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浅释

酒仙(周新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影/图文/制作:酒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部分图片致谢网络)</b></p><p class="ql-block"><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b> 茶余饭后,听友人说巩义市有一处不输于洛阳龙门石窟历史地位和雕刻艺术的石窟寺,说石窟寺的佛龛造像如何如何地稀少珍贵且精美不俗,还有多幅雕工细腻场景宏大全国独一无二的浮雕。听罢很感好奇和震惊。巩义距我所在地仅200公里,这么近都没听说过,且说得还如此引人注目?这显得酒仙太孤陋寡闻了不是。</b></p><p class="ql-block"><b> 前些年与朋友一起参观过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建造规模最大的龙门石窟,曾被那里美丽灵秀的佛光山色奇观震撼,更为那里恢宏大气,典雅壮观的石窟造像艺术和卢舍那大佛所折服。而巩义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石窟寺真的有那么精彩神奇?</b></p><p class="ql-block"><b> 怀着一种对佛祖的敬畏和对石窟寺雕刻技艺的探究及猎奇寻奥的好奇心,我们几位便一拍即合。</b></p><p class="ql-block"><b> 出发!巩义石窟寺。</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一座依石窟而建的寺庙。上网一查,吓我一跳,石窟寺竟然属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早年国保碑载"巩县石窟"。文物出版社图录也称《巩县石窟》。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巩县,建立巩义市后,习惯上沿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之称谓,将"巩县石窟"改称为"巩义石窟",不过,鉴于信众们有为寺院上香朝拜之习俗,当地人仍习惯上称巩义石窟为"石窟寺"。</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东北河洛镇寺湾村的大力山山脚下。背依邙山,面向洛河,这里风光旖旎,明媚灵秀。古有"溪雾岸之幽栖胜地"之誉。现为国家3A级景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据《后魏孝文帝故玄寺之碑》载: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皇室开凿的三个大型石窟之一,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元等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至此留下如今之规模。石窟寺,是唐代玄奘法师出家的寺院,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等多朝多代皇帝在此礼佛的地方。无论过去和现在,石窟寺都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初建时被命名为"希玄寺",唐时改为"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修碑载曰:"自后魏武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至清代改称"石窟寺"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寺大门两侧的钟鼓楼,属景区标志性建筑。与其它古寺庙、宫殿、官府的钟鼓楼作用一样,主要是古代的一种报时工具。在古代,寺院通过敲钟或敲鼓的方式告知僧侣们时间,从而提醒僧侣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时有规律地进行作息。</b></p> <p class="ql-block"><b>  除此之外,在古代,钟鼓楼还是皇家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册封、宴请、祭拜等。钟鼓楼的钟鼓声是礼仪的一部分,它传达的是皇家的尊贵和威严。如今许多古老的城市和古寺院内都还保存有钟鼓楼。不过,它的存在只是与巩义石窟寺的这两座钟鼓楼一样而仅仅是当地景观的一部分。它更多体现的是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内的古建筑群(大多为仿古建筑)古朴优雅,宏伟壮观。但寺院连同石窟的总面积也仅有1.86万平方米。巩义石窟虽无法与北魏时期所建造的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比肩,但景区的布置绿化却很精致宜人。苍松翠柏,小桥流水,竹林绿植,绕园幽径,亭台楼阁,石碑雕刻等,处处都给游人一种洁静严谨,赏心悦目之美感。</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寺,最初开凿之初衷是专供皇帝、皇后及皇室成员礼佛之用。同时也起着对佛教信众膜拜朝觐之功能。据载,石窟寺在唐朝最鼎盛的龙塑年间(公元661年),寺内僧侣达3000人之多。</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内的古建筑如今大都不复存在,现仅有明代这座大雄宝殿和东西数十间的僧侣们所居住的厢房及石窟前上方的清同治年间所修筑的木结构建筑尚存。解放前,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大肆盗窃巩县石窟寺的佛龛造像。现陈列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一尊菩萨像就是从第五窟西壁佛龛中盗凿取而流落海外。