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月30日,新年元旦放假第一天,我们估计出行的车和人会增加很多,要早点出发。8点45分在抱罗镇吃完抱罗粉,导航到木兰湾灯塔附近一个小停车场已是9点40分,正好还有车位。玩了约一个小时,停车场已满,后来的车就插进路两边沙石地角旮旯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兰湾多么美丽的名字,其背后确有一段辛酸史。木兰湾位于铺前镇铺前港,隔海与大陆相望,是通往南洋的必经之路,由木兰头、木兰湾和30公里的宽阔腹地组成。木兰头海滩是岩石沙滩,分布着奇形怪状的明礁暗礁,落差大,水流急,形成一个世界第二大、亚洲最大的急水门(又称海上瀑布/鬼门关,流水速度仅次于英国英吉利海峡急水门)。因为水流急速,不少船只经常在这里遇险、触礁,成为渔民出海的噩梦。破损的木板被冲上岸堆积起来,当地渔民就称这片水域为烂木头。后来改名为木兰头。1995年8月国家在这里建木兰头灯塔,整体高度72.12米,海拔高度97米,是一座颇为现代化的航标灯塔,曾上过中国邮票,沿海24海里范围内的船只都可以见到。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成为海南岛东北部最重要的航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木兰湾,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随着环岛旅游公路的开通,更加带动了它的人气,亚洲第一的航标灯,原生态的沙滩礁石,绵延数公里长的30多台大风车构成的风车海岸,都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木兰头停车场一条林间小道下到海边,修起了一条行人漫步长廊,延伸至山角。这里是木兰头灯塔的背后向东面,海面平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兰湾公路两边果然停靠了许多车辆,还有结队的骑行者,一个“我在木兰湾想你”的门面吸引了来者打卡留念,路边也有了一些小摊贩,真为她的热闹感到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木兰湾继续向东到达了风车海岸,虽然来自新疆的亲人们看惯了戈壁滩上壮观的大风车,但今天行走在文昌旅游公路上,大风车在海岸边、防风林上空、旅游公路间弯转闪现,高耸入云,这是无处可比的风景,也为木兰湾增添了多元素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铺前镇的另外两处风景是意外闯入我们行程中的。看到溪北书院和骑楼老街的路牌,便从海文大桥下面寻路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溪北书院座落于铺前镇文北中学院内,今天放假,校园内空无一人,整齐、洁静、清雅,正好可以安静地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溪北书院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由清末铺前籍书法家潘存发起筹资建造。他年轻时在京做官,晚年回乡,热心教育事业,并获得了雷琼兵备道朱采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修建了溪北书院。门匾为清末书法家杨守敬所题。从书院建成直至清宣统三年间(1909年一1911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大批人才。辛亥革命后,溪北书院一直为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溪北书院占地20亩,门前一水塘呈半月型,平静的水塘增加了书院的宁静庄重感,或有“淘洗心中杂念”“潜心学习”的寓意在其中吧。水塘东面围墙侧门上挂一匾额“寸阴如金”,是后人挂上去的,也有勉励的寓意。中间是绿化苗圃,营造了优雅的环境。头门两边房舍墙面颜色不同,应该是后来新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门内是一个很大的庭院,两棵古树——大叶榄仁树(也叫法国枇杷树),红叶绿叶相间,茂盛鲜艳,根壮苍劲,同书院一起已有130年以上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溪北书院整体呈四合院围合式,由大门、讲堂、经正楼、经堂、斋舍五部分组成,左右两侧以走廊连接。讲堂是该书院中形制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为传统木构建筑。讲堂内还有一方桌和两个长条凳子,不知是不是留存下来的。一张旧课桌上留下稚嫩的笔画:“海南唯一活在古代的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院的经正楼是藏书之处,在书院的最后面,为木质结构,后来毁于台风,民国十年重新修建为二层楼,具有南洋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动古人先贤在自己的家乡修院办学,感怀后代学子每日浸染先哲之儒道,勤耕修为,定能成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骑楼老街竟与溪北书院相距几百米,开车过去在十字路口圆形广场停下,广场周围的建筑是新式的,老街里面的建筑确实陈旧、破损,可人流熙熙攘攘,一楼商铺林立。我们行程中没有海口,自然会错过骑楼老街,没想到在铺前镇弥补了,更有意思的是一直寻找糟粕醋,也在这里遇到了,令我们喜出望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铺前镇自古就是文昌重要的港口古镇,早在明代就是商船云集的繁华商埠,是海南岛货物与人员出洋的主要港口。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海南人每年从铺前港闯南洋的就高达10万人。当年闯南洋的文昌人经过异国艰辛创业成功后纷纷回乡建房立业,而今天保护尚完好的骑楼就是华侨们所建的老宅。望着有100多年历史的充满苍桑的骑楼建筑,令人敬仰和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糟粕醋风味小吃就源于铺前镇,是用发酵的酒糟产出的酸醋做汤料,再加辣椒、糖等调料,以海鲜、猪杂、牛杂、蔬菜等为主料,味道酸甜微辣,属于开胃小吃。正宗铺前老字号林花糟粕醋门前排起了长队,这是网红打卡小吃店,大多是外地人,年轻人居多。看到一位年轻爸爸带着女儿吃得津津有味,聊天询问,他们经常从海口开车来专程吃他家的糟粕醋。我们点的海鲜味和牛杂味的,是快餐形式的,盛一大碗。店里都没有空位,我们到隔壁空房子提前占座位,才能坐下来品尝。我和二弟在三亚吃过糟粕醋火锅,味道比这个浓。大哥大嫂他们吃不惯这个口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也是椰子蛋,商家手里的椰子已经是剥过皮的,再用小刀快速娴熟地削掉椰肉外面连带的薄薄木纹,装进塑料小碗里,我们喝完椰子水就可以直接吃椰肉了,非常方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铺前马鲛鱼也是有名的特产。捕捞新鲜的马鲛鱼切成一片一片的零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骑楼老街的尽头就是铺前中心渔港,所以老街上有多家卖新鲜鱼和干鱼的商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文大桥连接海口和文昌,极大地方便了两市的往来,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两日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美食特产,还有卫星发射中心的落户,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相信文昌越来越昌盛发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