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编 辑 委 员 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主 任:</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江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副主任:</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贺友范</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炳根、沈炳翔、李慧娣、王佩霞、郑文龙、曹全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编 委:</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树玉、杨卫平、孙翠娥、孙文君、施佩娟、陈杏琴、屠惠兴、汤永林、严顺土、贺国明、胡月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编 辑 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主 编:</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江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副 主 编:</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炳根、沈炳翔、郑文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责任编辑:</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郑文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编 辑(按单位顺序排列):</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独立一团洪东旭、王佩霞、陈树玉;独立二团</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贺友范</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卫平;十七团孙翠娥、</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胡加鑫</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九团张国强、凌演;二十团杨建;二十四团</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罗小平</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八团施佩娟、穆静波;三十团陈杏琴、陈聚山、柯桂珍;五十八团汤永林、边荣珍;三十九团徐华英、徐伟良;八一农垦大学李慧娣、陈康发;四师加工厂严顺土;独立二营胡月薇;三师钢铁厂贺国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字校审:</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康国泰(二十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目 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部分 农垦农场与兵团的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章 黑龙江农垦(国营农场)的垦荒历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荣军团、解放团农场的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农建二师移垦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节 王震将军率领铁道兵部队开垦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节 十万转业官兵参加开垦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节 支边青年参加北大荒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章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一师农建二师)的组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与变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及编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兵团六师组建及建制调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黑龙江兵团的通讯信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兵团武装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建设“二抚公路”和“福前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节 黑龙江省委领导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节 黑龙江兵团的撤销及农垦农场的变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节 兵团八年的回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部分 杭州知青在黑龙江兵团奋斗历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章 杭州知青奔赴黑龙江兵团屯垦戍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杭州知青奔赴黑龙江兵团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出发批次、时间、人数和所到团(单位)统计</span></p><p class="ql-block"> 表1 杭州知青赴黑龙江兵团批次、时间、人数统计表</p><p class="ql-block"> 表2 黑龙江兵团各团(单位)杭州知青人数汇总一览表</p><p class="ql-block"> 表3 黑龙江兵团各团(单位)杭州知青男女人数统计表</p><p class="ql-block"> 表4 《杭州市劳动志》与《黑龙江分册》赴兵团的人数统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节 杭州知青赴黑龙江兵团各团(单位)的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独立一团(嘉荫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独立二团(铁力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二师十七团(普阳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三师十九团(五九七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三师二十团(八五二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六师二十四团(胜利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三师二十八团(二九一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三师三十团(江川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三师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四师三十九团(云山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一、四师联合加工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二、八一农垦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三、独立二营(佳南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第四节 