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霞庄·广东珠海大美中国古村古镇系列

零风摄影视界

接霞庄,一座有护城河和吊桥的村庄,村中的赵姓人家系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胞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 “梧轩赵氏家塾”匾额赵家庄一水闸处,刻石年代未详。它是用花岗岩制成的石匾,长320厘米,宽72厘米,行楷额文阴刻“梧轩赵氏家塾” ,每个字长、宽均约54厘米。匾额中提到的赵梧轩,字朝锦,名若鸾,是赵家庄创始人维茂的生父,约生活于清代乾隆末至道光年间(1790——1850)。衔称贻赠儒林郎,晋封道奉大夫,候选内部郎中加五级。 拍拍人像也不错 蚝壳墙是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多出现在珠三角一带。珠三角一带盛产生蚝,在古代加工技术还未成熟时,生蚝吃完后遗留下的壳基本上被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当作建筑材料来出售。在建造房屋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据说能抵挡枪炮的攻击。蚝壳墙凹凸不平,阳光斜射在墙面上,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明清初番禺学士屈大均于《广东新语》就有记载:“蚝,咸水所结,以其壳垒墙,高至五六丈不仆。” 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又称菉猗祠、南门菉猗堂、赵氏菉猗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占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筑物 (前面三幢,后面两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组成,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菉猗堂经广东省及珠海市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已确定为珠海市内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于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斗门县和珠海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了广东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选为斗门区“斗门八景”之一,现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门村委会共同管理。 赵家庄又称接霞庄(即现新围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珠江虎跳门东岸,珠海市斗门区西北部。始建于嘉庆初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赵家庄建筑风格统一、布局合理,庄村房屋的设计均仿照广州西关模式,由佛山的建筑师建造。到清同治年,庄内房屋建造及环境布置装饰富丽堂皇,当时共建有恢宏大屋十四座,全部坐南向北,清一色的青砖瓦房,浓淡相宜的色调勾勒出典雅质朴的轮廓。庄的东、西、北三面被荷花池和绿竹环抱,南边被护庄河、绿竹及四米高的围墙围住。一条小河自东向西,转北流向子孙塘。庄外东、南边是霞山一片树林,林中建有霞山祖庙。全庄5个闸门,均有专人看管。整个庄园在青山绿水、翠竹与鲜花丛中,有如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