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铸造“大泉当千”铜钱品鉴

源能成

<p class="ql-block">  摘要</p><p class="ql-block">​ 本文对吴国铸“大泉当干”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吴国的历史背景和货币体系,然后分析了“大泉当干”的铸造背景和历史影响。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大泉当干”的材质、尺寸和重量特点,并与同时期流通的货币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相关数字统计和价格评估,探讨了“大泉当干”的实际流通量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 吴国;大泉当干;钱币史;铸造背景;历史影响;材质;尺寸;重量;流通量;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一,品鉴背景</b></p><p class="ql-block">​ 吴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创造了著名的吴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吴国的货币史上,“大泉当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货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本文旨在对“大泉当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在吴国货币史和中国钱币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 二、“大泉当干”的铸造背景和历史影响</b> </p><p class="ql-block">​ 公元220年至280年,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三个主要的政权:曹魏,蜀汉和东吴,称为“三国”,它上承东汉下启西晋,最终在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掉了东吴之后,才结束了“三国”时期的纷争,实现了中国统一。</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三个国家政权,自然也会有自己的铸钱。玩过三国钱币的都知道,东吴地区最出名的钱币就是虚值货币,“大泉當千”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吴大帝孙权由武昌还都建业(今南京) 次盟货定大王后,238年春(赤乌元年)至246年,在建业冶城(今南京朝天宫)铸“大泉当干”大钱。</p> <p class="ql-block">  “大泉当干”的铸造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三国时期,吴国铸钱为适应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货币体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b>三、“大泉当干”的材质、尺寸、重量和书体特征</b></p> <p class="ql-block">  ​ “大泉当干”的材质主要是青铜,据说也有少量杂铁铅质。其尺寸和重量与其他同时期流通的货币相比具有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书·食货志》曰: </p><p class="ql-block"> “元帝过江, 大小么指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p><p class="ql-block">​ “大泉當千”书体为篆书,四字旋读,素背。钱径36mm,重14.5克,后铸有轻小者径25~29mm,重3.5-4.0克左右。 尺寸和重量相对较大的货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也被称为“大泉大样”。</p><p class="ql-block"> ​ 开始,官方铸造的“大泉当千”钱径在36mm(一寸四分)左右,重十六铢,还算凭良心,守规矩。但到后来,最先官府乱铸钱,老百姓也合伙造假钱。你也铸,我也铸,一发不可收拾。而私铸钱更恶劣,有缩量的,有减重的,恶劣到家的甚至铸出来的“大泉当千”钱只比普通五铢钱大一点,仅重一克多,却要当一千个普通五铢钱行用。</p><p class="ql-block">​ 虚值货币越来越多,一枚比一枚偷工减料,这种状况遭民众强烈抵制,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将其收回国库。 </p><p class="ql-block"> 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丰厚利益,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 最为典型的是江浙民间甚至仿制盗铸“大泉二干”、“大泉五干”大钱,虽其数甚微,史志不载,但对货币信用影响恶劣。</p><p class="ql-block">​ 查见《通志·食货·注》对这段钱史有载:</p><p class="ql-block">​ “<b>赤乌元年(238年)春,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后权令曰:“往日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人意不以为便,其省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并以输藏,平畀其直,勿有所枉。”