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抗战十大战役之缅北滇西战役

刘建华

<h3><strong>缅北滇西战役发生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strong>,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h3></br><h3>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h3></br><h3> <h3><strong>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strong>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此次入缅甸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编为<strong>中国驻印军</strong>;另一部退守滇西,扩编为两个集团军。</h3></br><h3>1943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关于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和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决定,驻印军在<strong>总指挥史迪威</strong>指挥下逐次集结于印缅边境的雷多地区,准备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h3></br><h3>驻滇西<strong>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strong>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h3></br><h3>驻缅北和怒江西岸的日军共4个师团,辖9个步兵联队、8个特种兵联队,在<strong>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strong>指挥下实施防御。</h3></br><h3><strong>盟军由中美英三国军队联合组成</strong>,其中中国参战部队有<strong>中国驻印军、</strong><strong>中国远征军</strong>等部队。总兵力达约260000人。</h3></br><h3>战役指挥有<strong>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strong>,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将军以及美军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等人。</h3></br><h3>日军缅甸方面军下属三个军,其中<strong>本多政材的33军</strong>负责防守缅甸北部,处于中国军队的进攻范围之内,其中<strong>18师团主要对抗从中国驻印军,</strong>第<strong>56师团负责对抗云南方向的中国远征军。</strong></h3></br><h3> <h3>1943年10月14日,驻印军新编第38师击破日军第18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12月攻占于邦。</h3></br><h3>1944年初,新编第38、第22师分别攻克大自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关和瓦鲁班。日军退守杰布山隘,凭险顽抗。</h3></br><h3>新编第22师在新编第38师与美军第5307支队(<strong>两个营</strong>)策应下,经14天战斗,攻占长达10公里的杰布山隘。</h3></br><h3>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随后第5307支队与新抵达太克里地区的新编第30师、第50师各一部混合编为中美突击支队,继续向密支那挺进;新编第38师向高利前进。</h3></br><h3>退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得到增援,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h3></br><h3>4月末,新编第22师在新编第38师一部配合下向日军攻击,经月余苦战,于6月19日将上述各地全部攻克。</h3></br><h3>接着,新编第38师向孟拱急进,新编第22师由西侧向孟拱迂回。</h3></br><h3>此时,<strong>远征军第20集团军</strong>由滇西栗柴坝至双虹桥间渡过怒江,经月余激战,攻克马面关、北斋公房、江苴街等日军据点,迫近腾冲外围。<strong>第11集团军</strong>为支援第20集团作战亦以一部渡过怒江。</h3></br><h3>5月22日,远征军根据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电令,以第20集团军为右集团攻击腾冲,以第11集团军为左集团攻击龙陵、芒市。</h3></br><h3>6月初,第11集团军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71军主力渡过怒江,向龙陵进攻,激战至21日,双方形成对峙。</h3></br><h3> <h3>第2军主力渡过怒江,以一部围攻平戛,以另一部配合第71军进攻龙陵。