一个无足轻重的官职,想挤进统治者高层,那是连想都不要想。但是魏文侯招揽人才的行为,打破了整个传统,凡是人才,不论出身庶民,还是来自国外,都可以安排一定的官职,最杰出者可以进入政府高层。再加上后来的变法又特别成功,于是被其他各国纷纷效法。其 </p><p class="ql-block"> 二,随着各国纷纷招揽人才,一股养士的风潮,就开始逐渐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其实就是从魏文侯这里开始的。魏文侯把孔子的学生子夏请到了魏国,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还特意拜子夏为师。此后,子夏带着自己的门人弟子,在魏国的西河郡开坛讲学,很多慕名而来的学者,也都逐渐聚集到了魏国的西河郡。再后来,孔子儒学的继承者、亚圣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也来到魏国开坛办学,宣传孔孟以仁德治国的理念,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p><p class="ql-block"> 西河学派的形成,加上养士之风的开启,魏国迅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为后续发展源源不断地储备了人才。其他几大强国如秦楚齐等,也都釆用各种手段以取代魏国的文化中心地位。但是,在战国初期数十年的时间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强国能做得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其他几大强国的国力都远不如魏国,只有魏国能够给这些学者提供相对丰裕的物质待遇,以及相对和平的研究环境。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短板。</p><p class="ql-block"> 国内和平,又有经济实力,这是魏国维护自己文化中心地位的法宝。 但是好景不长,几十年之后,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即位,魏国的这种文化中心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了。在魏惠王时代,其他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比如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等。经过变法之后,魏国在制度上不再领先于其他国家,再加上魏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四面开战,国力消耗太重,所以,魏国的日子就越发难过了。尤其是秦国和齐国完成变法之后,几乎同时从东西两面夹击魏国,使魏国很难集中精力应敌,顾此而失彼。</p><p class="ql-block"> 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当中,魏国被齐国击败,损失惨重。同时,秦国又大举进攻魏国,最后夺取了整个河西地区 。这几场战争打完之后,魏国的霸主地位轰然倒塌、国力暴跌,既不能给那些学者提供优渥的物质待遇,也不能给他们提供和平的研究环境了。原本在魏国生活、治学的那些学者,只好离开魏国另寻佳处。又能到哪里去呢?</p><p class="ql-block"> 二,稷下学宫的创办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稷下学宫应时而出现了。齐国进行变法的时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改革措施就是建立这座稷下学宫,逐步使齐国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中心。齐国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完成改革,就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才储备,没有人才,变法和强国都只是空谈。除此之外,齐国设立稷下学宫,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 "政权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例如,庄子就曾把田氏代齐的行为斥为 "窃国″ ,称田氏为 "窃国大盗″,对其作了严厉谴责。当初,齐国是西周王朝给于灭纣功勋姜子牙的封国,国都在营丘,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陈庄,齐献公时迁都临淄,即今淄博市临淄区。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最高统治者姜氏昏聩,田氏家族异军突起,最后篡取了齐国的公位,历史上称作田氏代齐,此后的历史也逐步由春秋时代演化为战国时代。</p><p class="ql-block"> 为了获取田氏政权的合法性,齐国最高统治者诏令稷下学宫的先生(即老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田氏的祖先为黄帝,姜氏的祖先为炎帝,而在历史上是黄帝战胜了炎帝而成为华夏之主。所以,田氏以有道伐无道,天道好轮回,取代姜氏成为齐国之主便是顺天应人、天经地义的事了。另外,春秋时代,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公子陈完(后改称田完,陈与田是同一个姓氏)逃至齐国,被齐桓公姜小白所收留,后经若干代的迭宕起伏、卧薪尝 胆,田氏的势力逐步壮大起来,直至取代姜氏而成为齐国新霸主。田完来自老子老聃的家乡,信奉老子的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也就是按规律办事,不折腾)的学说,并归纳为 "黄老之术″,把它奉为国策。</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稷下学宫先生的成就之一,其中,黄指黄帝。稷下先生们说,老子与黄帝的思想一脉相承。"黄老之术″ 的影响很大很深远。秦朝灭,汉朝立,"黄老之术″ 为汉初统治者所尊奉。成语 "萧规曹随″ (萧即汉朝第一代丞相萧何,曹为接任者曹参)说的是,两任汉相奉行 "黄老之术″ 成就了汉初的 "文景之治″。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采取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稷下学宫刚刚建立的时候,其影响力仅局限于齐国内部。即便如此,在建设稷下学宫的时候,齐国统治者依然下了血本。</p><p class="ql-block">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显示,稷下学宫的遗址总面积,已经超过了四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一百个篮球场那么大!所有稷下学宫的学者先生,一律由国家按时发工资。根据学术水平不同,待遇不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者,不但工资极高,还直接送房子,配给奴仆,而且,在稷下学宫表现出色的学者,可以进入齐国政府任职,水平顶尖的学者,更是可以直接进入政府高层!例如,邹忌被齐威王任命为国相,主持改革大计。</p><p class="ql-block"> 有一篇著名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用 "孰与城北徐公美″ 作比喻,劝威王广开言路,不拘一格招揽人才、任用人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魏国招来了军事家孙膑。从而使齐国文能治国武能兴邦,很快成为强国,邹忌是协助齐威王改革成功的功勋大臣。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是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貌丑,是齐之赘婿,能言善辩,被威王任命为卿大夫,数度出使诸侯,不曾屈辱,是不治而议政的典型,是齐国统治者的智囊,为巩固齐国新兴封建制度,为威宣之际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邹忌和淳于髡都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的代表,也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所以,稷下学宫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是出成果的学术研究机构,还是政府的智库。稷下学宫开办之后,经过几年的功夫,魏国就被齐国和秦国所打败。而原本在魏国做学问的那些学者,开始向齐国转移,最后逐渐汇聚到了稷下学宫。当时从魏国流出的这些学者,之所以选择了齐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p><p class="ql-block"> 和齐国相比,秦国虽然也在崛起,但是秦国的名声不太好,被视为野蛮人。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完成之后,实行的是法家耕战一体的战略,虽然也从各国吸收人才,但没有也不可能开办学校,对学者的吸引力极为有限。楚国地处南方,当时华夏文明的核心在北方,楚国高层基本上出自世家大族,对外来人才的态度不是特别友好,所以文化学者不大可能投靠它。</p><p class="ql-block"> 韩国地处四战之地,经常被邻国打到自己的国土上,不能给学者提供和平安定的治学环境。燕国地处北地,寒冷且贫脊,达不到大规模办学的经济条件。赵国虽然离魏国很近,但走的是高度军事化的道路,对那些喜欢自由的学者比较排斥。如此一来,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中,就只剩下拥有稷下学宫的齐国最适合学者做学问了。于是,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威宣时代,稷下学宫逐渐成为了各国学者汇聚的地方。再加上齐国高层对学宫的管理相当宽松,除了给钱之外,基本上任由学宫自治,而且也不限制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学者们也可以随意讨论政治。</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稷下学宫自然就成了各国学者心中的圣地了。在魏国政权倒塌的过程中,由魏国来到齐国的学者很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二号人物 "亚圣″,孟子是邹国人,家乡距离齐国很近。孟子成名之后,也曾游历四方,并且曾经前往魏国,向魏惠王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创立西河学派做出了杰出贡献。魏国衰败之后,孟子就来到齐国,并且常年在稷.(未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