杭州知青到黑龙江兵团后成建制变动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一、兵团三师钢铁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二、支援兄弟团开垦荒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章 杭州知青为建设边疆奉献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黑土地的磨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参加建设北大荒的大会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参加水利大会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兵团三师钢铁厂建设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抢修“二抚”公路,建设六师师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建设“福前”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参加大、小兴安岭林场伐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章 杭州知青为保卫边疆做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值班连队的编制与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各团值班营(连)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值班营(连)性质与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兵团直属步兵团和炮兵团的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步兵团(二十六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炮兵团(六十三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节 上珍宝岛前线战备执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战备施工和驻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布设反坦克地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筹建独立四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六章 杭州知青在艰苦岁月历练中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在历练中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参与文体活动,活跃兵团文化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文体宣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排练样板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节 教书育人,传授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知青教师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兵团的幼托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节 为兵团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杭州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节 专业和特殊岗位上的杭州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专业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特殊岗位——下井作业的煤矿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在八一农大砖厂的杭州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六节 杭州知青在兵团立功受奖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七节 《杭州日报》报道的杭州知识青年先进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八节 杭州知青在兵团参军上学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参军入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上学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七章 杭州知青在兵团伤亡事件及返城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杭州知青在兵团伤亡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献身于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因公伤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杭州知青离开兵团返城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返城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滞留黑土地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一生奋斗在北大荒的杭州知青</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部分 后知青时代的平凡与光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八章 杭州知青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九章 模范人物、著名人物和厅级领导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十章 从知青活动看知青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节 各团联谊会组成和活动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各团联谊会活动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杭州知青志愿者参加社会活动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节 黑龙江兵团分会参加《杭州知青名录》征集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节 心系第二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附录 杭州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人名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农垦农场与兵团的历史沿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农垦(国营农场)的垦荒历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原指东北原始荒原,《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提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大荒”是荒远之意,偏僻荒蛮,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风雪肆虐,滴水成冰,最低气温可达-48.6℃,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霜期,冻土层最厚达2.