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的岁月(上)

LXD晓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眼间,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进入第27个年头了。每当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和我的战友们心情便会格外地激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当年在驻香港部队时经历的那一刻。那一刻中的人,那一刻中的事,犹如电影画面一般,不停地在眼前律动、闪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香港会展中心进行着中英双方对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而紧邻会展中心的驻港英军总部威尔斯亲王军营内,同步进行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与驻港英军进行的防务交接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当香港会展中心主会场和14座军营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时候,就是香港回归,洗雪国耻,完整体现国家主权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高大威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谭善爱中校,与驻港英军埃利斯中校进行防务交接时的回复语,迅时传遍世界,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我们驻香港部队官兵,军容严整,威武文明,开始在香江之滨履行维护国家主权的使命,官兵们由衷地感到骄傲自豪,无尚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威尔斯亲王军营外不足百米的海边,停泊着英军的“漆咸号”军舰,军舰将载着最后一批250名英军官兵撤离。埃利斯中校神情黯然,他成为了最后一个离开军营大门的英国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刻,参加完中英双方政权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表情凝重,冒雨登上即将离去地“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彭定康的女儿们依依不舍,哭得梨花带雨,向人们表露出少女纯真、稚气的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那一刻的到来,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默默无闻地工作;有多少人夜以继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题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英双方对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英双方对香港防务交接仪式现场。不远处灯光处,停泊着即将撤离的英军军舰“漆咸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曾忘记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在不经意间流淌,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掠过,当年置身于历史事件中的人,高光时刻早已退去,他们书写的业绩已被载入史册,被历史所铭记。但是,许多人只因工作特殊的原因,香港回归前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历史的功绩被岁月的烟云所遮掩。而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当高光时刻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早已经侧过了自己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人,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履行防务,涉及到的“军事用地、新建军事项目、先遣人员、先头部队、大部队进驻香港”等重大问题的中英磋商、谈判之中,那是香港回归前期工作中的重头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在深圳河畔“一天当两天,黑天当白天,雨天当晴天”,紧锣密鼓忙着部队组建的时候,谈判中的中方代表,军、地专家们早已身处一线,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在为大部队进驻移除障碍,铺平道路,他们才是值得书写和铭记的前期功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中方代表处首席代表赵稷华大使及夫人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工作必须靠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4月底,当笔者奉调驻港部队组建驻港部队医院时,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的有关规定,已在香港设立中方代表处,英方也亦然。中代处专门磋商处理为实现香港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的具体事宜,下设各领域专家组,为谈判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这时,距离香港回归只有三年多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代处要在“只争朝夕”的日子里,就社会多个领域的问题与英代处磋商解决,时间非常紧迫。中央高层指示,工作必须主动、靠前。而我所讲述的有关香港回归“防务与治安交接”的事项,还仅仅是平行展开,穿插进行的众多事项中的一项。可见,中代处的领导和同志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受领的任务又有多么的艰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交工作无小事,有着严格的纪律和遵循。磋商、谈判既强调原则性又需要灵活性,既要斗智也要斗勇,体现着外事人员的忠诚和智慧。我在工作中接触过的中代处首席代表赵稷华大使、代表陈佐洱司长、专家组杨建华大校,就是从事这项复杂、曲折、艰辛工作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他们的努力下,14座军事用地的确定、固定资产、图纸移交、新建军事项目位置、规模、资金及建设周期等等,无不凝聚着他们艰难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知道,我们驻港时使用的现代化医院,就是新建的军事项目之一。因此,医院的组建较之其它整体移交的军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多亏中代处军方专家组组长杨建华大校,在新医院建设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指导、协调和帮助,让人心存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建医院总设计师,向我们赠送医院设计纪念牌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中代处军方专家组组长杨建华大校,在答谢酒会上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先遣人员进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7年4月中旬,港英政府新闻署单方面宣布:驻港部队先遣人员将进驻香港。消息一出,香港媒体立刻进行了报道,更有媒体列出醒目的标题:“解放军要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的,解放军真的来了。香港150多年来从没有解放军进驻,这条消息好似一声惊雷。不过,来港的人员很少,仅仅只是不带武器装备的先遣人员。先遣人员共196名,分三批分别于4月21日、5月19日、5月30日进驻香港,为大部队进驻履行防务,提前进行必要的保障准备。驻港部队副司令员周伯荣少将,率领第一批先遣人员共40名,于4月21日率先进驻香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早在1995年3月,中方就提出了派遣先遣人员提前进港的预案,但英方迟迟没有正面回应,就是一个字:拖。说不过去了,实质性问题也是含糊其辞,不作原则性表态。直到1997年初,中英双方经过多轮磋商、谈判,才就先遣人员进驻的方案达成了协议。香港是法制社会,方案甚至细化到了车型、数量、挂什么式样的车牌、保险、报、通关等等,可不是“打起背包就出发”,说走就能走那么简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谈判中出人意料,英方表示出了“盛情”,要求首批40名先遣人员都住在英军总部威尔斯亲王军营内。把解放军“请”进英军总部住?还真是少见。对于这样的“盛情”,我方当然不能全领。谈判过程,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方案经上级批准,周副司令员带领12名先遣人员,以先遣联络组的名义进驻英军总部,其余27名先遣人员为方便展开工作,进驻昂船洲军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举不说破,戳到了英方的心思。他们担心解放军另设“总部”,会造成外界观感上的影响,有失他们的“尊严”。哈哈,原来是“水中桥”。这个问题避免了,第二、三批先遣人员进驻其它营区,他们也不再“较劲”的阻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欢迎仪式上,英军驻港司令邓守仁少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副司令员周伯荣少将握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先遣人员在营区内着军装,外出穿便装,哪来的外界观感不感观。东西方文化有差异,有些事你我都还看不懂。只是,“盛情”之下便也委屈了周副司令等先遣人员,整天被记者的“长枪短炮”盯着,稍有不慎就会被媒体炒作。一个屋檐下,两军制度不同,保障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英军生活上喜欢烘烤煎炸,面包牛排。我军习惯大米、包子、馒头,英军提供的平底锅馒头包子蒸不熟,又没有蒸笼、擀面杖那些家伙儿事,炊事员急得抓耳挠腮。中代处陈佐洱代表闻讯,立即协调驻港中资机构,妥善解决了先遣人员吃馒头包子的问题。这段特殊模式下的生活情景,在我们内部一时间传为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有关资料介绍,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表述:“我所要在香港做的,就是保证帝国最光荣的撤退”。针锋相对是为了“光荣”,“盛情”之下也是为了“光荣”。围绕“光荣”二字,他反对解放军提前进港,反对解放军在闹市区的枪会山军营安营扎寨,忌讳解放军的装甲车和蒙着蓬布的大型运载车提早在香港出现。他觉得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将有失英方的“尊严”,与他的“光荣撤退”心思相背。</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势所趋,历史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谈判后双方代表面见记者,从表情上看,英方代表神态凝重,心理上恐怕有些失衡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敬请关注风云激荡的岁月(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