</b></p><p class="ql-block">​ 这些史载说明三国吴政权对货币的重视,并善于利用货币的功能巩固政权,发展商品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一发现问题后急令“官勿复出”此钱,并作价收回所铸大钱。</p><p class="ql-block"> “大泉當千”钱的书体颇为奇特,后人有人认为是“篆书”,也有认为是“隶书”的,亦或认为是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的“篆隶合体”。而姜白石认为是“符体书”,郭宗昌则嗤之为“牛鬼蛇神”。 中国近代学者叶德辉(1864--1927年)即认为:“<b>大泉当干····篆意与天玺元年纪功碑相近,盖当时皇象书也</b>(神谶书体)。</p><p class="ql-block">​ 有 《古泉杂咏》曰: </p><p class="ql-block"><b> “江表称雄国储,当干泉铸赤乌初;国山天发碑犹在,四字应推皇象书。”</b> </p><p class="ql-block">​ 仔细品“大泉当千”的钱文书法,其韵味独特,“大泉当千”四字除“当”字外,均仿王莽时期悬针篆书体;而“当”字书体为八分隶书,是典型汉末三国时期流行书体。</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一枚“大泉当千”钱是历经名家递藏,现藏于江苏博物馆的铜钱拓图。</p> <p class="ql-block">  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中批注道:</p><p class="ql-block">​ “<b>大型大泉当千,原藏邓秋枚(邓实),后归李荫轩,仅见。另有一枚更大者,钱形如大泰和,赵权之藏品,已流于海外,亦仅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四、相关数字统计和价格评估</b></p><p class="ql-block">​ 根据相关资料和考古发现,“大泉当干”的实际流通量存在一定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目前已知的“大泉当干”真品存世量约为50枚左右(近几年随出土多见,实际存世量远超)。</p><p class="ql-block"> ​ “大泉當千”这种钱币虽存世不多,但仅是三国六朝时期中的中低档的通货。钱币的存世价值评估要根据其不同的品相和保存状况,价值在数干元至数万元之间不等。 </p><p class="ql-block">​ 另外,铸钱的直径大小对价格影响也较大。 钱径在40mm左右的“大泉当千”初铸大样,价值就要破万。</p><p class="ql-block">​ 而钱径在25~34.5mm左右的普通版,存世不罕,价值则仅在数百元左右。 </p><p class="ql-block">​ 业间对这种钱币的价值有这样一些分类:</p><p class="ql-block">​ <b>1、大泉当千(小样)</b></p><p class="ql-block">​  小样直径多在25-29毫米左右,等级七级,普通品一枚市场价值在小几百元。</p><p class="ql-block">​  <b>2、大泉当千(中样)</b></p><p class="ql-block">​  中样直径在30-33毫米左右,等级七级,价值比小样稍微高点。</p><p class="ql-block">​  <b>3、大泉当千(正样)</b></p><p class="ql-block">​  一般直径过来33毫米以上,等级虽然还是七级,但是价值比小样和中样都要高一些。</p><p class="ql-block"><b>​  4、大泉当千(大型)初铸版</b></p><p class="ql-block">​  大型初铸版,是早期铸钱,铸造比后期精美,直径尺寸基本都过了36毫米,等级为三级,一枚可以到四位数。</p><p class="ql-block">​  <b>5、大泉当千(特大型)初铸样钱</b></p><p class="ql-block">​  特大型初铸样钱,是非常非常罕见的名珍古钱币,直径尺寸过了40毫米以上,等级为一级,一枚可以价值可达五位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钱币的书体。因书体多变,时见怪异版别,且多为出土品。市场则多看锈色、字口和直径决定它的存世价值。 </p><p class="ql-block">​ 如遇字体怪异和江浙民间私铸盗铸存世稀罕“大泉二干”、“大泉五干”之特殊版别,价值当然更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见到1997年10月上海“云州邮币拍卖会”上,有一枚“大泉当千”连体钱就卖了2000元。</p><p class="ql-block">​ 又如下面这枚铜钱“大泉当千”旋读,钱体厚重,古雅拙朴,重达9.3g,也是较为罕见的币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老朽不才,也藏有一枚这种钱币。实测直径25.5mm,厚1.4mm,重4.36克。</p><p class="ql-block">​ 单从钱币铸工,阔穿,币文笔划挺拔,凸起部分呈黑漆古色,币文表面光结圆润,与地章红斑绿锈之锈色包浆融合均看老,总体也似符合“大泉当千”钱特征,唯因币文书体怪异,不免生疑。</p> <p class="ql-block">  您看“大泉当千”四字中除“大”字篆书较为正统外,篆书“泉”字简化到仅有三笔与以某些战国铸钱的“泉”字书体相似;也与“漢泉範” 中的“泉”相似。</p> <p class="ql-block">  篆书“當”字之宝盖顶下部的“口”“田”</p><p class="ql-block">都缺笔,与上述藏于江苏博物馆的钱币之“當”字下部近似,看起来相似“常”的篆书体;篆书“千”字也有两处断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怀疑它要吗就是个私铸伪劣品,要吗就是稀罕的传世品,我无法定义,权当作为一个异类钱币之案例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元月25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