</h3></br><h3><strong>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strong>于6月初逐次渡江,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h3></br><h3>与此同时,新编第38师在孟拱东北攻歼日军一部,解除遭日军攻击之英印军第36师一部之危,并进迫孟拱城;新编第22师连克孟拱外围各据点,对孟拱城形成包围。经两昼夜战斗,于25日攻克孟拱。日军残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h3></br><h3><strong>缅北重镇密支那</strong>驻守日军两个联队。<strong>驻印军</strong>与先期到达该地近郊的<strong>中美混合突击支队</strong>对日军展开攻击,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于8月5日攻克密支那.日军大部被歼,少数向八莫撤退。</h3></br><h3> <h3><strong>远征军第20集团军对腾冲发起攻击</strong>,日军据险顽抗,经苦战,于9月14日攻克腾冲,日军全部被歼。</h3></br><h3>7月13日,<strong>第11团军再次对龙陵发动进攻</strong>,在第20集团军的支援下,于11月6日攻克龙陵,日军大部被歼,少数向芒市撤退。</h3></br><h3>尔后,第11集团军向芒市、遮放、畹町、芒友进攻。</h3></br><h3><strong>驻印军</strong>攻克密支那后,将所属部队分编为<strong>新编第1军</strong>(辖<strong>新编第38、第30师</strong>)和<strong>新编第六军</strong>(<strong>辖新编第22、第14、第50师</strong>),经过整训补充后,于10月15日开始南进。</h3></br><h3>11月14日,新编第38师抵达八莫附近,在新编第22师和空军的配合下,经过20余天的战斗,击溃日军第2师团一个加强联队,攻占八莫。</h3></br><h3>新编第30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日军大部被歼,残部向腊戍撤退。</h3></br><h3>第50师在芒卡附近接替新22师任务后,向南进攻,在万好击破日军一部继续向茂罗前进。</h3></br><h3><strong>英印军第36师</strong>一部向乔梅方向前进。</h3></br><h3>攻克南坎后,新编第38师、新编第30师分别向芒友、老龙方向进攻。</h3></br><h3>新编第38师连克滇缅路(<strong>从昆明起经南坎到腊戍</strong>)沿线残余日军据点,<strong>1945年1月</strong><strong>27日攻克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strong>(<strong>从雷多起经南坎到昆明的统称</strong>)。</h3></br><h3>新编第30师在新编第38师一部支援下,经过50余天的战斗,于3月8日攻克腊戍,续向康沙追击,27日与第50师一部会合。第50师另一部与英印军在乔梅会师。残余日军向景东方向溃退。至此,战役结束。</h3></br><h3> <h3>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5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两万五千余人。<strong>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strong>极大的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大反攻。</h3></br><h3>缅北滇西反攻战役,<strong>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strong>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h3></br><h3><strong>缅北滇西之战被后来的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strong></h3></br><h3> <h3><strong>【滇缅路战役】</strong>  1942年3月至9月,<strong>中国远征军</strong>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strong>日军第15军</strong>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战,远征军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h3></br><h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strong>反法西斯统一战线。</strong></h3></br><h3>1942年1月,在美、英两国建议下,<strong>设立中国战区(最初包括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统帅部</strong>,3月,日军进攻缅甸(<strong>时为英国殖民地)</strong>,英国守军告急。</h3></br><h3><strong>中国以陆军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strong></h3></br><h3> <h3>3月8日,<strong>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strong>指挥下登陆仰光,分路北进。