</b></p> <p class="ql-block"><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巩县石窟的保护工作,对石窟进行了多方加固维修,并把山门及钟鼓楼及石窟前上方清同治年构筑的木结构建筑等多处进行了翻修复建。让一个古老的寺院重新焕发了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是北魏继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之后开凿出的又一座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摆脱了北魏早期佛像"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取而代之以"面貌方圆,神态安祥"的造佛风格,因此,在其雕刻技艺上,既保留了北魏时期的艺术特点,同时又孕育出了北齐及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这种雕刻技法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雕刻艺术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在总体构图设计上,突出的是石窟内外壁上整体格局的完美完整。搭眼看去,能顿然给观礼者一种很强烈的壮重肃穆之美感。</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寺,是自北魏之后历朝历代多位皇权者举行佛事活动和众信徒朝拜的寺院,因此,一千多年来得到了多方重建和保护,才使得石窟寺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造像及碑刻实物。</b></p> <p class="ql-block"><b>  文字题记,是考古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证据。巩义石窟中的186篇造像石刻题记,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依旧保存下了这许多碑石资料,这些碑石资料,记录了许多活动在巩义的各色人物,上至皇室,下至平民,他们在这个寺院里留下了不灭的印记,因此,这些石刻资料对石窟寺以及巩义的历史都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和重大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自北魏以来,巩义石窟在各个年代都有营建。窟外壁上大大小小的佛龛,就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阶层的供养人。他们的造像题记,记录着不同的相关年代,如:天保二年,天平四年,河清二年,天统二年等。</b></p><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造像题记,多以北齐为最。其雕刻的书题大都自然,随意,质朴,且多为"行书"特征,即便在之后多代中,书写特征也大都继承了北魏造像题记而来的变革与创新。</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坐北朝南,呈东西排列状。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小佛龛328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处。历经东魏、北齐、北周、唐、宋、金、元、明、清各代民间信众一千五百多年来的历史造像活动,堪堪造就了巩义石窟寺一部礼佛造像的编年史。令人唏嘘惊叹。</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没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那般浩大恢宏,名声远播,但窟内的结构布置及雕刻技艺却精美绝伦。窟内的佛造像、菩萨、佛弟子、飞天、伎乐、神王、异兽等图刻,精美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内的造像内涵丰富,雕工细腻,自然生动,超凡脱俗。尤其是《帝后礼佛图》,其构图完美,场景宏大并保存完整。石刻堪比龙门石窟,罕见浮雕全国仅此一处,是北魏时期石刻艺术的上乘佳作。堪称艺术之绝品,国之珍宝。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帝后礼佛图》,雕刻的内容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上香时的场景。画面精美,构图严谨,技法娴熟,各类人物性格鲜明,实为佛教艺术中的珍品。只因国内另一处位于龙门石窟中的《帝后礼佛图》被盗往国外,巩义石窟寺内的这幅《帝后礼佛图》便成为孤品。其珍贵成度可想而知。</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帝后礼佛图》,共计18幅,现保存完好的有15幅。分布于第一、三、四窟内,第一窟六幅礼佛图均存,第三窟仅存两幅半,第五窟有五幅半,其中以第一窟礼佛图的雕刻最为精美。(注:礼佛,是一种虔诚的宗教仪式活动。即是佛教徒向佛礼拜,表达恭敬信仰和感恩的一种形式,有着祈求、忏悔、灭障及消灾的含义。)</b></p> <p class="ql-block"><b>  帝后礼佛图体量虽小,但它采用了绘画艺术的长卷式构图,将画面多层上下排列,直接增加了造像内容,小体量的画面反而使得整个礼佛图看起来非常宏大饱满,同时,长卷式的雕刻也带来了叙事内容的丰富与完整。</b></p> <p class="ql-block"><b>  上图浮雕为第一窟东侧石壁上的礼佛图。共分为三层,最上层是以皇帝为首的礼佛队伍,走在最前的是皇帝,依次为各级别大臣。排列顺序按严格的等级进行。从其王尊皇帝的头冠、袍服、仪仗、侍从的数量,以及面部的微妙表情及姿态形体上就可以很清楚地分别出来。主尊皇帝身形高大,随后是各级官员,其身形也会按级别分类逐渐变小,彰示着阶层特殊的地位等级。