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来是去天桥剧场看话剧的。一部京西抗洪救灾剧,让我对去年发生在房山、门头沟那场洪水有了更多了解。</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才能呈现国泰民安的景象。相信这部剧也感动了很多在场得知这个故事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正要从八面钟那里下地铁回家,偶然发现一家博物馆。下了地下一层,慢慢走进了它。</p> <p class="ql-block">首先,认真阅读了序言。没想到天桥过去是沼泽地,真的有一座桥,是皇帝去天坛、先农坛必经之路、必走之桥。天子可以走,其他人不行,所以叫天桥。</p> <p class="ql-block">其次,里面有不少介绍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的发展与变化。一直居住在朝阳、工作在东城,对西城知道并不多,有的仅限于去过的一些参观学习的地方。或许提到的先农坛、正阳门不陌生,毕竟亲身去过。但是,蒙藏学校、宣南文化、京报馆就知之甚少了,心里马上默默把它们列入了尽快到访名单。</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庙会上见过中幡,电视里也有一些关于它的介绍。得知现在已经有了第五代传人,不断去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表演。它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发扬光大了。</p> <p class="ql-block">无数次路过天桥、看到四面钟,这里还有专门介绍。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现在还可以吃到茶汤李,夏天很多人用酸梅汤避暑。</p> <p class="ql-block">远处,听到有人在高声吆喝,时不时有介绍讲解。原来是个过去人打扮的老先生,正在展示他的一些宝贝,比如磨剪子戗菜刀用的铁片、收破烂可以摇动的拨浪鼓、摆铜钱的长盒子等。有些我是亲切的,小时候一些劳动人民确实用它们证明自己的到来。印象中妈妈真的拿着自家的切菜刀到大街上请人去磨。后来没有人专门做这件事了,自家买了磨刀石,爸爸亲自完成了。再后来家里不需要磨刀了,不好使就换一把。</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牛骨数来宝,一些民间艺人用它做道具,帮助自己完成一些演出。</p> <p class="ql-block">天桥被成为百戏,当年一定有各种表演形式可以看到。老辈人能亲自现场看,应该也是很有趣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各种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足可以看到北京的文化内涵还是很丰富的。当然,现在有些项目只有春节庙会上能看到踪影了。我脑海里也想到了一些小时候看到的场景,比如跑旱船、踩高跷、赛活驴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其实并没有离我们而去,已经深深印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一张张照片,就能把它们迅速调出来,瞬间想到很多。原以为已经彻底遗忘了,没想到早已融入生命之中。这也是逛博物馆的意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