一路以<strong>第33师团</strong>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卑缪:一路以<strong>第55师团</strong>由勃固向仰曼铁路北犯东吁、彬文那,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h3></br><h3>1942年3月18日,<strong>日军第55师团</strong>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h3></br><h3>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h3></br><h3>4月11日,日军第55师团和增援<strong>第18师团</strong>各一部向黎达誓进攻,经激烈战斗,新编第22师逐次转移至彬文那。</h3></br><h3>日军进犯彬文那地区,被第5军第96师击退。后因右翼英军后撤,阵地突出,第5军各部放弃彬文那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h3></br><h3>4月16日,日军第33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strong>第66军新编第38师</strong>一部驰援,与日军鏖战两昼夜,击毙日军1000余人。</h3></br><h3> <h3>日军攻陷东吁后,以<strong>第56师团</strong>分向毛奇、雅多进攻。第6军先后在毛奇、垒固、和榜、雷列姆地区阻击日军,并在萨尔温江以东的缅泰边境地区,对日军进行作战后回国。</h3></br><h3>第200师在和榜地区阻击日军北犯,并克复东枝。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发生激战,师长戴安澜受重伤后牺牲。</h3></br><h3><strong>此后第200师、第96师经腾冲、维西向怒江东岸转移。</strong></h3></br><h3><strong>第5军直属部队、新编第22、第38师经太洛、新平洋转移至印度东北边境雷多地区。</strong></h3></br><h3>日军于24日攻陷雷列姆后,旋即分两路向腊戍突进,第66军逐次回援,节节失利,日军直向中国国境逼进。</h3></br><h3>此后,退回滇西的远征军与滇西第11集团军各一部在龙陵、腾冲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以一部进入日军后方游击,主力逐次退回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至9月16日,战役结束。</h3></br><h3>此战,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h3></br><h3> <h3><strong>【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  </strong>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在抗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strong>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孟关、杰布山地区对日军第18师团的进攻战。</strong></h3></br><h3>1943年10月24日,驻印军新编第38师一部,由缅北野人山的唐家卡、卡拉卡一线向新平洋、于邦前进。</h3></br><h3>29日,新编第38师攻克新平洋,</h3></br><h3>12月28日攻克于邦。日军第18师团所部向大龙河左岸撤退。同日,新编第38、第22师分为左右纵队向大白家、太洛攻击。</h3></br><h3>1944年1月31日,新编第22师攻克太洛,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大部,日军残部向孟关方向撤退。</h3></br><h3>2月1日,新编第38师攻克大白家。</h3></br><h3>18日,两师向<strong>缅北门户孟关</strong>前进,在美军第5307支队(两个营)配合下,于3月5日攻克孟关,残余日军向瓦鲁班溃退。</h3></br><h3>新编第38师由于卡向瓦鲁班攻击,新编第22师亦向瓦鲁班前进。</h3></br><h3>8日,一部与日军遭遇,摧毁日军第18师团指挥机构,击毙其作战课长与第56联队联队长以下450余人。</h3></br><h3>新编第38师一部进入瓦鲁班。新编第22师于15日夺取丁高沙坎。</h3></br><h3>日军第18师团残部于<strong>杰布山隘口</strong>占领阵地,此后,获得装备与兵员补充,企图凭借隘路两侧高地的坚固工事,阻止驻印军南进。</h3></br><h3>新编第38师一部根据驻印军总部向杰布山攻击前进的命令,经过旬日的艰苦行军于3月28日进抵沙杜渣以南之拉班,向北攻击杰布山日军的侧背,其主力到达大克里后向高利前进。</h3></br><h3>新编第22师一部向杰布山攻击,经过10天激烈战斗,逐次击破日军之抵抗,另一部袭击日军的侧背,在第38师一部的策应下,南北夹击,于29日夺取沙杜渣,完全攻占了杰布山隘间。</h3></br><h3><strong>是役,中国驻印军以伤亡754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700余人,击伤约3000人。</strong></h3></br><h3> <h3><strong>【孟拱河谷战役】   </strong>是指1944年3月14日,驻印军乘胜攻击孟拱河谷发生的战役。<strong>孟拱河谷,从西向东,是卡盟、孟拱、密支那三大要点</strong>。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以新38师和新22师攻击卡盟,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军后方的密支那。