</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层第一位的皇帝,头戴天冠加冕旒,面部圆阔丰满,高颧骨,耳大下垂,其华盖在所有礼佛图画面中显得最为特别。他的侍从数量,袍服、飘带等级明显比二、三级更阔更高。从此场景的画面中的穿戴装饰上不难看出,北魏服装服饰的仪仗也已经完全汉化。</b></p> <p class="ql-block"><b>  上面这幅是第一窟西壁上的礼佛图。它同样也分为三层。最上一层是以皇后为首的女众礼佛队伍。头戴莲花冠的皇后,带领着公主嫔妃们缓缓向佛堂行步。一个个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待女们有的手捧着贡品,有的提擎衣裙,有的执扇,有的打伞。她们各层各列的主像头冠、袍服、仪仗及待从的数量以及面部表情、姿态动作也都有明显的地位等级区别。</b></p> <p class="ql-block"><b>  皇后脸型圆阔丰满,面带微笑,虽显中年体态,身驱肥胖,但面像尽显慈祥宽厚。皇后身前身后有六位侍从,而随她其后的两位嫔妃侍从降为五人。嫔妃们眉目清秀,年轻貌美。她们手捧香盒,神情专注,一副敬恭之情。第二第三层主像,均为年轻的女孩,她们稚嫩纯雅,清涩调皮,给人以美好可爱之观感。细观者可从中窥出规制,皇后的待从为五人,其后的嫔妃按等级分有三侍从,二侍从之别。</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帝后礼佛图》,将北魏王室礼佛的盛大场面用精美的浮雕定格在坚硬的岩石上,让我们在1500年之后还能近距离地观赏、研究、学习及礼拜,着实令人敬佩感叹!</b></p> <p class="ql-block"><b>  北魏鲜卑人入住中原后,在礼佛图的石刻人物上,无论是皇帝、皇后、皇妃,或是王公、公主、大臣及各级官员和侍从,从他们的头冠、袍服、鞋子和佩饰等,都已完全被汉饰化了,并带有明显明确的汉人等级礼制区别。</b></p> <p class="ql-block"><b>  从《帝后礼佛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出行时华盖的奢侈,羽葆的招摇,侍从的多少等,处处都凸现着炫耀,昭告着严格的等级。也正是这种社会等级文化,逐渐地淡化消融了草原民族豁达彪悍的性情,让"等级文化"深深地刻印并浸透在汉民族文化的灵魂深处。</b></p> <p class="ql-block"><b>  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经过无数个能工巧匠和无数个无名艺术家们数年艰辛刻苦的雕凿,他们用高浮雕和浅浮雕,阴刻和阳刻等种种熟练高超的技法,把礼佛图中数百个人物的容颜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通过他们的刻刀,让皇帝的威严,皇后的仁慈,王公们的淡定,大臣们的谦恭,年轻王子的稚气,公主们的妩媚,兢兢业业的侍从等一众礼佛者获得了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有二宝,第一宝就是上面介绍的《帝后礼佛图》,第二个宝就是"飞天"石刻。它是在石刻界闻名遐迩、被称为北魏乃至中国最美的飞天形象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飞天,顾名思义,就是飞在空中的仙女。是中国佛教艺术中最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形象之一。"飞天"大都身置浮云,折腰而舞,上身半裸,衣裙飘然在石窟的穹顶上、墙壁上,姿态优雅洒脱,妩媚灵动,尤其是嘴角那一抹极像西方绘画艺术人物"蒙娜丽莎"的浅浅微笑,不知折煞了多少帅哥的心魂。</b></p> <p class="ql-block"><b>  "飞天"起源于古印度佛教经典,她是自由快乐的天神,通过跳舞,演奏乐器,焚香散花等形式,来活跃气氛,侍奉佛祖。《洛阳伽蓝记》中载曰:飞天是天帝的司乐之神,梵音为"犍闼婆",又名"香阴神"。她们有的手握横笛,有的手持琵琶,有的手托供品,有的怀抱鲜花。她们能歌善舞,温文尔雅,专为诸神作乐之用。她们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中的飞天,主要分布在窟顶和佛龛四周,五个石窟中一共有飞天190余身,其中以第四窟的"飞天"最为精致完整,至今仍有色彩最大程度的保留着。在"飞天"的世界里,她们体态修长,薄纱透体。有的随意据坐,有的击鼓而歌,有的念唱作乐。她们穿梭于天界佛国,把快乐的音符连成诗篇,把诗篇编织成最温暖温馨的歌。诠释着诗与远方,传递着仙家生活的美好与快乐。</b></p> <p class="ql-block"><b>  相较于云岗、龙门石窟以群体和色彩搭建的视觉镜像相比,巩义石窟的飞天更多的是以个体形象出现,从而将其本身的婀娜飘逸之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一特点,是北魏后期"飞天"雕刻风格的重大转变。历史证明,这一艺术风格,在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间跨度上,都一直延伸着它的艺术影响力。</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是继北魏之后各个朝代相继凿窟造像而成。所属的五个石窟又分东西两区,一、二窟在西区,三、四、五窟在东区,其中第一窟最大,所雕刻的佛龛也最多。最有名的"千佛龛"便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第一窟,高阔均6米,石窟正中有"顶天立地"的中心方柱,方柱四周也都雕有佛龛,龛内雕刻有佛像及菩萨,佛座之下两侧刻有象征光明的"火焰纹",佛像下面两侧是一对伏地披毛狮子,佛像的背光处同样刻有火焰纹,两侧雕刻有对称的"飞天"、莲花图案。在方柱基座四周雕有力士,力士下面刻有姿态各异的神。</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千佛龛",雕凿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一670年),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装饰而著名,同时也被人们俗称"千佛洞"。