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庐山会议旧址

周贤能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7日我们来到了庐山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的火莲院。</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原名庐山大礼堂,为传习学舍会议礼堂。</p> <p class="ql-block">边门内外。</p> <p class="ql-block">现在庐山实行联票,这是过去的门票。</p> <p class="ql-block">旧址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耗资二十万元。国民党中央党部委托“华中公司”工程师高观四设计。</p> <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24日,“中央社”电称:庐山大礼堂,“为宫殿式,复琉璃瓦,内分二层,上作膳厅,上为礼堂,可容数千百人,并可放映电影”。</p> <p class="ql-block">旧址仅门面有中国宫殿的风格的意蕴,主体结构、装饰还是西方建筑精神。它又是一栋纵向对称的精品。它的平面图的前部的横向矩形与礼堂部分的纵向矩形的结合。占地面积约83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它的门首的中国民族风格醒目地表现在蓝色的琉璃瓦的披檐及檐下它的一楼中间也有三个圆拱形的大门,两旁均有八角形的窗子。这是一种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p> <p class="ql-block">走进旧址就见到这尊毛泽东铜像。</p> <p class="ql-block">参观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上台阶来到二楼,继续参观九届二中全会的会场。</p> <p class="ql-block">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p><p class="ql-block">这里复制了当年开会场景。</p> <p class="ql-block">当年使用的茶杯和烟缸。</p> <p class="ql-block">当年用过的话简。</p> <p class="ql-block">会议录音带。</p> <p class="ql-block">旧址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1959年八届八中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主要是1958年“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而召开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参加会议的中央领导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使用过的电话和一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2日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了“十九条问题”,他认为总的形势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要求与会者在充分肯定成绩前提下,总结教训,统一认识,动员全党完成“大跃进”任务。</p><p class="ql-block">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是两次重要会议的总称:一是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二是8月2日至16日的八届八中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有关负责人。会议原定的议题是总结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讨论今后的经济工作任务。会议前期,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国内形势概括为“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指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没有搞平衡,指标过高,要改过来。他还提出读书、形势、工作任务等19个问题要大家进行座谈讨论,以继续纠正当时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在分组讨论中,与会者出现了意见分歧。</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当年毛泽东亲笔修改的“庐山会议讨论问题”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彭德怀致毛泽东信全文。</p> <p class="ql-block">在分组讨论中,与会者出现了意见分歧。7月14日,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在肯定总路线和1958年工作的前提下,分析了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主席:</p><p class="ql-block">  这次庐山会议是重要的。我在西北小组有几次插言,在小组会还没有讲完的一些意见,特写给你作参考。但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因此,是否有参考价值请斟酌。不妥之处,烦请指示。</p><p class="ql-block">  甲、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肯定无疑的。</p><p class="ql-block">根据国家计委几个核实后的指标来看,一九五八年较一九五七年工农业总产值</p> <p class="ql-block">百分之四十八点四,其中工业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六点一,农副业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粮棉增长百分之三十是肯定的),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三点五。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各国从未有过的。突破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成规,特别是像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通过大跃进,基本上证实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是正确的。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阵营也将长期的起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八年的基本建设,现在看来有些项目是过急过多了一些,分散了一部分资金,推迟了一部分必成项目,这是一个缺点。基本原因是缺乏经验,对这点体会不深,认识过迟。因此,一九五九年就不仅没有把步伐放慢一点,加以适当控制,而且继续大跃进,这就使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增加了新的暂时困难,但</p> <p class="ql-block">但这些建设,终究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在今后一两年内或者稍许长一点时间,就会逐步收到效益的。现在还有一些缺门和薄弱环节,致使生产不能成套,有些物质缺乏十分必要的储备,使发生了失调现象和出现新的不平衡就难以及时调整,这就是当前困难的所在。因此,在安排明年度(一九六年)计划时,更应当放在实事求是和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加以认真考虑。对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有些基本建设项目实在无法完成的,也必须下最大决心暂时停止在这方面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否则严重失调现象将要延长,某些方面的被动局面难以摆脱,将妨碍今后四年赶英和超英的跃进速度。国家计委虽有安排,但因各种原因难予决断。</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八年农村公社化,是具有伟大意义的,这不仅使我国农民将彻底摆脱贫困,而且是加速建成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虽然在所有制问题上,曾有一段混乱,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缺点错误,这当然是严重的现象。但是经过武昌、郑州、上海等一系列会议,基本已经得到纠正,混乱情况基本上已经过去,已经逐步的走上按劳分配的正常轨道。</p><p class="ql-block">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解决了失业问题。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经济落后的国度里,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不是小事,而是大事。</p><p class="ql-block">在全民炼钢铁中,多办了一些小土高炉,浪费了一些资源(物力、财力)和人力,当然是一笔较大损失。但是得到对全国地质作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初步普查,培养了不少技术人员,广大干部在这一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付出了一笔学费(补贴二十余亿),即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失有得的。  