出孟拱河谷即是密支那。孟拱有铁路通往密支那和曼德勒。</h3></br><h3>日军占领缅北地区后,中国通往印度的陆上交通线被切断。为了支援中国战场的作战,共同打击日本侵略军,中、美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道,但由于飞机运载能力有限,运输量并不能解决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消耗和更新需要。唯一办法是尽快开辟一条直接通往中国的陆上交通线。</h3></br><h3>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在德黑兰会议后,中、美、英三方经过磋商确定,由中国驻印军在美、英军队协同下,再次入缅作战,在收复缅北地区的同时,修筑一条由印度阿萨姆邦铁路终点站列多,经缅北之新平洋、马科、拉瓦、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到中国云南畹町的印缅公路,并使它和中缅公路连接成一条直通中国西南腹地的昆明、重庆的战略公路,并在筑路的同时敷设一条输油管道。</h3></br><h3> <h3>驻印军首先要打开<strong>孟拱河谷的大门,即长20英里的布杰班山天险</strong>。新22师从正面佯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越险峻的库芒山脉迂回抄向布杰班山后路。112团1营则在113团更外侧施行更深远的迂回。</h3></br><h3>新38师在此前已多次以侧翼迂回赢得胜利,田中新一已接受教训。然库芒山脉奇险无比,田中认为无论如何大部队无法翻越之。113团以无比坚韧之毅力历14日终于迂回成功,28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29日和新22师两面夹击,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歼灭日军近6000人。</h3></br><h3>4月初,驻印军向孟拱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新22师进至英开塘遭日军第18师团一部顽抗,战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御阵地,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塔奈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5月下旬击溃第18师团主力和56师团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h3></br><h3>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孟拱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日军见驻印军势不可挡,即飞调原防守密支那的114联队主力和56师团146联队一部,增援加迈的刚补充完的55和56联队。</h3></br><h3> <h3><strong>史迪威即以新30师之88团,新50师之150团和美军梅利尔特种团长程偷袭密支那。</strong></h3></br><h3>5月17日,150团突袭攻占密支那机场,盟军立刻从空中运补重武器,粮弹和增援部队新30师之89团。</h3></br><h3>5月19日,盟军向密支那发起攻击。然盟军过于谨慎,投入过多兵力警戒掩护,攻击兵力过少,只150团一团,无力攻克密支那。</h3></br><h3>以后日军援兵源源赶到,盟军虽亦以空运增兵,但战机已失,突袭变成了强攻。密支那奇袭未能达成作战目标,对战局影响甚大,因5月底即将开始连绵数月的雨季,其间空运甚为困难,而密支那一万多盟军补给全靠空运。非常危险,急需正面我军攻取加迈和孟拱,以打通到密支那的地面路线。</h3></br><h3><strong>孙立人决心再用迂回敌后战术达成此一作战目的。</strong></h3></br><h3>5月21日,112团奉孙立人命令背负4天干粮和1个基数弹药插向卡盟背后的西通。112团隐蔽地穿越日军多层警戒线,于5月25日赶到南高江东岸。南高江原水流甚缓,但连日大雨后江面宽达千米且水流湍急。112团以急造器材连夜偷渡,于26日凌晨突然攻击西通,日军惊惶失措,还以为是伞兵天降,到27日,112团已经完全肃清西通和周围地区的日军第12辎重联队,炮兵第21大队1中队,和警备队共二个中队。共击毙日军900余人,缴获155重炮4门,满载械弹汽车75台,骡马500余匹,粮弹仓库15座。</h3></br><h3>28日,112团继续向南北两面发展,攻占加迈东北支遵,击毙日军200余人,占领粮弹仓库20多座,日军在孟拱河谷的粮弹辎重大部份落入112团手中。</h3></br><h3>29日,日军为挽救危局,以18师团之114联队从加迈方向,第2师团之第4联队和53师团151联队从孟拱方向,配以重炮战车南北夹击112团。</h3></br><h3>112团两面作战,寸步不让,一直坚持到6月14日113团从加迈方向攻到,南面日军也退保孟拱,是役共击毙日军2700人,日军3个新锐联队全被打残。</h3></br><h3> <h3>112团迂回西通,切断加迈日军18师团后路后,孙立人抓住战机,以113团向加迈猛进,加迈日军18师团各部因后路被112团切断,粮弹俱绝,虽欲死守亦无可能。</h3></br><h3>113团于6月9日攻克加迈。在113团攻击加迈同时,114团向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沿路冲垮日军阻击,于20日肃清孟拱外围要点。21日,原从孟拱往援密支那的53炮兵联队回援孟拱,在城郊被114团伏击击溃,联队长高见量太郎被击毙。