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狭义上是指位于我国版图东北角落的密山、虎林、饶河、宝清等县的大片土地,一直视为莽莽荒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在这里发布“招垦令”,招徕流民开垦无主荒田,但收效不大,北大荒依旧是地旷人稀,村落难寻,人迹罕见。直到新中国诞生,这片当地老乡称为“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黑钙土才苏醒过来,萌发了勃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我们所说的“北大荒”是黑龙江农垦区的代名词,分布在黑龙江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市74县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荣军团、解放团农场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7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由原黑龙江省、松江省、合江省,在黑龙江地区组织创建了宁安、赵光等一批公营机械化农场,点燃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火种,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冬,东北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达10余万人,先后创办了一批荣军农场。从1947年春到1949年末的短短三年时间里,共创办农场100个。自1952年起,各农场由供给制事业单位转为薪金制企业,解放军官兵集体转业,先后在集贤县、富锦县境内,以团为单位建立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团”创建农场,则是在荣军农场的影响下带动起来的。从1949年到1951年,东北军区在创建荣军农场的同时,还有4000多名解放军干部、工勤人员、警卫战士,带领在战争中被俘、投诚、起义的国民党部队14000官兵组成解放团,相继在香兰、孟家岗、二龙山、宝泉岭、铁力、红星、笔架山,组建了7个机械化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农建二师移垦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8月,遵照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的指示,农业部召开会议,研究援助山东广饶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移垦北大荒。农建二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师,这支部队所属的289、290、291三个团,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孟良崮等战役,屡立战功。9月,先遣队从山东出发到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地区进行实地勘察,由于密虎地区地势低洼、无法开荒,便继续北上踏勘。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分别在集贤、富锦、铁力县境内,以团为单位建立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团(289团)2000名官兵从宝清地区迁往铁力县,与铁力机械农场合并,1955年10月建立“十一农场”,后改名为铁力农场。五团(290团)1700多名官兵进驻富锦县绥东乡北部开荒建场,1955年11月21日,正式命名为290农场。六团(291团)1800名官兵从密山迁往集贤县福山地区开发建场,命名为291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王震将军率领铁道兵部队开垦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3月,刚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的志愿军铁道部队第五师(铁道兵8505部队),开赴黑龙江省,抢修汤旺河森林铁路。5月,王震司令到部队视察,发现驻地附近荒地很多,土质肥沃,并了解到虎林、密山、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原可开垦,就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在师部召集的连以上干部会议上,王震指出:“要办部队农场,为国家挑担子,解决部队吃菜吃肉,你们复转后,有的同志要去办国营农场,现在就要有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王震将军的指示下,铁道兵五师800余名官兵进驻虎林,建点办场。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国营军垦农场——八五〇农场在虎林西岗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震司令员亲自点燃了第一把荒火,拉开了北大荒垦殖史上艰苦创业的序幕。当年春开荒14.4万亩,盈利5万元。八五〇农场的建设,为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提供了经验,一批又一批官兵向荒原发起集团式进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8月14日,王震将军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呈递了“关于开发建设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提议动用铁道兵1955年~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投资于密山、虎林、饶河一带荒地的开发,计划到1960年开垦荒地1000万亩,增收粮食30亿斤。王震的报告受到了彭德怀元帅和时任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大将的赞许,中央也很快批转了王震的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6年春,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成立。接着,由铁道兵二、三师复转官兵进入宝清县南横林子一带组建八五二农场;由铁道兵四师复转官兵进入迎春组建八五四农场;由铁道兵九师复转官兵进入饶河组建八五九农场……。王震还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地方农场抽调一批懂业务技术的干部加强军垦农场的管理,并提出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等“五边”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6年6月6日,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会。自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七个师的复转官兵共1.74万余人,集体转业,先后从鹰厦线、黎湛线工地挥师北上,开赴北大荒,在虎密宝饶广阔的荒原上,除八五〇农场外,又按原部队序列建起八五一(铁十一师建)、八五二(铁二师建)、八五三(铁三师建)、八五四(铁四师建)、八五五(铁五师建)、八五八(铁六师建)、八五九(铁九师建)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2月,铁道兵农垦局又接收省划给的金沙农场(划归国营八五五农场管辖)、永安农场(划归国营八五一〇农场管辖)和解放军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畜牧场。