仅从上述几点来看,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认真地加以分折,是必要的有益的。  乙、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p> <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到会同志都正在探讨去年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通过这次讨论,将会使我们党的工作得到极大好处,变某些方面的被动为主动。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使经常存在着的不平衡现象,得到及时调整,正确的认识“积极平衡”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据我看,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有一些是难以避免的。如同我们党三十多年来领导历次革命运动一样,在伟大成绩中总是有缺点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时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看,这种情况的发展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农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的,是关系到我们今</p> <p class="ql-block">后动员广大群众继续实现一次跃进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过去一个时期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客观因素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不熟悉,没有完整的经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体会不深,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没有贯彻到各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我国一穷(还有一部分人吃不饱饭,去年棉布平均每人还只十尺,可缝一套单衣和两条裤衩)二白的落后状态,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其次是国际形势的有利趋势。这些也是促使我们大跃进的重要因素。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适应广大人民要求,加速我们的建设工作,尽快改变我们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局面,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是:</p><p class="ql-block">  1.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去年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产量估计过大造成了一种假象。大家都感到粮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就可以腾出手来大搞工业了。在对发展钢铁的认识上,有严重的片面性,没有认真地研究炼钢、轧钢和碎石设备,煤碳、矿石、炼焦设备,坑木来源,运输能力,劳力增加,购买力扩大,市场商品如何安排等等。总之,是没有必要的平衡计划。这些也同样是犯了不够实事求是的毛病。这恐怕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起因。浮夸风气,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刊,确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损失。当时从各方面的报告材料看,共产主义大有很快到来之势,使不少同志的脑子发起热来。在粮棉高产、钢铁加番的浪潮中,铺张浪费就随着发展起来。秋收粗糙,不计成本,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严重的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不容易得到真实情况。直到武昌会议和今年一月省市委书记会议时,仍然没有全部弄清形势真象。产生这种浮夸风气,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值得很好的研究。这也与我们有些工作只有任务指标,而缺乏具体措施是有关系的。虽然主席在去年就已经提出全党要把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看来是没有为多数领导同志所领会,我也是不例外的。</p><p class="ql-block">2.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样,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抢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风,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置诸脑后了。在思想方法上,往往把战略</p> <p class="ql-block">的布局和具体措施,长远性的方针和当前步骤,全体与局部,大集体与小集体等关系混淆起来。如主席提出的“少种、高产、多收”,“十五年赶上英国”等号召,都是属于战略性、长远性的方针,我们则缺乏研究,不注意研究当前具体情况,把工作安排在积极而又是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有些指标也逐级提高,层层加码,把本来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达到的要求,变成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要做到的指标。因此就脱离了实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诸如过早否定等价交换法则,过早提出吃饭不要钱,某些地区认为粮食丰产了,一度取消统销政策,提倡放开肚皮吃,以及某些技术不经鉴定就贸然推广,有些经济法则和科学规律轻易被否定等,都是一种“左”的倾向。在这些同志看来,只要提出政治挂帅,就可以代替一切,忘记了政治挂帅是提高劳动自觉、保证产品数量质量的提高,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速我们的经济建设。</p> <p class="ql-block">政治挂帅与经济工作中的确切有效措施,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重偏废。纠正这些左的现象,一般要比反掉右倾保守思想还要困难些,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去年下半年,似乎出现了一种空气,注意了反右倾保守思想,而忽略了主观主义左的方面。经过去年冬郑州会议以后一系列措施,一些左的现象基本上纠正过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个胜利既教育了全党同志,又没有损伤同志们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现在对国内形势已基本上弄清楚了,特别是经过最近几次会议,党内大多数同志的认识已基本一致。目前的任务,就是全党团结一致,继续努力工作。我觉得,系统地总结一下我们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作中的成绩和教训,进一步教育全党同志,甚有益处。其目的是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思想,一般的不去追究个人责任。反之,是不利于团结,不利于事业的。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等问题的不熟悉</p> <p class="ql-block">方面,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实践和探讨,有些问题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些问题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也是可以学会的。属于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这次深刻教训,使我们较易觉醒和体会了。但要彻底克服,还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正如主席在这次会议中所指示的:"成绩伟大,问题很多,经验丰富,前途光明"。主动在我,全党团结起来艰苦奋斗,继续跃进的条件是存在的。今年明年和今后4年计划必将胜利完成,15年赶上英国的奋斗目标,在今后4年内可以基本实现,某些重要产品也肯定可以超过英国。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成绩和光明的前途。</p><p class="ql-block">顺致 敬礼!</p><p class="ql-block">彭德怀1959年7月14日</p> <p class="ql-block">在小组讨论时,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许多人表示支持彭德怀信中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张闻天发言。</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彭德怀信上批示</p> <p class="ql-block">7月23日,毛泽东在讲话中指责此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此后,会议发生转向,开展所谓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和黄克诚在庐山。