</h3></br><h3>22日,114团在大雨中发起对孟拱的攻击,官兵在没过大腿的泥水中奋勇向前,<strong>孟拱日军18师团、53师团、第2师团各部都是新38师手下败将,</strong>全无战意,到25日,114团攻克筑有坚固工事的孟拱,田中新一从地道狼狈逃走。</h3></br><h3> <h3>至此,我军已歼灭孟拱河谷日军主力,密支那城外的盟军亦无须再两面作战和全依赖空运补充,仅剩密支那尚待攻克。</h3></br><h3>日军从卡萨以53师团128联队和补充完的53炮兵联队向密支那增援,于密支那以南被113团和114团伏击,激战3天,大部被歼灭。</h3></br><h3>从此密支那日军再无援可期。新38师在孟拱河谷战役中歼灭日军18师团全部,及53师团、第2师团、第56师团各一部,共击毙日军12000余人,自身伤亡尚不到千人。</h3></br><h3>孟拱河谷战役结束后,驻印军乘雨季进行休整。<strong>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孙立人新1军下辖李鸿新38师,唐守治新30师。廖耀湘新6军下辖李涛新22师,潘裕昆新50师,龙天武新14师。</strong></h3></br><h3>日本为解救50万缅甸方面军的危局,于6月在中国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中国军队精锐大部用于缅甸战场,且蒋介石指挥有误,国内战局不断恶化。新6军新22师和新14师空运回国增援,新50师留缅编入新1军。</h3></br><h3> <h3><strong>【强渡怒江战役】    </strong>强渡怒江战役,是<strong>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strong>1944年5月至7月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strong>日军第33军</strong>所部的进攻作战。</h3></br><h3>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h3></br><h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继又乘势攻占泰国、马来西亚等国(<strong>当时为英、法殖民地</strong>),气势嚣张。</h3></br><h3>国际局势已形成两太阵营:<strong>以德、意、日为轴心的侵略国</strong>;<strong>以中、苏、美、英、法等国组成的盟国。</strong></h3></br><h3>1942年初,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后,直逼英属印度,同德、意、日在伊朗会师。英国根据当时的形势,要求中国出兵缅甸,截击日军,以阻止其进攻印度。</h3></br><h3>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四年,沿海城市早均陷落,国际交通只有确保缅甸安全,才能利用仰光海上通航,勾通中、印、缅公路,作为争取外援通道,经过中、美、英首脑会商,达成协议,美国派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任美军驻华部队司令。蒋介石同意出兵缅甸,支援英军。</h3></br><h3> <h3>1944年4月,日军驻缅甸方面军按既定作战方针,发动对印度英帕尔的进攻,企图攻占这个由英军防守的战略物资集散地,以达到打垮英军、切断中国部队后方补给和阻滞经驼峰向中国空运物资的三重目的。</h3></br><h3>战役初期,英军一度全线动摇。为了牵制日军的进攻,史迪威往返于缅甸和重庆之间,多次同蒋介石探讨集结在云南边境的20万大军提前由防御转入进攻、以缓解缅甸战场压力的问题,但蒋介石认为这支大军在训练和装备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因而拒绝出击。史迪威无奈,拿出了软硬兼施的办法,以美援相要挟。蒋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答应了史迪威的要求,但两个人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h3></br><h3>1944年5月11日,蒋介石下令集结在云南边境地区的远征军部队发起强渡怒江的战役,就此拉开了云南反攻的战幕。</h3></br><h3><strong>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strong></h3></br><h3><strong>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strong></h3></br><h3> <h3>强渡怒江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步棋。强渡怒江战役相当成功,中国远征军很快跨过怒江,在怒江西岸开辟战场,<strong>向驻守滇西、缅北的日军精锐56师团、53师团展开战略进攻</strong>,这是中国军队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上首次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h3></br><h3> <h3><strong>【密支那战役】 </strong>1944年4月29日——8月4日为中日战争中<strong>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战役中进行的一次城市进攻作战。</strong>战争以奇袭开始,以消耗战结束。