1957年,铁道兵农垦局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八五七)、青山(八五六)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八五一一)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1957年底,铁道兵农场群拥有共计12个八字头农场,职工达2.28万人,人口达6.7万人,拥有拖拉机960混合台,耕地260多万亩,播种107.6万亩,收粮6250万公斤。同时,建房32万平方米,筑路200多公里,架线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72万多立方米,为三江平原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八五二农场的初期建设中,根据王震司令员“母鸡下蛋,以场扩场”的方针,从八五二农场调出了大批干部从事扩场工作。1956年10月,调出539人,扩建八五三农场。1957年10月,调出716人扩建八五五农场(后改名为五九七农场)。在宝清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这三个大型国营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11月召开全国农林工会代表会议时,朱德副主席曾表扬八五二农场是“全国投资最少的一个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万转业官兵参加开垦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决定裁减一批部队。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同年3月份开始,解放军各军兵种机关、部队、院校的复转军人8.15万人(在8万多转业官兵中,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连同随军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等,号称10万人进军北大荒。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700多个生产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支边青年参加北大荒建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8年6月,先后有5.5万名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到北大荒垦区,成为垦区的一支重要力量。1959年后,数万名河北、江苏、四川等省女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给北大荒带来了袅袅炊烟、万家灯火和勃勃生机。1959年~1964年期间,众多的上海、北京大中专毕业学生来到北大荒,参加北大荒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王震将军的关怀和指导下,垦区办起了北大荒文工团,《农垦报》《北大荒文学》,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北大荒军旅作家和艺术家,出现了优秀电影作品、北大荒版画、北大荒摄影等优秀群体,及当代流人垦荒队,播撒北大荒文化火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资料记载,在开发北大荒的建设中,先后有5万多位拓荒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均年龄五十岁。他们把青春和生命融入了开发北大荒的伟业之中,续写英雄篇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70余年的开垦与建设,如今有113个农牧场,98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辖9个管理局:宝泉岭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建三江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北安管理局、九三管理局、齐齐哈尔管理局、绥化管理局、哈尔滨管理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人不仅以建起了共和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而自豪,更以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而光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黑龙江兵团历史上,曾经历几个过程:1966年3月~1968年6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一师和农建二师);1968年6月~1973年8月,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师、三个独立团、两个武装直属团);1973年8月~1976年2月,黑龙江省委领导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组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宣告黑龙江兵团撤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农建一师农建二师)的组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苏联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中苏边境地区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1月,东北局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沈阳军区万名复转官兵组建一个生产建设兵团,这一报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召开会议,依据东北局提出的报告,专门讨论了黑龙江省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上同意组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批示“原则上同意你们在黑龙江省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仿效新疆建设兵团的做法,实行农牧副渔并举、工农商学兵集合的屯垦戍边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3月,沈阳军区所属部队10769名干部战士分批复员转业(史称“66.3”复转官兵)到黑龙江省29个边境农、牧、渔场,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驻黑河地区,4个团、3个独立营)和农建第二师(驻合江地区,5个团、3个独立营),共辖9个团24个营94个连队。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这项工作陷于停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的组建与变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及编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7年12月19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筹建兵团的电报指示。1968年2月24日至3月3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军区根据中央筹建兵团电报指示精神,在哈尔滨召开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会议。到会的有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和原东北农垦总局、省属各农场、沿边境渔场,以及有关地、市、县革命委员会、军分区、人武部的负责同志326人。在这次会议后,形成了1968年3月9日上报中央的报告。正是这一报告,引来了在兵团人心目中难以忘怀的“六.一八”批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泽东主席在这份文件上批示“照办”(史称“六一八”批示)。