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选读 |《韩非与法家思想》

读徘徊

读书笔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阅读的图书是《韩非与法家思想》,由金开诚主编,金东瑞编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家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派别,而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广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人物。法家思想影响深远,中国数千年来君主集权的思想,或多或少是受法家所影响的。本书就是阐述韩非的思想渊源、生平事迹及主要思想,亦深入浅出地介绍法家思想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非与法家思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开诚主编;金东瑞编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11</div></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分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百家之中法家很特殊,法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更没有开门立派,四方讲学。法家更多的是一种思潮,法家人物也多是政治活动家。公认的最早走法家路线的是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一般认为,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则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年韩国宗室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曾与李斯一起求学于荀卿。他从小口吃,不善言辞,但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很早就开始著书立说,并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成归国的韩非,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帮助国家变法图强,埋头写作,把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写进书里,这使他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非反对儒家说教,认为“儒者用文乱法”,也反对游侠行为,说“侠者以武犯禁”。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赏后而信,刑重而必”。他强调,治国要有法律,明确指出“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法的制订,应“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至于百姓”。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必须做到“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在某种意义上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相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非还综合前人商鞅(前390年-前338年)的“法”治,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的“术”治和慎到(前395年-前315年)的“势”治,提出“法、术、势”三合一统治术。“法”指操纵现行的法令法规,“术”指操纵臣属的手段,“势”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可以说,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建立,韩非的学说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上,韩非继承老师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人都有“欲利之心”,人际间存在利害关系,即使亲如父子也是如此。因此帝王们要巩固政权,就必须用暴力强迫人民,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如果人民反抗,就必须严峻刑法予以制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5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哲学上,韩非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反对先验论,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他最早提出“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理”与“道”的关系——“道者万物之所成,理者成物之文也”。即“道”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理”是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因此他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顾不得不化。”他还主张“缘道理以从事”,反对“无缘而妄意度”,并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他还认为,天不能主宰人事的吉凶,人可以胜天,人可以把天当做物类加以利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逻辑严密,议论透彻,锋芒犀利,说服力强,是韩非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韩非喜欢用寓言阐述深奥的道理,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这些寓言后来被提炼为成语,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置履”等。在《韩非子》中有寓言300-400则,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了良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非的著作很快就流行于当时各国。秦王嬴政对韩非的著作喜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他迅速派兵攻打韩国。韩王原先对韩非认识不足,弃而不用,现在才发现其价值。可是大军压境,不得不“遣非使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王如愿以偿地得到自己的“偶像”韩非,按说一定会委以重任才对,然而人们看到《史记》的记载是“秦王悦之,未信用”,推测韩非可能说了些秦王不喜欢听的话,因而被闲置起来。李斯担心有朝一日秦王又重用韩非,会对他造成严重威胁,他深知韩非比他自己能干,于是在秦王面前说韩非坏话,秦王下令“下吏治非”。李斯阴谋得逞,不等有关部门判决下来,便抢先一步,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之后,秦王对诛杀韩非的决定感到后悔,派人前去赦免韩非,此时的韩非已然在狱中自杀身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非的死无疑是个悲剧。究其原因,一是死于李斯的嫉妒,这与庞涓暗害孙膑同出一辙,都是师兄弟不相容所造成,比起为宿敌所害,更让人叹息。二是死于秦王的一时糊涂,作为韩非著作的忠实读者的秦王,本应很好哦地重用这个能人,却误听谗言而杀害了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文字选自《韩非与法家思想》,感谢阅读,谢谢,再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