最终占绝对优势的中美混合支队历时近100天,以伤亡6551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000多人,并迫使剩余的日军800人退出。</h3></br><h3>密支那为缅北重镇,地处缅甸纵贯铁路的终点,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南连八莫,西通孟拱,北达孙布拉蚌和葡萄;东面通到甘拜迪的公路再向东延百里,便到腾冲。</h3></br><h3>缅甸日军十分重视密支那的战略地位,从1943年夏季开始即以第18师团第114联队驻守密支那及其附近地区。</h3></br><h3>密支那战斗开始前,日军防守密支那的兵力为:第114联队第1大队的1个步兵中队、1个步兵小队、机枪中队的1个小队、大队炮1个分队,第2大队的1个步兵中队,联队炮中队的半部(野炮1门、速射炮2门),通信队主力,机场守备队及宪兵队,共约1200余人。其第1大队主力配属给第56师团;第2大队主力部署于瓦扎一带,对西警戒;第3大队部署于潘丁附近。</h3></br><h3> <h3>1944年4月21日,史迪威命令弗兰克·道尔·梅里尔准将在太克里编成奇袭密支那的<strong>中美混合突击支队</strong>:</h3></br><h3>第1纵队由第5307团第3营及新30师第88团组成,归金尼逊上校指挥;</h3></br><h3>第2纵队由第5307团第1营及第50师第150团、骡马辎重团第3连、新22师山炮第3连组成,归亨特上校指挥;</h3></br><h3>第3纵队由第5307团第2营及英军别动队第6队组成,归麦吉(亦称马基)上校指挥。</h3></br><h3>尽快攻占密支那、开通对华交通路线,一直是中国驻印军进攻缅甸的战略目标。</h3></br><h3> <h3><strong>中美混合突击支队</strong>于1944年4月29日自太克里出发,原定于1944年5月12日到达密支那占领机场,因途中在沙劳卡阳、雷班、丁克高路等处与日军第114联队的第2大队相遇,经激战方将其击溃,行军进程因此延缓。</h3></br><h3>5月16日夜,第2纵队进抵密支那西郊南圭河后,即以美军第1营控制巴马地渡口,切断密支那通往孟拱的公路,于17日凌晨袭占西机场,守护机场的日军向火车站退去。第150团确实控制机场及其周围要点,并清理了飞行跑道,竖起风幡,即电告史迪威机场已可空降。</h3></br><h3>已在各地机场整装待发的新30师第89团、第14团及炮兵、工兵各部队,自当日下午3时起,陆续空运到密支那。</h3></br><h3> <h3>18日上午,史迪威偕梅里尔飞至密支那视察部队。</h3></br><h3>日军得知中美突击队袭占西机场、控制了跑马地,并袭占了锡塔普尔后,即以第1中队突袭锡塔普尔的第3纵队,夺回该地,恢复与瓦扎第2大队的联系。</h3></br><h3>日军虽然兵力单薄,却占有地形优势,且在密支那已经营防御两年之久。第18师团官兵又多系日本九州矿工,素善挖掘坑道工事,其防御设备不但坚固隐蔽、交通联络方便,而且火网编成严密,隐秘的侧防火力急袭点遍布各处。</h3></br><h3>但是日军第18师团在胡冈、孟拱的惨败以及第15军对英帕尔的进攻失利,也使其士气大受影响。</h3></br><h3>但是梅里尔求胜心切,且被初战小胜所迷惑,滋生了轻敌心理,又过于自负,未能采纳中、美指挥官的合理建议。</h3></br><h3>他对经历了20天长途艰苦行军和战斗已十分疲惫的中美突击队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整,仍保持原来的行军编组,让第1、第3两个纵队分散在距西机场约9公里之遥的遮巴德附近,使中美突击队由于兵力分散而优势大减,更没有进行详细的敌情、地形的侦察和作好攻坚战的准备;</h3></br><h3>尤其是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切断日军的增援、补给路线,以致日军第114联队第2、第3两个大队得以从瓦扎和孟拱河谷战场先后进入密支那增援,也使第56师团步兵团团长水上源藏所率领的增援部队第113联队1个大队、野炮兵1个中队及工兵第56联队主力等,得以于5月30日顺利地自密支那附近的宛貌渡过伊洛瓦底江,进入密支那,从而使密支那日军的兵力猛增2倍多,达到3600余人;</h3></br><h3>加之中美突击队虽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却缺乏紧密的陆、空联络和协调行动,地面炮火也不充分,步、炮之间也不够协调,终于导致密支那的奇袭战演变成为旷日持久、屡攻不克、伤亡惨重的攻坚战,完全失去了奇袭作战的意义,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h3></br><h3> <h3>梅里尔于18日晨令第1、第3纵队对北机场和锡塔普尔进攻。虽占领了北机场,却因在瓦扎的日军第114联队第2大队来袭,激战竟日,卒被日军突破了战线,进入密支那市区,并在战斗中迫使第1、第3纵队退守遮巴德一带,北机场得而复失。</h3></br><h3>密支那北部中美突击队的进攻首次受挫,日军便乘机利用铁路向孟拱开出了满载军需物资的最后一列火车。</h3></br><h3>与此同时,梅里尔令刚刚到达的第89团第2、第3营在西机场西南至跑马地一带构筑工事,以该团第1营守备机场;令第150团以1个营从新卡坡向东攻夺八角亭,以第2、第3营向火车修理厂方向市区进攻。</h3></br><h3>19日夜,该团击溃火车修理厂的日军后,一举攻占了火车站;但因地形不熟、疏于戒备,忙于接收战利品,又未乘胜追歼残敌、扩张战果,在遭日军约100多人反击时酿成混战,第3营营长郭文干在率部增援途中中遭遇10多名日军伏击牺牲,第3营被打散,伤亡500余人,火车站得而复失,官兵被困在车站附近,激战两日,补给中断,弹尽粮绝。</h3></br><h3>梅里尔未及时派兵增援,以致该部功败垂成,迫使其只得与日军进行肉搏后冲出重围,退回跑马地、河套一带收容整顿。</h3></br><h3>而梅里尔竟推卸责任,指摘该团团长指挥无能、作战不力,建议史迪威予以撤职、遣送回国。