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执行屯垦戍边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其战略构想是,</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沈阳军区的指挥下,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略要点,对苏进行战略侦察;同时,在特殊时刻抗击、歼灭入侵者,迟滞敌方有生力量、配合野战军战役行动。任务是“配合边防部队和边境广大革命群众,共同建设强大的政治边防,确保祖国反帝反修前哨的安全”,“同时进一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这个任务概括起来为四句话:“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根据“6.18”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部驻佳木斯市。任命沈阳军区副政委李少元兼任兵团政委;陆军第40军副军长颜文斌为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兵团工作)。从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3000余名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担任兵团各师、团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年7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召开大会,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东北农垦总局的建制划归沈阳军区,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黑龙江省属部分农场合编为5个师(辖55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直属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个师的编制如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一师辖7个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团(北方农场,爱辉县)、二团(新华农场,爱辉县)、三团(红色边疆农场,爱辉县)、四团(库尔滨农场,逊克县)、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德都县)、六团(二龙山农场,德都县)、七团(赵光农场,北安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二师辖10个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团(二九〇农场,绥滨县)、九团(绥滨农场,绥滨县)、十团(江滨农场,萝北县)、十一团(军川农场,萝北县)、十二团(名山农场,萝北县)、十三团(延兴农场,萝北县)、十四团(青年农场,萝北县)、十五团(宝泉岭农场,萝北县)、十六团(伏尔基农场,鹤岗市)、十七团(汤原农场,汤原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三师辖15个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八团(友谊农场,集贤县)、十九团(五九七农场,宝清县)、二十团(八五二农场,宝清县)、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宝清县)、二十二团(饶河农场,饶河县)、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饶河县)、二十四团(胜利农场,饶河县)、二十五团(七星农场,富锦县)、二十六团(抚远渔场,抚远县)、二十七团(勤德利农场,同江县)、二十八团(二九一农场,集贤县)、二十九团(集贤农场,双鸭山市)、三十团(万宝农场,桦川县)、三十一团(曙光农场,桦南县)、三十二团(北兴农场,勃力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四师辖12个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三团(八五四农场,虎林县)、三十四团(八五八农场,虎林县)、三十五团(和平农场,虎林县)、三十六团(八五〇农场,虎林县)、三十七团(八五六农场,虎林县)、三十八团(农垦部实验场,虎林县)、三十九团(云山农场,虎林县)、四十团(八五一一农场,密山县)、四十一团(八五五农场,密山县)、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密山县)、四十三团(兴凯湖农场,密山县)、四十四团(八五一〇农场,鸡东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五师辖11个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十五团(鹤山农场,嫩江县)、四十六团(跃进农场,嫩江县)、四十七团(大西江农场,嫩江县)、四十八团(铁峰农场,嫩江县)、四十九团(尖山农场,嫩江县)、五十团(前锋农场,嫩江县)、五十一团(荣军农场,嫩江县)、五十二团(旭光农场,嫩江县)、五十三团(红五月农场,嫩江县)、五十四团(克山农场,克山县)、五十五团(查哈阳农场,甘南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独立一团(嘉荫农场,嘉荫县)、独立二团(铁力农场,铁力县)、独立三团(红色草原农场,安达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11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兵团开发抚远荒原。12月,兵团决定二师、三师、四师分别负责包建六个新团,其中二师包建前进团,三师包建东方红团、向阳团和五七团,四师包建青龙山团和红卫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8年12月三师在抚远包建向阳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兵团六师组建及建制调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7月15日,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8月19日,兵团确定正式组建六师,将原属三师的二十三团、二十四团、二十五团、二十七团和在抚远地区新建的6个团,拨归第六师建制。同时授予新建的6个团番号:即原东方红团为五十七团,原向阳团为五十八团,原青龙山团为五十九团,原前进团为六十团,原五七团为六十一团,原红卫团为六十二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值此,黑龙江兵团共建有6个师(辖61个团)、3个独立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外,黑龙江兵团还有下属三个独立营,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肉联厂、化肥厂以及一系列医疗、后勤保障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先后对各师团建制进行了调整。1969年11月24日,兵团决定,原兵团直属独立一团、独立二团划归二师领导,原兵团直属独立三团划归五师领导,原番号不变,从1970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领导关系。同年12月,五十八团迁至二十一团五营地区(红旗岭),隶属于三师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1月,经沈阳军区批准,兵团在原宝山农场组建二十六团(步兵团),在原汤原农场组建六十三团(炮兵团),均由兵团直接指挥。同年2月13日,兵团决定一师独立四营改编为六十四团(辰清农场,孙吴县),五师五十五团分出部分编为六十七团(金边农场,甘南县),分别隶属于一师和五师领导。5月25日,兵团决定将五师五十五团的二、三、四营编为五十团(丰收农场,甘南县),原五十团所属单位分别并入四十九团和五十一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8月13日,经沈阳军区批准,兵团确定一师七团分为3个团,将七团的五、六营编为六十八团(建设农场),二团机关新华农场迁至北安县赵光地区,将七团的七、八、九营拨归该团建制领导,二团原属单位缩编为一个营,划归一团建制领导。