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四川北路山阴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青咖色砖木外墙,西式山花点缀,日式木格窗,红瓦坡顶,中式橱窗的建筑,挂着“1927.鲁迅内山纪念书局”牌匾。</p> <p class="ql-block"> 由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后修缮改造而成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原来的内山书店以全新似“旧”的面貌重新与读者见面。</p> <p class="ql-block"> 既然书店新的名字叫做“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肯定是因为鲁迅与内山书店有很深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5日,鲁迅初到上海,第三天就专程前往在虹口售卖进步书籍的内山书店买书,这是鲁迅从广州到上海后逛的第一家书店。</p> <p class="ql-block"> 在一楼临街转向二楼的楼梯口的白墙上会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我叫周树人”。</p><p class="ql-block"> “哦,您是鲁迅?久仰大名。</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您从广州来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不认识您,</p><p class="ql-block"> 真对不起”。</p> <p class="ql-block"> 此后,这里成为贯穿鲁迅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内山书店位于施盛里(现四川北路1881号),1929年迁至施高塔路(现旧址所在地),鲁迅在不久后搬到拉摩斯公寓,距离内山书店仅200米左右。1933年,鲁迅搬到大陆新村,这是由内山完造以内山职员的名义租下,介绍鲁迅入住的,距离书店仅一个路口之遥。</p> <p class="ql-block"> 鲁迅在此买书、收转信件、与友人接待、与革命者和国际友人会面,甚至是避难,内山书店成为他人生最后十年经历的重要见证;在内山书店的种种活动促成了他与内山完造的深厚友谊,也让内山书店成为其生命的最后据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内山书店享有治外法权,可以销售被当局查禁的图书,鲁迅会将自己被禁的书放在这里出售,甚至发行到国外,所以鲁迅是这里的常客。据统计,他一共去过500多次,购入1000多册书籍,鲁迅每年至多花费2400元购书,少则也要600元,多数是从内山书店购得,这在当时是比较大的数目。即使在读纸质书匮乏的今天,用这样一笔钱买书的人也不多。</p> <p class="ql-block"> 在鲁迅生命中,有两位日本友人至关重要。其一是鲁迅未成为鲁迅前,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其二是鲁迅成为鲁迅之后,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甚至在他去世前几个小时最后写下的文字就是给内山完造的求救便条。</p> <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开业当天,专程来沪的鲁迅长孙周令飞说到:“鲁迅在为《呐喊》捷克译本的序里说,“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互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希望这家新的书店可以成为一座新的沟通桥梁”。</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个仅有100余平方米的内山书店北扩展为800余平方米的书局,成为一个集书店、咖啡馆、展馆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 在这快节奏喧嚣的都市,有喜欢阅读的读者能够走进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选择自己喜欢的鲁迅文学作品,在“且介亭”体验与孔乙己一起饮着花雕酒,吃着茴香豆的快乐,认真对待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不再有许多的“彷徨”,让自己活的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