</p> <p class="ql-block">8月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通过《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和《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等文件。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的批判和在全党开展的“反右倾”斗争,不但使经济工作中的纠“左”努力一度中断,更重要的是,它使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原则遭到了极大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人民日报》。</p> <p class="ql-block">离开庐山,毛泽东同工作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人民剧院(解放庐山大礼堂改为此名)召开了工作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会议讨论了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重点是工业问题会议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又称《工业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又称高教六十条》)以及《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这次庐山会议是一个讲求务实的会议,对于国民经济坚决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拉开了在此后三年中国经济高速的序幕,使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人民剧院举行会议的原定议程,一是讨论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拟提交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是讨论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p> <p class="ql-block">会场全景,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原貌。每个座位上都有桌牌,写着参会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8月31日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全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对陈伯达进行揭发批判会上。</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手迹。</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庐山照片和诗词。</p> <p class="ql-block">当年开会实物。</p> <p class="ql-block">当年参加会议照片。</p> <p class="ql-block">九中全会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于1959年6月29日所作《七律·登庐山》,全文为:</p><p class="ql-block">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 <p class="ql-block">陈云居宅。</p> <p class="ql-block">朱德住宅。</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住宅。</p> <p class="ql-block">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人民日报》。</p> <p class="ql-block">当年会议公告。</p> <p class="ql-block">介绍庐山公议牌子。</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抗战博物馆于2009年9月26日正式开馆,馆名“庐山抗战”,由著名抗战将领、百岁将军吕正操题写。</p> <p class="ql-block">庐山抗战博物馆为原庐山图书馆旧址,建于1934年,为三栋联立的中式宫殿式建筑,是庐山东谷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并建造的大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展厅通道。</p> <p class="ql-block">介绍图片。</p><p class="ql-block">庐山抗战博物馆以“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在庐山”为主题,以“国共合作在庐山”、“庐山孤军抗战”、“国民政府夏都”、“庐山图书馆专题”为主要展示内容,复原了“庐山谈话会会场”、“保安十一团指挥部”等场景,着重介绍了庐山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937年夏季,国民党决定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庐山召开“谈话会”,共商抗战大事,被邀者有200余人。谈话日期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进行。7月16日上午,“庐山谈话会”第一期在庐山图书馆会议室举行。</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上午,蒋介石面对全体代表发布了《抗战宣言》,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正式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除了蒋介石、汪精卫、于右任、冯玉祥、张群、李烈钧、戴传贤、陈布雷、曾仲鸣等党国要员外,还有竺可桢、张伯苓、蒋梦麟、胡适、梅贻琦、马君武、吴贻芳、马寅初、傅斯年、梁实秋、陈公博、周佛海、杜重远等各界名流。</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通道,仍保存过去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介绍抗战大记事。</p> <p class="ql-block">各个将领介绍。</p> <p class="ql-block">庐山“孤军”使用过马刀和出版的图书。</p> <p class="ql-block">当年门。</p> <p class="ql-block">当年国共谈判的照片和《宣言》本。</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介绍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参加南京谈判照片。</p> <p class="ql-block">双方代表人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当年照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庐山“美庐”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文件。</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通电。</p> <p class="ql-block">照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国共第一次谈判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照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房子共有3幢。</p><p class="ql-block">所谓民国三大建筑,是指在 1935 年到 1937 年间竣工的,由国民政府修建的庐山图书馆、传习学舍和庐山大礼堂,它们是庐山最大的单体及连体公共建筑,因此也被称为“三大公建”,它们建成之时就曾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 1932 年 6 月起,庐山正式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牯岭不仅是政府消夏、办公的场所,也要完成政府召开会议、培训人员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1933 年,蒋介石在庐山上亲自选址,确定东谷南部原火莲院旧址为庐山图书馆基地。庐山图书馆的建设设计、工程管理均由江西省建设厅负责,由杨荣猷营造厂承包营建。杨荣猷是湖口人,他开设的营造厂里全是湖口工匠。杨家三代都是搞建筑的,一代比一代有名,杨家的故事以后再讲。</p> <p class="ql-block">介绍石碑。</p> <p class="ql-block">传习学舍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极简风,光秃秃的几无装饰。它的位置最高,前面有长长的台阶,从下面仰望,显得庄严硕大、方正呆板,说它像个墓碑更合适些,夸它好看的人显然没有审美水平可言。</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楼梯可以通向上面。</p> <p class="ql-block">隔壁那栋高耸的庐山大厦最早被称为传习学舍,其实就是座大号的宾馆。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传习学舍的设计与施工单位,有说法也是杨荣猷营造厂做的。它在 1935 年动工兴建,1936 年落成,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六层,据说刚建好时内部装修的档次很高,有暖气、电灯、洗手池等配置,很多别墅都达不到这等标准。</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出来,再到庐山会议旧址拍个照。</p>