同年九月,二师十七团从汤原农场搬迁到萝北县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点(普阳农场),原十七团所辖区域移交给六十三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1月,五十七团从抚远迁到富锦县七星农场大兴分场地区,在此基础上组建新五十七团(大兴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5月12日,经沈阳军区批准,撤消一师六十四团团部,其原单位并入一师三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7月14日,经沈阳军区批准,一师四团缩编为一师独立二营,一师六十八团改编为一师四团,六师二十三团反修营扩编为六十八团(前哨农场,抚远县),隶属于六师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黑龙江兵团的通讯信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兵团是准军事单位,为了保密起见,各师、独立团独立营、兵团直属武装团(连)分别设立邮箱,其代码为:</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建设钢铁边防 加强宣传 准备打仗</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为所属各师分别用“建”“设”“钢”“铁”“边”“防”六个字编了信箱,即一师为“建字100信箱”,二师为“设字200信箱”,三师为“钢字300信箱”,四师为“铁字400信箱”,五师为“边字500信箱”,六师为“防字600信箱”。各团依本师分配的顺序号形成自己的对外称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独立团独立营分别用“加”“强”“宣”“传”四个字排序信箱,独立一团是“加字10号信箱”,独立二团是“强字20号信箱”,独立三团是“宣字30号信箱”。兵直独立营的信箱是“传”字,独立一营是“传字25号信箱”,独立二营是“传字35号信箱”,独立三营是“传字65号信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直属武装团(连)用“准”“备”“打”“仗”排序信箱,兵直二十六团是“准字45号信箱”,兵直六十三团是“备字55号信箱”。兵直警通连是“打字60号信箱”,兵直通信连是“仗字70号信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兵团武装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战备值班营配置和作战方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团司令部依据作战预案,按中国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步兵营编制500余人;战略值班连163个,每个连130人;组建367个武器排;兵团战备值班总人数达2.2万余人。上述人员共装备步枪8000余支、冲锋枪4000余支、轻机枪630挺、“一二.七”高射机枪45挺、“六零”迫击炮210门、“八二”迫击炮110门、“七五”无后坐力反坦克炮130门、“七六”加农炮30门、火箭筒320具以及部分轻武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按照作战方向任务组建的战备值班营,在北安、黑河方向,一师6个营;在鹤岗、萝北方向,二师8个营;在宝清、饶河方向,三师5个营;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四师9个营;在双山、齐齐哈尔方向,五师3个营;后组建的六师4个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旦中苏战争爆发,兵团的战备值班部队将组织一支新军部队编入作战序列,主要防守苏军可能进攻的各个战略要地。黑龙江省东部的虎林、饶河地区是沈阳军区的御敌重点区域,将由兵团三师和四师的战备值班营执行战勤和备战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的事实证明,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黑龙江兵团成立不到七个月,即1969年3月2日~3月17日,震惊世界的中苏之间珍宝岛战斗爆发,黑龙江兵团立即调集步兵营和担架营,负责执勤、运送弹药、护送伤员、支援前线在内的二线任务。可见黑龙江兵团在成立之初就不得不接受相当紧急的、配合边防部队的“戍边”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珍宝岛事件之后不久,苏军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部署在亚洲地区针对中国的总兵力达一百万人,坦克二万余辆,飞机三千多架,并在黑龙江对面纵深组建两个空运突击旅,其中一个部署在黑河地区对面苏境内,一个新的武装入侵在孕育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兵团直属武装团(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面对严峻态势,1970年1月,沈阳军区进一步加强了兵团戍边建设步伐,在原武装力量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一个步兵团(二十六团),驻佳木斯万宝地区;在汤原组建一个炮团(六十三团);在大庆以及兵团和师司令部驻地等要点目标区,分别组建了21个高炮连、8个警通连,武装人员递增到4万人,补充重机枪234挺、“三七”高炮84门、“一二二”榴弹炮18门,进一步增强了兵团的戍边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兵团进一步加强了武装部队的力量,扩编武装连队130余个,武装总人数达到7万余人,并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了战场建设步伐。兵团6个师的后方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设战备仓库、宿舍、医院2.5万多平方米,永备作战坑道500余米。在边境地区前沿要点,构筑了相当数量的野战工事,加强有线和无线通信建设,在防区内增修机动道路5500公里,基本保证了屯垦戍边的需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值班部队的训练和任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各战备值班部队组建后,利用农闲和冬季,抓紧对武装战士进行必须的战术、技术基础训练,保证战士在具备战时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其间,特别重视对班长、排长和技术骨干的集中轮训。从1969年至1972年,仅兵团和各师在教导队办培训班就达210期,训练干部2154人,培训骨干2万余人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军发出“不当老爷兵”,进行野营拉练的号召。全军各部队迅速掀起野营训练热潮,兵团二师(宝泉岭)、三师(红兴隆)、四师(密山)各组建了1500人的武装拉练团,进行1个月的冬季千里野营拉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秋季,兵团直属武装团六十三团(炮团),参加由沈阳军区组织所属各野战军、各省军区及黑龙江兵团的炮团、在辽东半岛熊岳城高炮靶场举行高炮实弹射击演习,获得“沈阳军区熊岳城高炮打靶射击第一名”,为兵团增添光彩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1973年期间,三师各团值班连队分批赴虎饶战区,承担战备施工、埋设反坦克雷、战备驻防等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关于独立四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5月,兵团从三师所辖各团值班连队抽调骨干前往珍宝岛地区筹建兵团独立四团(亦称兵团武装团,番号“珍宝岛648部队”)。十九团值班营负责筹建直面珍宝岛的八五加农炮连(兵团武装团炮营二连,驻防三号桥265高地)、一二二榴弹炮连(兵团武装团炮营三连,驻防乌苏里江临江233高地);五十八团值班营负责筹建驻防七里沁岛的连队(一营三连,648部队73分队)。三师调集各团施工队伍,在大(大和镇)五(五林洞)线五林洞以西路旁建设武装团团部,十九团、二十团、三十团等分别奉命组建战备施工连参加武装团团部建设。