千佛洞四周的石璧上均布满了成排的小佛龛,其总数达到999个,加上中心位置的大坐佛,正好1000尊,因此称为"千佛龛"。</b></p> <p class="ql-block"><b>  千佛龛中的小佛龛不仅体现在大佛龛内,同时外侧的佛龛也包括在内。其中包括四个竖立的长方形佛龛中的四尊菩萨像。除此之外,洞口两侧还分别雕塑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天王像"。</b></p> <p class="ql-block"><b>  在一窟的外部东侧还设凿有9个小佛龛,其中两个龛上有明显的唐经封年间的题记。千佛龛与石窟内的第五窟相近,而两者之间设计和谐,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妙完整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第二窟,是一个尚未完工的"半拉子"工程。因开凿之后发现这个区域的石质有问题,在凿出中心方柱后,因顶部有崩裂纹而被迫停工。但窟内仍存有不少雕刻完整的佛龛成品和半成品。</b></p> <p class="ql-block"><b>  在第二窟中心方柱南壁表面,上下已凿出三个佛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分别立于莲花或莲蓬之上。龛楣上刻有七尊佛像,两侧刻有飞天,龛外两侧雕刻有比龛门还高的两尊菩萨,佛龛题记为"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造"、两壁四龛题记为"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造"刻文。</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第三、四窟的的设置布局与第一窟基本相似,但面积略小。窟内中心方柱的四面均为佛龛,基座四周雕刻的是神王,窟内东、西、北三壁刻满佛龛,而南壁上第一窟同样雕刻有《帝后礼佛图》。第四窟的礼佛图不像一、三窟那样分三层,而是右侧四层,左侧两层,在左侧剩余的对称部分,雕刻有一幅壁画。这个布设在中原地区的石窟中很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在三、四窟东、西、南三面石壁的下部,雕刻有手持不同乐器的伎乐人,而在北壁的下方均刻有各种怪兽浮雕。窟顶画面为界格式,每个界格内都刻有飞天,莲花等图案,均为平面浮雕。这些附助性浮雕对石窟整体起着很强的装饰效果。令人耳目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第五窟面积最小,方3.2米,高3米。可能是因面积较小而没必要设中心柱。石窟穹顶雕刻一个盛大的莲花,莲花周围环绕六个凌空飞翔的飞天,四角四个对称图案,刻有化生佛间忍冬纹,其构图完美,脱俗高雅。</b></p> <p class="ql-block"><b>  第五窟门内上方的石壁上刻有王尊佛像,窟门内壁两侧各雕有一尊立佛,立佛肃穆慈祥,其它三面石壁上各雕有一个大佛龛。而在窟的外壁的两侧,还刻有许多北魏、东魏乃唐代等多个时期的造像佛龛和题记,右侧还雕刻有一座九级佛塔。这个珍贵的佛塔在中原石窟中实属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巩义石窟每个窟门之外的石壁上,除雕刻有摩崖大佛外,满壁的小佛龛雕像也非常精致美观。如在第四窟窟门外的石壁上,就雕有一组著名的唐龙朔二年的长方形佛龛。佛龛内的大佛坐在莲花座上,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及二力士,皆位于莲蓬、莲叶及莲梗上。画面用莲梗将各佛像连结起来,给每一位观礼膜拜者以整体美观,肃穆高雅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形象丰富,典雅生动,张扬精致,圣洁温婉的内涵,是巩义石窟众多小龛的突出特点。整体规模虽然不大,但它的总体设计和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却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雕刻历史的重要实物。</b></p> <p class="ql-block"><b>  时光如梭,岁月如石。在巩义石窟寺,时光与天地交融,岁月与信仰交织,历史把时光天地岁月信仰很好地串联了起来,让古人与当代人的心灵发生碰撞,从而让每一位来此礼佛朝觐者都能得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或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巩义石窟,凝视一尊尊慈祥坦然的佛像,心中顿生一种敬畏之情,总感觉佛们在千百年前就已看透了人间冷暖悲喜,他们圣洁安然的微笑,传递给每一位朝觐者的是信仰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他能让人们沉下心境,深刻地静静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得失过往。让人大彻大悟,让人积德行善,让人感恩戴德,让人心静如初。</b></p> <p class="ql-block"><b>  一座面积与容积都不太大的巩义石窟寺,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尊造像,都记载着一千五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都传递着古人的文心智慧,都彰显着每一位拜谒者的虔诚挚心。在每一尊圣洁禅和慈祥完美的造像中,我认知到了佛的永恒;在永恒的信仰中,我仿佛在内心深处寻找到了另一处要去看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4年1月26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河南舞阳贾湖</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