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庙

月照长空

<p class="ql-block">1月21日,星期日,我们去了位于驻马店市遂平县境内的嵖岈山。嵖岈山系伏牛山余脉,又名玲珑山、嵯峨山。</p><p class="ql-block">来到嵖岈山,我的第一观感仿佛是在看一个石雕盆景。后来登上山顶,看到一块倒卧的“中华盆景园”的牌子,知道与我不谋而合的,大有人在。我觉得,嵖岈山称为“微雕版的华山”,似更确切,更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嵖岈山奇峰突兀,万壑松鸣,令人印象深刻。但让我错愕的,却是位于“头道门”与“二道门”之间的“包公庙”。</p><p class="ql-block">包公庙摆有供案、香炉,进门处亦有香烛售卖,与其他寺宇道观无异。只是规模秀珍。</p> <p class="ql-block">包公原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政治家。他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包公”之名。当时的京师开封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可以说,包公是中国清官文化的当之无愧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毋庸讳言,清官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的土壤是人治,是被冤屈的人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表达。这其实是令人悲哀的。</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包公庙不止一处,名头最响的当属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湖南攸县麻城包公庙,其次,还有位于开封的包公祠。让我感兴趣的,是眼前的这座包公庙,始建于何时?因缘是什么?但我又不想刨根问底。</p><p class="ql-block">“造景”行为,古已有之,不足为怪,最著名的大约非西湖上的“苏堤”莫属。那是神来之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用。关键是造的是否用心,是否匠心独具。独辟蹊径未必是好的,因为那“蹊径”可能荆棘满途。</p><p class="ql-block">站在包公庙前,我浮想联翩。思忖最多的是,谁会来拜?求什么?</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神祗信仰,一言以蔽之,就是实用主义,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分工明确:求雨有龙王庙,求子有送子娘娘庙,求出海太平,有妈祖庙,求金榜题名,有魁星庙,求官运亨通,有文昌庙,求财有财神庙——单单财神,又有文财神、武财神之分,这其中,又各有妙用。像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拿着吐财鼠,又被称为“财宝天王”,见了,想装聋作哑都难。</p><p class="ql-block">那么,包公作为神,分管的是什么呢?拜包公的,又会是一些什么人呢?普通百姓会有这么高的精神修为吗?求政治清明吗?我们如今可是处于亘古未有之政通人和之盛世。自己或家有冤屈的吗?你来拜,不是变相给包公行贿、污包公名节吗?包公这样顶天立地的汉子,会因为你的拜而让你沉冤昭雪吗?而他又能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你的案子呢?官员会拜吗?求包公保佑自己成为一名清官吗?想成为一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还需要求包公保佑吗?</p> <p class="ql-block">我哑然失笑。离开时,一步三回头,一肚子不合时宜,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嵖岈山有凤凰台。自见了包公庙,让我情不自禁地在心中默念了一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历史铁律,任谁都逃不过,包公也概莫能外。</p><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呼唤清官的时代,都是恶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我们到时,余雪未消,别有一番滋味。唐代高骈有《对雪》诗:“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雪只能掩饰一时丑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同包公只能解决个案,不能挽大厦之将倾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