1973年5月上级命令:“武装团撤出”,所有筹建武装团的值班连队和施工连队撤回原团。在黑龙江兵团的家谱中,没有独立四团的番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建设“二抚公路”和“福前铁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垦荒史上,“二抚公路”和“福前铁路”是鉴于当年边境形势和屯垦戍边的战略需要而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4月,黑龙江兵团组建“二抚路”修路指挥部,抢修由二龙山至抚远的边防公路(史称“二抚公路”)”。公路由二师、三师、四师分段承建:二师为一工区,在东段80公里;三师为二工区,在中段75公里;四师为三工区,在西段80公里。工程于11月竣工,经交通部、总参谋部、沈阳军区、省国防公路指挥部验收,抽样检查,均符合要求,同意验收交付使用,并由兵团新组建的六师负责全线养护,二抚公路的建设结束了三江腹地没有公路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根据屯垦戍边的实际需要,兵团经报请中央、国务院批准,经铁道部天津第三铁道设计院唐山勘测大队勘测,由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三师、六师组织施工,建设了由福利屯至六十团(今前进农场)的铁路。“福前铁路”全程226.6公里,从1974年开工,到1978年建成,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条为屯垦戍边服务的铁路动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省委领导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8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交由黑龙江省委领导,名称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退出人民解放军序列,但兵团的性质、任务和体制没变,仍然保留准军事化体制,兵团、师、团三级机关仍由现役军人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9月11日,经黑龙江省委批准,撤消五师四十八团和五十二团,其所属单位分别并入四十九团和四十五团,从1975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领导关系。同年12月14日,黑龙江省委批准撤消四师三十六团建制,其所属单位分别划并四师三十三团、三十八团、三十九团,从1975年3月16日起按新的领导关系执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1975年末,兵团所辖六个师、二个直属武装团,共计65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师辖一团(锦河农场)、二团(红星农场)、三团(红色边疆农场)、四团(建设农场)、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六团(二龙山农场)、七团(赵光农场),计7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师辖八团(二九〇农场)、九团(绥滨农场)、十团(江滨农场)、十一团(军川农场)、十二团(名山农场)、十三团(延军农场)、十四团(向阳农场)、十五团(宝泉岭农场)、十六团(新华农场)、十七团(普阳农场)、独立一团(嘉荫农场)、独立二团(铁力农场),共计12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师辖十八团(友谊农场)、十九团(五九七农场)、二十团(八五二农场)、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二十二团(饶河农场)、二十八团(二九一农场)、二十九团(双鸭山农场)、三十团(江川农场)、三十一团(曙光农场)、三十二团(北兴农场)、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计11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师辖三十三团(八五四农场)、三十四团(八五八农场)、三十五团(庆丰农场)、三十七团(八五六农场)、三十八团(八五〇农场)、三十九团(云山农场)、四十团(八五一农场)、四十一团(八五五农场)、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四十三团(兴凯湖农场)、四十四团(八五一〇农场),计11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师辖四十五团(鹤山农场)、四十六团(跃进农场)、四十七团(大西江农场)、四十九团(尖山农场)、五十团(丰收农场)、五十一团(荣军农场)、五十三团(红五月农场)、五十四团(克山农场)、五十五团(查哈阳农场)、五十六团(双河农场)、六十七团(金边农场)、独立三团(红草原农场),计12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师辖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二十四团(胜利农场)、二十五团(七星农场)、二十七团(勤得利农场)、五十七团(大兴农场)、五十九团(青龙山农场)、六十团(前进农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 六十二团(红卫农场)、 六十八团(前哨农场),计10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直属二十六团(宝山农场)和六十三团(汤原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黑龙江兵团的撤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及农垦农场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10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委会、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在征得沈阳军区党委同意后,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同年12月27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报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2月25日,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组建的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兵团俱乐部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同时宣告兵团撤消,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的军队干部全部回部队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建制撤消后,为巩固边防,1978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总局组建现役人民武装部,1991年7月改称总局军事部(正师级单位),隶属于省军区建制,又是总局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负责垦区民兵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装备管理、战场建设、战备工作、战时兵员动员和组织、扩建部队等项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7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辖9个管理局更名为分局,为总局派出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与农垦总局并列,二者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实行政企分开。