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从莱茵河奔泻下来的河水在巴塞尔中间穿过,将巴塞尔一分为二,市政,经济商务在大巴塞尔,另一边是小巴塞尔,主要分布的是工厂企业,工艺作坊及大小花店。</div><div> 巴塞尔是瑞士最大的河港城市,它也是瑞士,法国,德国的三国的交界地,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 它有两个地标性建筑物。其中一个就是巴塞尔大教堂,它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红砂岩砌成的高墙,五颜六色的瓦铺成的房顶,高耸的双塔。这一切都使大教堂成为了巴塞尔重要标志的原因。</div> 另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就是巴塞尔市政厅,它是一座壮丽的历史建筑物,位于巴塞尔老城的中心,这座建筑充满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风格,装饰精美的褐红色高大门墙上,有瑞士古代著名画家绘制的彩画,我想可能是巴塞尔的历史人物,那手中挥着小旗塑像的就是罗马驻巴塞尔总督,公认的巴塞尔的创建人,他手中黑白小旗就是巴塞尔的旗徽和城徽。 市政厅的内墙上也有很多的画像,都与瑞士和巴塞尔历史上战争有关,仔细看连玻璃上都有绘画.<div> 市政厅院内,随便参观,连门卫也没有,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为人民服务的,到了二楼办公区域才有人开始询问,游客就不能随意走动了。<br><div><br></div></div> 在市政厅门厅的廊檐下,有不少的老年在搞募捐,心里想想也不明白,这么好的福利条件,还有人需要接受募捐的吗?跟地导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为天生有疾病的儿童在募捐的,看看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寒冷的冬天还在为孩子们舍身忙碌,真是很感动,我们也主动去参与募捐,并与 老人们合影,以表示对他们的敬佩。 市政厅入口是拱廊结构,遮风避雨,有个年轻的艺术家在这里表演手风琴,拉的声情并茂,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欢歌笑语,他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歌声里,此时此刻只有琴和歌声。一曲下来,掌声雷动,,人们纷纷解囊相赠。事实就这么简单,只要有真才实学,在哪里都能生存。 在市政大门口还看到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导下,在马路中间义唱,一打听在唱“我爱瑞士”我想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吧。<div> 在市政厅的前面就是市集广场,集市边上能看到有轨电车在行驶。穿过这个广场就是老宅区,我们也到老区去看看,听说这里有很多几百年的老房子。</div> 再老宅区还有许多的雕像,竖立在那里,也有不少人边观看和拍照,也挺热闹。 漫游过巴塞尔,就感觉到这个城市相对欧洲来讲就显得比较一般,既不华丽,也不是很漂亮,完全不能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和科尔马相比,唯一是市政大厅有点意思,不管是办公楼的装饰、办公的形式和办公楼周围的氛围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div> 从老区出来,我们就在市政厅对面的“星巴克”吃了快餐,喝了杯咖啡就准备回船了,下午两点要开船,巡航莱茵河,从巴塞尔到琉森,坐船观景,游看两岸风光。这也是我们游览莱茵河的最后一段。</div> 上船前,大家仍在上船的小码头上兴致勃勃的拍照留影,留下我们的身影,留下我们的笑容,巴塞尔不知啥时候再见了,但在我们的印集里一定也会看到巴塞尔的身影。<div> 开船了,走吧,去巡航莱茵河最后一段。</div> 这是在莱茵河上的一道提升闸,由于这段时间莱茵河的河水上涨,这道提升闸已不能随意启动了,怕阀门下游会淹水,我们也是申请了几次,才排在今天下午过闸。 <div> 这道提升闸的原理和我们宜昌葛洲坝的原理完全一样,只是我们长江的闸门要远远的比它大的多。等到我们的埃斯特拉号游船度过闸门已是下午五点多了,我们也轻轻的松了口气,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明天早晨到琉森了。