这使中国官兵大为不满,群起抵制。梅里尔一气之下旧病复发,被送往后方救治。麦克姆准将暂代其指挥职务。这时,第14师副师长许颖少将率第42团来到密支那。</h3></br><h3> <h3>1944年5月23日,史迪威偕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总部参谋长柏特诺来到密支那调整指挥系统。</h3></br><h3>由柏特诺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设中国驻印军战斗指挥所,执行指挥;由麦克姆任战地指挥官,统率在密支那的各部队;以亨特任第5307团指挥官。在密支那的中国军队分别由胡素、潘裕昆统率,原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临时编组予以撤销。</h3></br><h3>柏特诺较之梅里尔更无实战经验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而且不敢身临前线,对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情况全凭各级联络官的报告,此种报告又多有不实;而且柏特诺素来专横跋扈,对中国军官心存轻视,对他们的报告和合理的建议,每每置若罔闻,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更因他求功心切,从5月25日至6月25日间,不顾客观情况,多次轻率地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中、美士兵伤亡惨重,每天只能推进50至200米。柏特诺反而诬蔑中国军队“作战不力、逡巡不前”,甚至将胡素擅自撤职,遣送回国。</h3></br><h3> <h3>1944年6月1日,中美军队转入坑道战,同时迅速增派援军,补充弹药。</h3></br><h3>1944年6月10日,中、美军队再次对密支那发起总攻,形势日趋对日军不利。水上被迫指挥部队昼藏夜战,多次偷袭英印军队,并利用缴获来的弹药、给养坚持战斗。至6月中旬,水上部队已损失1000余人。</h3></br><h3>由于密支那能否坚守,直接关系到日军的部署,日军魔鬼参谋迁政信,发布“水上少将必须死守密支那”的命令。</h3></br><h3>在6月25日到7月2日的一周时间里,水上指挥守备队进行殊死的拼搏,使中美军队仅前进了数百米。</h3></br><h3>7月12日,中美军队在空中支援下再次发起总攻。127架飞机共投下754吨炸弹,其数量比炮兵发射的炮弹还多百分之二十,水上命令部队在轰炸期间退往后方,一俊轰炸停止,迅即返回阵地抵抗步兵的攻击,中、美军队虽有推进,但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h3></br><h3>此次总攻后,水上部队的兵力减少到大约1500人,因弹药奇缺,火炮射击已限制在每天6发以下,手榴弹每人只发两枚,战斗中多采用白刃格斗。</h3></br><h3>为了补充兵员,水上令情报主任八江正吉中尉率5人冒雨溜出密支那,在瓦扎找到第2野战医院分院,指挥约400名伤病员,突破重重封锁,与守备队主力会合。</h3></br><h3>至7月下旬,水上部队减少到1200人,阵地设施几乎遭到彻底破坏,第一线官兵已处于毫无掩护、完全暴露的状态。战壕积满雨水,官兵们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日本33军本多才政中将获悉密支那守备队的命运危殆,决定向水上及守备队颁发嘉奖状,但侦察机无法飞临密支那上空,只好以电报传达。</h3></br><h3>7月下旬,密支那守备队已濒临绝境,此时,如退守伊洛瓦底江东岸,将是最后的生存机会。丸山大佐不知道“死守密支那”的命令,向水上建议,与其全体无谓牺牲在密支那,莫如迅速转移到江东岸,据守马扬高地。</h3></br><h3>水上默认了这一建议。丸山遂下令8月1日开始撤退,分批于1日、2日、3日夜间实施渡江。部队按计划成功渡江后,逐次集结在热带丛林中,幸存者减至约800人。</h3></br><h3> <h3>在此期间,正是由于柏特诺未能接受中国军官关于切断日军与孟拱、八莫的通道的建议,使日军得以从八莫和孟拱两地得到增援,从而引起了史迪威的不满,于6月25日将柏特诺撤职,另以韦瑟尔斯来密支那继任。但以后的作战<strong>实际上由郑洞国指挥</strong>。郑洞国以对壕作业向前推进,并注意步、炮、空的协同,于是伤亡大减,激战至8月4日,完全占领密支那及河对岸的宛貌,肃清了各处日军残兵。</h3></br><h3>1944年8月4日黎明,水上源藏少将于农他隆东岸的一棵树下,用手枪自尽。</h3></br><h3>密支那战役历时3个月,共攻进了90余公里,恢复土地2200平方公里,击毙日军2000多人,俘获69人,将日军第18师团第114联队,工兵第二联队。第56师团第148联队主力及其他部队歼灭,仅第114联队长丸山大佐率少数伤患乘竹筏逃往八莫。</h3></br><h3>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胜利完成。自5月17日至8月3日中美突击队共伤亡6551人,<strong>这是驻印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strong><br></br></h3></br><h3><strong>密支那战役中,机场奇袭原本可以一举攻占密支那全城,歼灭其守军,却因指挥不当,授敌以逐次增援固守之机,使这场奇袭战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经过79天血战,付出了惨重代价,迟至8月3日方克全城。</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XaLUCboCVnBgAafZOGTi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