2000年1月总局机关由佳木斯市迁至省会哈尔滨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12月16日,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黑龙江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宣告行政管理时代结束,黑龙江农垦整建制转变成为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农垦企业集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财政部批复《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公司制改制方案和改制后公司章程》,将北大荒集团总公司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5月,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更名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7月6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同意,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界定为“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9月18日,财政部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直接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2月19日,农垦总局及内设机构正式撤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兵团八年的回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到1976年,黑龙江省的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鹤岗、牡丹江、鸡西、双鸭山,及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宁波、温州、舟山等大中城市的54.9万名血气方刚的高中、初中学生,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相继投身北大荒,来到兵团加入到解放军的序列,成为兵团战士,承担着屯垦戍边的重任,报效祖国,建成了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68年到1976年,兵团八年,北大荒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地把农垦事业推向了前进。主要标志是: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1978年统计,垦区耕地总面积达到2723.4万亩,比1966年增长42.5%;实现粮豆总产46.9亿斤,比1966年增长51.3%。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牲畜存栏达到15.1万头,比1966年增长31.3%。工业生产形成相当规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1966年增长3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组建后,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大前提下,新建和接收了一批工矿企业:大多将原属于农垦系统的工厂,主要是农机、修理、农药及食品加工等厂接收到自己手中,并重新配备人力,组织生产;一些原来安置劳改就业人员所谓“新生厂”,也被兵团接管。按照兵团的发展规划,还新建了一批工矿企业。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窑,小农机“五小企业”遍地开花,至1970年底,兵团已拥有水泥、采煤、机修、造纸、玻璃、酿酒、制糖、奶制品,肉联、皮革、麻袋、砖瓦、木材、制药等中小厂矿七百八十多个,改变了垦区单一经营农业的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在将这种大型的国营农业企业直接与国防上的要求相结合的同时,又在所属范围内将本来属于地方政府主管的文教、政法、金融、商业、外贸、税收等部门完全收归兵团统一管理,这样兵团就成为党、政、军大权合一的,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半军事化组织了。农垦小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粮油和副食供应,以及文教卫生和劳保福利等可以自给自足,就是生产建设领域的许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和广播电视等也都自成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了1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垦小城镇的雏形。特别是由于当时战备形势的需要,垦区在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有很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铺平了道路,并为20世纪90年代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把1956~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转业官兵进军广袤的三江平原、嫩江平原,视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对“北大荒”的大规模开发。那么,黑龙江兵团的组建,特别是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54万知识青年为主要力量的兵团战士的屯垦戍边建设,则是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北大荒”的热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黑龙江兵团历经八年,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为“北大荒”变为祖国的“北大仓”,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黑龙江兵团不仅在黑龙江农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同时也在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八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投身到北大荒建设者的行列,成为北大荒开发建设队伍中数量最多,最富有朝气的一支生力军,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开创了独特的北大荒文化,更加丰富了北大荒的精神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团战士献青春,洒汗水,用智慧甚至生命,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建立了不朽功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知青参与农场建设的功绩,《八五二农场志》(三师二十团)有这么一段文字:八五二农场也是万余名全国各地知青的第二故乡,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随着时代的潮流先后来到北大荒,用他们的青春、汗水为农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参与了农场各行各业的建设,他们的足迹遍及农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把城市的文明带给了农场,把先进的文化,把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农场。虽然他们绝大部分已先后离开了农场,但是,他们为农场的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历史将永远铭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