</div> <h1> 天堂的入口—琉森 </h1><div> </div><div> </div><div> </div><div>琉森位于瑞士的中部地区,是个景色美丽,休闲怡人的城市,被成为“欧洲最浪漫的地方”,“瑞士中的瑞士”。瑞士最大的湖泊琉森湖静静的仰卧在市镇中心,湖水清澈见底,湖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惬意游戈的天鹅和鸟禽,抬头就能望见云雾漫绕的阿尔卑斯山。</div><div> </div> 欧洲最古老的卡佩尔桥就横跨在罗伊斯河上,罗伊斯河在此穿过琉森湖流向下游德国,流向莱茵河。<div> 卡佩尔桥是全木结,全长200米,桥的每个横楣上都有彩色画图,共计120副,每幅画都叙述了卢森和瑞士的历史,并且每幅画下都配有德文题诗。卡佩尔桥原是为了琉森的防御需要而建造的,桥身是棕色的,而桥顶髪是红色。桥头的侧面连着一个34米高的八角形的水塔,据介绍当初主要是关押囚犯的水牢,现在已改建为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现在卡佩尔桥和水塔不但成了琉森的标志,也成了瑞士的标志。</div> 豪夫大教堂是琉森最主要的教堂,高耸入云的的双塔也是琉森的特色之一,这个教堂建于753年,教堂建成时是罗马式建筑,到了14世纪改建成了哥特式,17世纪时的一场大火严重烧毁了教堂,在随后的改建中,教堂建成了文艺复兴的样式。背对教堂往前看,卡佩尔桥笔直地超这个方向延伸过来,连接了教堂前高高的石阶路,就好像是通往教堂神圣的参拜道,也是连接天堂的入口。 耸立在罗伊斯河两岸大楼的底层,都是销售商品的店铺,有高档的手表,有各国的眼镜,有服装和当地的小手工品,在狭窄的人行道上游览了一圈,就去观看另一个重要景点,凿刻在山簏岩石上的“琉森石狮”。这个石雕是世界上著名的纪念碑之一。也是琉森的主要景点之一。建造这座雕塑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在1792年在保卫法国的杜伊勒利王宫的战斗中牺牲的750名的瑞士雇佣兵。在瑞士还没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之前,瑞士人的职业除了做海盗,就是外出当雇佣兵。这是瑞士当时这个国家的两大主要收入。骁勇善战的瑞士人打仗当时在欧洲也是很出名的,直到现在梵蒂冈仍然要聘用瑞士人担任警卫,因为瑞士人“忠臣、勇敢”。 狮子纪念碑雕刻的一只濒临死亡的狮子,一支箭深深的插进了雄狮子的背脊,狮子面露痛苦的神色,前爪按着屯牌和长枪,盾牌上还有瑞士的国徽。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唯独对这座纪念碑赞赏有加,他称为:“世界上最令人难过,最让人动情的石头”。当时我看完也真是这样感觉的。回来的路上一直很郁闷,这些人究竟是为了啥呢?为了国家还是为了挣钱?不知到。<div> 抓紧时间回船吃饭,下午到莱茵河边的三国纪念碑去看看。</div><div> </div><div> 莱茵河畔的巴塞尔位于法国、德国、瑞士的交界处,这里真有一座”三国交界纪念碑“。这个地方真不太好找,要先穿过一段人迹很少的工业区,再走上一小段路才能见到这座形似火箭,位于莱茵河畔的纪念碑。</div><div><br></div> 纪念碑上标注了瑞士与法国的国徽和指向,从”三国纪念碑“再往前走一小会儿,就是德国的境内,再拐弯上桥,穿过莱茵河,便到了法国,十分钟穿越三国,却像是在同一个城市漫步那样简单。 闻名来此参观和游览的人络绎不绝,通红的夕阳暖暖的照在纪念碑的三角地,也照红了每个在此游览的游客。今天是这次莱茵河魅力之旅的最后一天,这个”三国纪念碑“也是最后的一个景点,明天就要踏上返航的飞机,从苏黎世到哥本哈根,再转机到上海,圆满的结束了我们这次”莱茵河魅力之旅“的行程,再见了美丽的莱茵河,再见了我所遇到的朋友。<div> </div><div> 行程结束了,我的漫游记也落下了帷幕,这次写漫游记,没有更多的去描绘当地的历史和景色,这些资料在文献都能找到,更主要是想写一些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事,特别是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事,这样也许比较能符合自己的理想,总想着在老的时候,一把躺椅,一本书,就能回想起我们旅游的全过程,每个景点、每个人都能历历在目,这也许就是写这次旅行漫游记的心愿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